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國科普博覽
作者:哈哈哈勃
眾所周知,今晚(5月7日)的滿月是今年最後一輪超級月亮。看著天上這輪黃黃的、圓圓的,似乎還軟軟的香噴噴的餅狀物,幾個問題不由得浮現在眼前:能(看嗎)?好(看嗎)?怎(麼看)?
今天就來聊聊超級月亮背後的那點事兒。還別說,它還真是個餅——不過,是「畫餅充飢」的那種餅。
圖片來源:Paco Bellido,2011
超級月亮(Super Moon)這個詞,是一個叫理察·諾勒(Richard Nolle)的美國江湖術士的發明。他是個自學成才的佔星師,經常給一本叫《算命天宮圖(Homoscope)》的雜誌寫星座運勢分析。這本雜誌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用天象預測股市行情,準確度之高,能讓篤信的讀者傾家蕩產。估計在街邊報刊亭賣的時候,定位也就是廁紙讀物那一檔。
不過,這位「大師」卻自視甚高,對普通報刊的佔星欄目嗤之以鼻。他管它們叫「故弄玄虛胡謅八扯聳人聽聞花言巧語泡沫大雜燴」,只有自己寫的才是真正的預言。為了標新立異,他一直在想辦法建立一套自己的學說。
諾勒還非常活躍,堅持在個人網站上為總統預測當月運勢(基本上月月倒黴)
1979年9月,他在海邊坐船時遭遇了颱風。其實,平均每年這個季節都有二十幾場風暴,而且這場颱風也早已在大西洋上晃蕩了三個月,席捲好幾個地方了。但碰巧,諾勒遭遇颱風的這天晚上是滿月。
他立刻來了靈感:天上的圓月,能不能和自然災害扯上關係?白晃晃的大月亮,簡直就是送到眼前的人生機遇啊!
說到月亮,不得不補充兩句。
幾百年前,天文學家克卜勒發現,小天體繞中心天體旋轉的軌道是橢圓。由於這種軌道不均勻,月球繞地球轉的時候,肯定有時候離地球稍近一點,有時候離得稍遠一點。天文學家給軌道位置起了名字,離地球最近的位置就叫近地點,最遠的位置就叫遠地點。除了月亮繞著地球轉,月亮和地球作為一個整體,還在繞著太陽轉。從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的夾角,決定了月亮的陰晴圓缺。如果月亮面朝太陽,那就是滿月;如果斜對或者背對太陽,那就是彎月或者新月。
月球運動造成的月相變化 圖片來源:NASA
所以,月亮到地球的距離,在從遠到近地變化著;月亮的盈虧,也在從圓到缺地變化著。兩套機制的長短不一樣,湊在一起,一年中總有那麼幾次,碰巧正好既是滿月,又在近地點。這種情況,就是諾勒那晚碰到的滿月。
這不就是幾何關係排列出的巧合嘛!近地點滿月這個現象,實在是太沒啥特殊的。以至於古代天文學家都知道幾百年了,文獻裡還懶得記錄它。
就連重視實踐的古代勞動者,對超級月亮都沒啥感覺。月亮對地球有個最主要的影響,那就是吸引地表的海水,造成潮汐現象。這種天文大潮對航海和漁業至關重要,所以從前的水手和漁民都很熟悉天象。
圖片來源:NASA
然而,超級月亮實在是個戰五渣。和一般滿月相比,它造成的水位上下差別才5釐米。作為對比,在極端天氣下,浪潮可以達到幾十米。就連兩個地方海岸線地形不同,都會讓天文潮汐產生幾米到十幾米的差異。5釐米的微小效應,經過平均,都可以在小數點後直接省略掉了。
總而言之,超級月亮對地球的影響,真是不值一提。
但這位業餘佔星師卻如獲至寶。要是根據這種「超級月亮」發明出一套說辭來,豈不是馬上確立了自己「靈魂導師」的地位?
很快,《算命天宮圖》就發表了這位年輕「大師」的高見:如果滿月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達到了最近距離的九成以上,這種月亮就叫「超級月亮」。超級月亮代表兇兆,會帶來災禍,引發危險。至於為啥要規定九成以上?當然是憑感覺啦!
諾勒後來在佔星師雜誌上發表的超級月亮文章 這個話題他足足連載了幾十年……圖片來源:雜誌截圖
後來在一次採訪中,他坦承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其實我早就知道有近地點滿月這個詞兒了,但它實在太拗口(英文裡叫perigee syzygy,都是很少用到的單詞)。美國民眾的平均閱讀能力只有小學六年級水平,肯定看不懂啊!我就想,為啥不發明個酷炫一點兒的名字呢?」
也不知道該說他太會吹,還是對民眾的認知水平拿捏得太準。超級月亮(Super Moon),果然火了。
2009年前後,這個名詞慢慢被一些氣象工作者使用。2010年後,科普文章中也開始出現。2011年,日本發生引起核洩漏的地震後,它演化成一個「超級月亮引發末日地震」的網絡謠言,席捲全球,也進入了中國。雖然當時主流媒體一片駁斥態度,但NASA隨即將超級月亮納入天象預報中,對它的報導也逐漸轉向正面。
有人說,外行的發明,不一定不靠譜啊!好多化學現象還是鍊金術師發現的,就算超級月亮是從神秘學的故紙堆裡生拉硬拽扯出來的「特殊天象」,能看到不就行了嗎?
