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李雪琴脫口秀的,都是俗人?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
最近,網際網路社群在討論一個人,李雪琴的脫口秀。
李雪琴,何許人也?
李雪琴,1995年出生於遼寧省鐵嶺市 ,中國內地網絡紅人、脫口秀演員 。2019年,李雪琴因錄製視頻隔空喊話吳亦凡、郭艾倫、李彥宏、楊鳴而被他們回復受到大家關注,被網友稱之為「追星錦鯉」 。2020年,參與錄製的脫口秀競技節目《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在騰訊視頻播出,最終在總決賽中獲得第五名 。
微博上,她寫著:知名搞笑幽默博主 微博原創視頻博主。
有人說,李雪琴是《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中當之無愧的黑馬。在參加節目前,她完全沒說過脫口秀,如今卻一路過關斬將進了前十名。她自帶網紅屬性 。
北大畢業,一口鐵嶺大碴子話,喪著頹著,為什麼有人愛李雪琴的脫口秀?有網絡評論稱,她是菜市場大媽的氣質,明明是個牛人,天生一副熊樣。
留過洋的人,卻是一副鄉土外形,這直接顛覆了人們以前對北大畢業生的刻板印象,打破了人設,很有反差感,也激發了網絡好奇心。
用李雪琴的話說,清華北大畢業怎麼地了呢,為啥就不能做個廢物呢?到處勸人不要讀北大新聞傳媒專業,因為她自己就是新傳的,覺得學這個不需要智商。
哈哈哈,真的是這樣嗎?學霸認慫,這實在令眾多平庸的大多數,內心洋溢舒適感。
那麼李雪琴的脫口秀真的出神入化,水平很高嗎?也不見得,從網際網路各方反饋來說,只能說一般般,更多人感興趣的是她的真誠,樸實感,接地氣,一點沒有傲氣,很實誠一女孩。
為什麼這樣說呢?天分超然,學習能力一流,能夠洞察社會的運行規律,輕而易舉獲得世俗的成功。但她又都是討好型人格,懂得和普通人握手言和,不遭人嫉妒生恨,不傲嬌,不搞鄙視鏈,甚至和你一起俗起來,不裝著,不端著。
這位北大自主招生遼寧省第一名,習慣於在網絡上表現成一個「快樂的呆呆」。
她曾經自黑過北大的學習經歷,她直言不諱的說:高考報志願,我先報的北大中文系,結果中文沒報上,我說那我退而求其次,報新聞吧,就進了新聞與傳播學院。這個學院很有意思,來的基本上都是壓北大線調劑進的,有少數真的是想學新聞的。大一大家都去團委工作,我去團委值班,趕上畢業季老師同學就會聊說誰誰誰去哪兒了,羨慕的都是去銀行、房地產,沒有聽說過誰去什麼媒體的。上課,那老師啥水平一聽就聽出來,我覺得挺水。那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大家主要的想法就是要掙錢。鐵肩擔道義、做學問,去做一個為國為民的記者或者是知識分子,沒有,我覺得沒有這個氣氛。
對此,李雪琴有一段自述,她說:你經歷過啥呀,你就跟人家講這些,就給人家傳輸價值觀?我做得特別彆扭,每天就盼著下班,完了趕緊跑。人說你是北大的你要怎麼怎麼樣,我說北大的為啥就不能做個廢物呢?我的思維和他們是反著來的,我就是要把那些東西給消解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
90後的「喪」和「痛苦」,本質是對尚未獲得社會話語權的痛苦。
大家大概也能理解了吧,大家喜歡李雪琴的脫口秀,其實更在於喜歡她的真誠,有時候真誠比真理更重要,真誠是真理的前提。
真誠,是一種交往態度,是人在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種品質:誠實地表達思想,願意對話、以理服人,並隨時準備接受或回應他人對自己的基於理由的批評和質疑。
