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杉由於樹小要注意光照的調節,但不能太長時間放在強光處
由於盆景是在有限的盆缽空間.有限的培植土內培植,有機物被細菌分解成無機鹽被根所吸收,隨著紅豆杉生長的消耗,盆土內的養份漸漸缺乏,導致不足以供應生長的需求。盆景內雖採用配製好的營養土,購買回去後的三個月內不要施肥。只要每隔七天到十天在傍晚澆1000倍左右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葉面噴施。控制好澆水量,不要澆水太多。只有當葉片葉色變淡、植株瘦弱、葉片呈黃白色、葉邊,葉尖出現「幹燒邊」,葉片早衰掉葉時,施用1000倍液尿素、硫酸鉀800倍速溶優質複合肥溶液去除沉澱物後澆盆土,每隔一個月左右施一次,最好採用經過充分腐熟的淡豆餅肥水(約10%~15%)施時避開樹幹處,儘量沿盆壁施,半個月施一次。施肥後第二天澆再一遍清水,以防澆的肥太濃稀釋一下,以上兩種肥料可交替使用,也可每盆挖兩個小坑在裡面放五六粒尿素和七八粒優質複合肥。再蓋土澆水使肥溶化。紅豆杉盆景忌施生肥、濃肥。追肥應以氮磷肥為主,不可過濃。
去年暑假我去某偏遠山村野外實習,山上有很多野生紅豆杉。即使我們每年都會對附近的村民宣傳「紅豆杉是保護植物」「泡酒不能防癌」,但村民依舊深信不疑,也阻止不了他們瘋狂砍伐,以每棵樹幾百到幾千塊錢的價錢賣給相信樹皮泡酒能防癌的外地人。聽說我是學生物的學生,他們還向我展示了用直徑半米(至少要長200年啊)的紅豆杉泡的酒,問我應該怎麼泡比較好。目前全球每年200kg紫杉醇消耗量意味著要砍伐100萬棵紅豆杉大樹,而紅豆杉樹生長速度相當慢,直徑20釐米的樹需生長100年。 紅豆杉對生活環境要求相當高,野生紅豆杉更是苛刻。前幾年我們學校試驗田試圖移栽十幾棵野生紅豆杉,儘管精心照料也沒有成功,唯一存活的一棵最後還被偷走了。
紅豆杉雖是耐陰樹種,但是仍必須要有適當的光照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如果光照不足光合產物少,就會缺乏足夠的營養物質,光合產物不能循回供應根系,使根系缺乏營養物質呈飢餓狀態而使葉面發黃、掉葉,這是紅豆杉植物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解決方法:早晚擺放在陽臺或室外,放置周期可幾天進行一次。
盆土中養分缺乏,土壤板結,每盆用10-20克的有機肥,或腐熟的餅肥,結合松盆土施入後再澆水,或兌成水施用,還可結合噴施葉面肥。葉面肥:尿素0.3%+硫酸亞鐵0.3% 磷酸二氫鉀0.3%+多靈菌0.1%混合肥製成藥液,進行葉面噴施,周期以七至十天一次,其餘時間以噴水為主,自來水需要放置2-3天後才能用表層水。由於紅豆杉葉片噴肥主要靠氣孔吸收,而氣孔主要集中在葉背面,要求噴水噴藥時,從葉面到葉背都要噴到,才能起到好的吸收效果。噴施時間以下午五點左右為最好。四、盆小苗大,盆土營養供應不上,造成紅豆杉發黃,盆邊緣根系密布,對外界溫度敏感,引起根尖死亡,進而表現出在紅豆杉植株上枝條發黃、乾枯、掉葉。
紅豆杉由於樹小要注意光照的調節,需要光但不能太長時間放在強光處,一般夏秋季每天上午十點以前或五點以後曬兩小時左右就可以。平時多接受散射陽光。否則會因強光灼傷葉片而出現葉尖焦黃,並保持室內的通風換氣,不至於因室內空氣太乾燥而出現萎焉,下垂等生長不良現象。2、新盆景如出現嫩葉暗黃無光澤,新梢頂心出現萎焉現象一般是澆水過勤過多泥土板結不透氣使部分根須腐爛,吸水.吸肥能力減弱造成的,症狀輕的應控制澆水量,並用硬而鈍的物體輕輕挑松盆面表土,使盆土透氣,每晚搬到可以接受露水的地方,上午八九點移到蔭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