抱歉,這件事,還真不行。
在「超級月亮」傳播過程中,公眾之所以順利接受,是因為中學課本裡一條常識廣為流傳:月亮繞行軌道是橢圓,所以遠近大小有變化。
然而,根據現代精密測量,月球所謂的「橢圓」軌道,偏心率最多只有十九分之一。如果落在紙面上,相當於畫一個1米大小的圓形,直徑的誤差最大還不到1毫米。不藉助專門的儀器,想通過月相區分出它是不是正圓,近乎不可能。
證明橢圓軌道定律所使用的觀測儀器,體積巨大,精密程度也達到了人工的極限 圖片來源:NASA
不過,你也許在新聞裡看到過,超級月亮的視覺效果比平時要大14%,亮30%。難道這還不夠顯著嗎?
要搞清楚這個,需要先了解一點關於眼睛的冷知識。
咱們的眼睛,就像數位相機一樣,看到的其實是一堆像素點。視野裡比像素還小的事物,就變成了模糊的馬賽克。大腦裡的圖像不能像數碼照片那樣放大,所以平時感覺不出來。但在看一些特定事物時,像素效應就很明顯了。
例如梵谷的這幅油畫《星月夜》,遠看的時候,看到的是星月生輝的美麗夜景。但近看時,就只是一片深深淺淺的斑斕油彩,甚至還有顏料黏結、乾裂的痕跡。
油畫《星月夜》,右圖取自左圖右上,月亮一角 圖片來源:筆者製作
問題來了:遠看這幅畫的時候,怎麼就注意不到這些細節呢?同樣一幅畫,不論離得遠還是近,記錄的明明是同樣的信息啊?
這是因為,顏料的筆觸細節太小,已經低於眼睛一個像素的尺寸了。遠看的時候,它們只能被模糊掉,就失去了感知。由此可見,如果色彩、亮度對比不強烈,一件東西比人眼最小分辨單位還小,人是根本不能察覺,也意識不到的。
當你遠看左圖的時候,其實看到的是右圖效果 圖片來源:筆者製作
在醫學上,這種分辨能力叫做「視銳度」。天文觀測裡,它有一個衡量指標,叫「角解析度」。角解析度指一套光學系統(比如人眼)能區分出的最小角直徑,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像素點」的大小。
根據眼睛內部光敏細胞之間的距離,光學儀器專家計算出,人眼的極限角解析度不能低於1角分。在醫學標準中,經過眼鏡矯正後的視力,分辨能力實際能達到1.5-2角分。一隻健康的眼睛相當於一臺八千萬像素的攝像頭,能夠在十米開外看清半釐米見方的東西。
這種清晰度,拍得到超級月亮嗎?
根據NASA的測量,超級月亮最大時,比正常滿月的面積大14%,半徑長7%。普通滿月的平均角半徑大約為16角分左右,因此,超級月亮只比普通滿月大1.1角分。這個值,正好和人眼的角解析度極限差不多。
也就是說,超級月亮,只不過比普通滿月大了不到一個像素點兒的那麼一圈。
當然,人腦還是很智能的。一些常見或者規則的物體會在腦內得到二次修正,使實際視敏度有所提高。但對月球這樣略有些粗糙的陌生物體來說,效果微乎其微。
在規則圖案出現異常,如直線上有鋸齒時,大腦能下意識修正,提高視覺靈敏度。但由於月球周邊凹凸不平,這一機制也很難起作用 圖片來源:NASA
更慘的是,超級月亮所謂在亮度上增強的30%,基本也看不出來。
首先需要澄清,媒體介紹時所謂的「亮度」,僅僅是一種物理量的名字,和我們眼睛實際看到的「亮不亮」的效果,並不是一個意思。用更嚴謹的方式來說,應該是超級月亮的反射流量比位於遠地點的「最小滿月」多了30%。這是一種極端情況,如果和一般看到的滿月比起來,這個差距要打對摺,降到15%。
而且,人類眼睛對光的響應,就像耳朵對聲音的響應一樣,呈對數關係。真正和視覺效果「亮不亮」吻合的指標,在天文上叫做「星等」。
普通滿月的星等大約在-12.7左右,想要視覺效果真的增加三成,流量最起碼要猛增33倍才行。而超級月亮和平時只有15%的流量差異,換算成星等的變化才0.1多一點。
這是什麼概念?這麼小的值意味著,超級月亮在人眼中的亮度,只比普通滿月高了微乎其微的百分之一……
相比較而言,如果夜空中有極薄的霧氣,或者高層大氣產生細小冰晶,星光都會減弱好幾個星等。哪怕是完全晴朗的天氣,大氣層在幾小時內的波動,都可能造成暗弱的星光產生零點幾個星等的差異。
同一顆星星受大氣擾動影響產生的星等變化。縱軸為儀器星等(直接觀測到的星等),橫軸為大氣質量。在幾小時內,星等的變化就達到了0.1以上 圖片來源:RIT天文臺觀測數據
這種天氣變化常人幾乎察覺不到,但已經足夠抹殺超級月亮的效果了。反過來說,如果天氣極佳,普通滿月的亮度也有可能勝過超級月亮。
總而言之,不管是哪方面,超級月亮和普通滿月都幾乎沒法區別。許多天文學家旗幟鮮明地反對這個稱呼,國際天文聯合會也從不承認超級月亮的說法。
在科普超級月亮的官網頁面上,NASA特別註明:「想用眼睛區分這種微小的差別,是非常困難的。」著名天文愛好者雜誌《天空與望遠鏡》發表資深觀測者的文章:「如果不知道昨晚的月亮是『超級』的,凝視晴朗的夜空時,根本不會注意到有什麼不同。」
媒體上常見的超級月亮和普通月亮效果對比圖 圖片來源:NASA
實際的超級月亮和普通月亮效果對比圖。如果你手機屏幕的寬度在6-8釐米左右,距離30釐米看這幅圖,基本上就是夜空中的真實大小。你能判斷出右邊是超級月亮嗎? 圖片來源:筆者製作
不過,也有很多人表示:聽說了新聞裡宣傳的超級月亮之後,我看到的月亮好像真的大了那麼一點兒啊……
沒準兒,你是產生幻覺了。
「月亮幻覺」是一種非常著名的視錯覺。簡單來說,當月亮位於地平線附近時,會被誤認為顯得更大。初升和將落的太陽顯得更大,也是一樣的錯覺。