李雪琴之所以被人喜歡,還是因為她實誠的可愛。這年頭,實誠是稀缺資源,性情中人又是彌足珍貴的。
李雪琴似乎很明白,真理不是哪個人對大寫實在本性的洞察,沒有人能超越盲人摸象的局限而自詡擁有上帝的眼睛。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擁有真理,那其實只意味他相信自己的信念受到更多理由的支撐,但只要他承認自己不是上帝,他就應該理性地對待同伴的意見,傾聽他們的理由,並據此加強或修正自己的信念。
這是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態度,它不是將意見與知識截然分開,而是在意見中展示真理。
在這個世界上,知識上的獨裁者常把自己當作真理的化身,拒絕批評,拒絕討論,拒絕他者。他們是不真誠的、非理性的。他們以為真理在握,其實是真理的最大敵人,因為他們堵死了通往真理的道路。「1+1等於3」是否為真,根本不重要,這真理是否為主觀的抑或符合外在實在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相信它為真,你可以把它說出來,而不會受到傷害。
李雪琴是一個實誠女孩,性情中人,和很多精緻的職場偽「白蓮花」比起來,她不搞雙重人設。這恐怕,才是大家喜歡她的原因。
如今的網際網路社會,太多人太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你看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還是自己的嗎?你是為自己而活嗎?你是不是為了迎合討好別人吹爆彩虹屁?你會像李雪琴那樣,勇敢坦露真實的自我嗎?
打開微信,進入同事的朋友圈,我們會發現他們的人物形象比電視角色還要多姿多彩。有的人吃苦耐勞、勤勤懇懇,將公司視若家庭,自願加班到深夜;有的人博聞強識,在朋友圈裡文採飛揚;有的人是社交達人,每完成一筆訂單就和客戶稱兄道弟,高端人脈遍天下。
正因為這些精心設計的人物形象與正規化的職場印象相差甚遠,很多人認為隱藏在精緻濾鏡背後,加班到深夜只為發一條朋友圈,以曬「忠心」;尚未讀完一本書就先曬出三五句評論,為的是秀底蘊;周末休假曬曬山水之樂,以示工作生活兩不誤……
這些虛擬的職場 「人設 」,越精心維繫,現實中越焦慮,缺什麼秀什麼。綠茶婊,白蓮花很多很多!
拋開聚光燈和麥克風,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就是自我「人設」的廣告牌,發送朋友圈已不再是單純的分享生活狀態,更包括了形象的塑造和展示。
小小朋友圈裡盡顯人生百態:有的人是職場「老黃牛」,盡職盡責,自願加班到深夜;有的人是職場「夢想家」,在朋友圈裡暢談職場理想,以此展示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當然,職場中也不乏「 戲精 」,喜歡在朋友圈裡時不時地挑起爭端,營造公司陰謀詭譎的氛圍等等。
「要是讓別人看到我6個月前的狀態,我會很沒有安全感。3天是一個界限,我能控制住自己的形象,也就不用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了口」 對於另一些人來說,3天可見,甚至不發朋友圈,是社交管理的一種補救性手段:「我的朋友圈,早就不再是朋友的圈子。
北大的李雪琴介紹完了,她是一個勇敢的真實的性情中人,一個不假的女孩,這是大家喜歡她的原因,讓我們再了解下什麼是脫口秀?
脫口秀的英文表述為「talk show」或「chat show」,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新聞評論脫口秀,一種是綜藝脫口秀。
《奇葩說》《脫口秀大會》《火星情報局》融合了小品、真人秀、演唱等藝術形式,屬於網絡綜藝脫口秀。
網絡綜藝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火了起來。火在哪裡?輪番「吐槽」、脫口秀演員組隊「PK」、邀請明星參加脫口秀比賽。
1996年開播的《實話實說》節目。2000年開播的《藝術人生》,美國的《柯南秀》《艾倫秀》等電視脫口秀節目也影響到了中國媒體早期的脫口秀。
脫口秀,是電視媒體的收視利器。如美國的《今夜》《奧普拉·溫弗瑞脫口秀》和《艾倫秀》等脫口秀節目,都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傳統媒體不斷尋求表達對人的關注的最好方式的時候,「脫口秀」應運而生。
脫口秀,最早源起於政治、社會熱點話題。脫口秀節目源於美國,孕育地在咖啡館,最初的參與者是貴族,因而脫口秀節目熱衷於把政治、社會熱點話題作為主要內容,愛德華摩洛主持的《小世界》脫口秀,及時追蹤政治動態,密切關注社會熱點。
無論是綜藝節目的脫口秀,還是新聞節目的脫口秀,都是在向受眾講述一些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通過這一種小眾化的私人敘事,來達到對民間普遍生存狀態的關懷與思考。
借每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東風,趙本山大叔將黑土地二人轉融入到小品表演當中,給全國的電視觀眾帶來歡笑。2006年,隨著郭德綱在北京紅火起來,在茶館裡聽相聲這一似乎已經失傳的行為,又重新注入到社會中。
脫口秀和中國本土曲藝相聲的融合,再一次讓talk show變得多姿多彩。
前幾年,《一周周立波秀》藉助電視媒體異常火爆,用周立波自己的話來話來說,海派清口是不同於粗口、混口、葷口的一種全新表演形式。不開黃色笑話,不說葷段子,不講髒話,非常適合在大劇院內上演,也適合各年齡段的受眾群接受。
海派清口取材當下,針對現實、切合潮流,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新聞感。
為了做好新聞類脫口秀,他每天看十四份報紙、保持三四個小時的上網閱讀。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諷,刺對象明確,態度直接尖銳,這與我們平時所見的嬉笑怒罵、針砭時弊的新聞時評特別接近。
實際上,市民審美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這種批判多表現為一種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批判。市民階層並非社會的主導階層,但這一階層對於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對身邊的人情世故也有著自身的認知和褒貶。由於自身地位所導致的話語權的缺失,這種褒貶往往只能用一種幽默、諷刺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不是一種針鋒相對的直接抨擊,但並不妨礙批判意圖的傳達。
昂貴的名牌西服,周立波那油光鋥亮、有模有樣的「小分頭」。將精緻進行到底,他要求劇團的一切都是用最好的,連他身邊的小工都是留學德國歸來的,舉手一投足之間充溢的精緻打造「海派清口」這一洋氣精緻的滑稽,透露出上海男人所謂的「精緻腔調」。
周立波的脫口秀,以單人表演形式,以盤點時事為主,善於剖解嚴肅的政治經濟話題,並從中挖掘幽默元素,令人印象深刻。
脫口秀的成功除了幽默風趣接地氣,還勝在說人話,好好說話,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太過嚴肅呆板、義正詞嚴的說話方式並不太適合脫口秀,調侃戲謔、幽默犀利、自嘲互黑,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和釋放。
充滿喜感的話語樣態,演講者不拘泥於形式、自成風格地,講述笑話或段子,這種輕鬆隨意,富有個性的喜劇樣態,符合如今青年人的話語表達方式,這似乎也是庶民的勝利!