事實恰好相反。從天文學上來說,清晨和傍晚時,月亮和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其實更遠。如果用儀器進行測量,地平線附近的月亮,比高懸頭頂的月亮還要小一點兒。地平線上的月亮變大並非自然現象,純粹是人的感官謬誤。
同一天晚上月亮大小對比圖。地平線附近的大氣折射有「壓縮」效果,剛升的月亮(左下)還要更扁一點兒 圖片來源:NASA
關於這種幻覺是怎麼形成的,至今還有爭議。一些研究者認為,大腦會誤判近大遠小,把靠近地面的效果放大。還有一些人認為,半空中的月亮因為缺乏參照物,會顯得更小一點。
而且,滿月永遠是在天剛黑時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從新聞中聽說超級月亮的人們,往往早早開始等候,天一黑就進行欣賞,更容易受到月亮幻覺的欺騙。
至於網絡報導?相機不會有幻覺,但攝影師會騙人。我們經常看到的巨型月亮照片,是經過精心策劃,從很遠的地方拍攝的。地面的物體變小了,月亮就相對顯得大了。
兩位攝影師從很遠的地方拍攝,使得月亮看起來比燈塔還大 圖片來源:photopills.com
不過,雖然超級月亮並不靠譜,但毫無疑問,觀月活動帶給了我們很多驚喜。即便它始於謊言,火於營銷,實為幻覺,但當我們真正注視月亮時,即便它不那麼「超級」,依舊會驚嘆於它的美麗。
正如《天空與望遠鏡》雜誌所說,不可否認的是,超級月亮至少給了我們一個仰望天空理由。成千上萬埋頭工作的人,得以走到戶外,欣賞難得的夜色。或許,還能有機會說一句意味深長的感慨:
「今晚月色真美。」
參考文獻:
https://www.astropro.com/forecast/predict/2019-12.html
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8/01/why-is-it-called-a-super-blue-blood-moon/551831/
https://astronomy.com/observing/sky-events/2014/07/the-truth-behind-the-super-moon
https://www.mountainastrologer.com/oldfiles/Nolle1007.html
Micro moon versus macro moon: Brightness and size. Dulli Chandra Agrawal, 13 Jul 2015. arXiv:1507.03578 [physics.pop-ph].
https://www.timeanddate.com/astronomy/moon/tides.html
https://www.encyclopedia.com/people/science-and-technology/astronomy-biographies/johannes-kepler
Williams, Dr. David R. (24-03-2015).」Moon Fact Sheet」. NASA (National Space ScienceData Center). http://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factsheet/moonfact.html
http://batc.bao.ac.cn/work/liuying0109.ht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7%AD%89
https://skyandtelescope.org/astronomy-news/embracing-the-supermoon-hyped-or-not/
https://www.bbvaopenmind.com/en/science/physics/supermoon-the-most-misleading-bestseller-of-astronomy/
https://www.photopills.com/articles/7-tips-make-next-supermoon-shine-your-photos
https://www.pnas.org/content/97/1/500.full
https://www.astropro.com/features/articles/supermoon/
http://spiff.rit.edu/classes/phys445/lectures/atmos/atmos.html
蘇宜.天文學新概論.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年, 第135頁.
http://www.gov.cn/jrzg/2011-03/18/content_1827100.htm
程景全. 天文望遠鏡原理和設計.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年, 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