脫口秀和學院派大學教師講課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一個俗字。
接地氣,有網感,迎合百姓話語模式。市民文化呈現出強烈的時代色彩,市民審美文化就猶如晴雨表一樣,反映出市民審美趣味和文化觀念的時代變化。
那些貼近市民生活、體現他們的思想觀念、能給他們帶去歡笑和放鬆的作品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
脫口秀往往把視角和觸覺伸到市民日常生活中去,關注他們的喜樂哀愁、大事小情,在表達方式上,以淺、白、俗為要求,這樣既易於市民親近,也便於在市民中傳播。
民間敘事的流行,親民化的接地氣的個人話語呈現,打破了官腔官調,反映民聲和私人化敘事,接地氣有網感,更容易獲得傳播。
草根演繹者,傾心於彈幕評論的網民,都可以針對某個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熱烈的討論意味著思想的碰撞,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大膽犀利的語言表達,是對謹言慎行的傳統文化的一次突圍,拓展了公共話語空間。
為什麼說脫口秀迎合了或者說順應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當今,網絡亞文化對主流文化更多以消解式的抵抗出現,脫口秀求新求變,話語內容的包容開放,話語形式的調侃犀利,話語角色的個性犀利,都是網絡亞文化的直接體現。
由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藝術節目《Nanette》,融「喜劇」「脫口秀」「嚴肅藝術」於一體,成為這兩年最受歡迎的一檔藝術類節目。
主講人Hannah Gadsby是澳大利亞的喜劇演員,曾攻讀藝術史,在節目中,她用通俗化、戲謔的語言向大眾解釋艱深的藝術理論。同時,也涉及對歷史文化、政治背景的解讀。
新聞脫口秀中,央視朱廣權是一個出名的段子手。
「滾滾長江是開水,浪花淘盡直燙嘴。說走咱就走,剛邁兩步就烤成了火腿。就算一個是閬苑仙葩,也曬得你綻放不了花蕊。只能敢問路在何方,因為熱得根本找不著北……」2018年8月8日,央視新聞主播朱廣權通過巧妙的改編和精彩的創意,化用四大名著主題曲播報高溫天氣,如此詼諧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經典不斷,比如朱廣權在播報一則天氣新聞時說:「你好,我是偏東路徑的冷空氣,最近挺想大家的,所以今天早上就迫不及待地從東北那邊先進來了。一個沒忍住,給吉林長春帶來了今年入秋以來的首場降雪,雖然比往年稍晚了一些。未來幾天我計劃的行程是這樣的:3號,我要凍哭東北、內蒙古地區;4號凍蒙新疆、西藏地區。所以你們趕緊的,該加衣服加衣服,別等我來敲門啊。」
當年11月底,全國迎來大面積降溫,朱廣權再次幽默地播報:「請注意,你的『冷空氣』已於28日開始發貨,陸續發往全國各個角落。不管你籤不籤收,它都準時到達,而且保質保量,毫不減弱。明天起,除華南地區繼續降溫外,其餘地區氣溫將陸續回升。雖然氣溫回升,但保暖添衣工作還需繼續,沒有秋褲真不行。我們以日最低氣溫跌至5℃以下作為穿秋褲的標準,日最低氣溫跌至10℃以下作為即將穿秋褲的標準。雖然這個標準經常會隨著你媽是不是認為你該穿秋褲而改變,我們還是暫時以這個標準友情發布『秋褲預警』。目前,北方大部分地區已被秋褲佔領,尤其是東北地區,秋褲已不足以禦寒,棉褲已經登場。而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小夥伴們可能會驚呼:我的秋褲在哪裡?這波強冷空氣用十足的誠意告訴你:『勸君穿著秋褲走,寒潮來襲不會抖。』」
最適合脫口秀表演的場地舞臺不需要多高,椅子可以隨意挪動,大家可以放下防備,開開心心地去聽。脫口秀中有些「諷刺」,是一些人接受不了的。大部分脫口秀演繹者都有一張「刻薄」的嘴,看脫口秀的人有時候看不懂他們的冷幽默。
對於脫口秀表演者來說,他們最享受「炸場」的時刻。大部分人都是偽孤獨,他們就像一壺正在燒著的開水,嘴裡喊著孤獨孤獨,內心卻翻滾著浪。
當然,脫口秀的即時隨意性,也有翻車的時候。
有一年的大年初四,朱廣權在播報春節期間全國多地旅遊景點人氣爆棚時,錯將重慶磁器口說成了成都磁器口,引起不少重慶網友的吐槽。第二天朱廣權在節目中就此事道歉:「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垻區嘉陵江畔,始建於宋代,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路碼頭,曾經繁盛一時。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昨天我們在節目中私自『拱手』把磁器口『送』給了成都,今天入夜後我們萬分抱歉,還重慶這盞明燈。希望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獨特地貌的磁器口能夠原諒我們,昨天的五虛六耗七葷八素,我們愧疚了很久(九)。」
綜藝類的脫口秀好說,新聞評論類的脫口秀最難駕馭。
《老梁故事匯》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主持人梁宏達憑藉著自身嚴謹苛刻,但又不失幽默風趣的論事態度,一張名嘴暢談古今、就事論人、舊事新說,把天下的事件的奇趣二字說得繪聲繪色,把中外的新聞舊聞講得頭頭是道。節目真切地做到以「故事」為主,新奇有趣、論點獨特,由此吸引了大量觀眾的注意力,並且帶來了一批穩定的鐵桿粉絲。
目前,國內新聞脫口秀真正做成品牌的不多,有特色、高素質、有能力的脫口秀演繹者較少,大多幽默不足、風格類似,缺少個性和特色,譁眾取寵。
甚至一些缺乏專業素養,忽視社會事件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盲目隨意地誇張演繹,導致節目缺乏權威性和可信度。
為了營造網感,博取眼球,一些脫口秀節目劍走偏鋒,譁眾取寵,也會走火入魔。
如有講葷段子的,有很三俗的,語言低俗,話題尺度過大,故意製造言語衝突,造成錯誤的價值觀導向的。
隨著脫口秀節目的不斷演化,也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及娛樂化、同質化、低俗化問題。《奇葩說》和《吐槽大會》,這些網上比較火的脫口秀節目,都曾因此類問題而被要求整改下線。
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突出娛樂性而忽視正能量,對觀眾缺乏思想引領,含金量低,品位不高。甚至以互損、惡搞等方式討好受眾,為了「增熱點、博眼球」,展示低俗的一面,帶來不良影響。
脫口秀要在娛樂和品位之間尋找平衡,避免陷入沒有底線的一味搞笑,流於媚俗的怪圈是需要平衡好雅俗共賞這一最大公約數的。
以前相聲曲藝曾被看做是「小道」、「末技」,不登大雅之堂,在思想、學術、教化、風俗的壓制下,始終被排擠在社會文化系統的邊緣。加之以前的相聲和段子一味迎合市民的三俗審美口味,所以在追求藝術發展的今天,趙本山才提出「綠色二人轉」概念,姜昆也提出「反三俗」問題。
脫口秀成在脫口而出,敗也在脫口而出,這是一把雙刃劍,似乎難以掙脫。中國人常說禍從口出患從口入,嘴上如果沒有一個把門的肯定出事。
很多媒體搞的脫口秀其實也不並是真的脫口秀,實際上是經過嚴格審核的有演練詞的表演呈現。
為了防止出事,脫口秀節目直播前對節目的選題、選材和語言進行嚴格把關,規範製作流程,對節目的社會影響進行綜合考慮,制定統一的審核制度。
脫口秀節目的核心就是「段子」,段子是需要用心寫出來的,要在一個脫口秀表演中讓段子「響」而不冷場,需要寫出好的段子以及正確的表演節奏。有些段子編寫得還比較粗糙,語言甚至有些粗俗,影響了品質層次和整體效果。
保證有趣好笑的同時,不傳播消極、獵奇和怪異的價值觀,並能夠適時進行引導,應該是脫口秀的社會責任所在,如果這一點保障不了,難免被官方叫停封殺,火也火不了多久的。
脫口秀要想有生命力,還必須不斷大開腦洞,不斷創新,如今觀眾的審美水平不斷提升,以前的一個幽默段子或者一個笑話都可以逗笑全場,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陳年老舊的段子已經過時,在缺少創新的前提下,老梗是打不動觀眾的。
生動的,詼諧的,有了趣味性和生氣的語言,當然受人歡迎。脫口秀貌似信手拈來,實際上是厚積薄發,脫口秀對於新聞主持人來說,是能夠更好地與觀眾拉近距離的一個手段和方法,這樣的語言表達是親和的,能夠表達觀眾想法的,再加上具有深意的。
(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