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蜂」大戰「螳螂」?結果出乎意料

2021-02-08 行動銷售


Asian giant hornet(大虎頭蜂)是全世界體型最大的胡蜂,也是亞洲地區最危險的昆蟲之一,其時常襲擊蜜蜂蜂巢,每分鐘可咬下40隻蜜蜂頭,攻擊性非常強,也屢屢傳出攻擊人的案例,因此又被稱為「殺人蜂」。


日前網絡上有一段視頻,只見箱中放入大虎頭蜂與螳螂,雙方進行對決後,結果出乎意料。


只見箱子裡被放入螳螂與大虎頭蜂,雙方先是虎視眈眈的對視,原以為會進行一場激戰,豈料螳螂主動出擊,以兩臂牽制大虎頭蜂,使其動彈不得,完全佔上風。


不到1分鐘的時間,螳螂就將大虎頭蜂的頭部啃光,驚悚畫面讓705萬人嚇壞。



螳螂原產於歐洲,以吃甲蟲、蚱蜢、蟋蟀為食,更是大虎頭蜂的天敵,大虎頭蜂則產於東亞的熱帶及溫帶地區,每年殺死約50人,身上具有神經毒素毒液,會使生物心臟驟停或過敏性休克,自2019年11月以來,美國及加拿大就多次出現大虎頭蜂,如今仍不清楚它們如何抵達的。


養蜂人 Conrad Bérubé 提到,他近日在溫哥華島,被一群大虎頭蜂襲擊,被螫的感覺就像是將燙圖釘扎進肉裡,而此次攻擊也使他流血受傷。


他曾被刺了7次,直呼很幸運還活著,儘管大虎頭蜂相當致命,但如今昆蟲學家最擔心的,還是怕大虎頭蜂會殺死北美的蜜蜂物種。

 


相關焦點

  • 亞洲大黃蜂與螳螂PK,黃蜂頭剩一半還頻頻露出毒針,螳螂速度太快了
    網絡上有這樣一段視頻,有人想測試,如果亞洲大黃蜂(也叫殺人蜂)和螳螂pk,到底誰會贏。該視頻吸引了超過700萬次觀看。戰鬥場面相當慘烈,結果真的是讓人出乎意料。
  • 蜘蛛大戰螳螂
    □鄭東新區龍子湖小學五(1)班 陳黎陽  星期天早上,我在樓後看到一場精彩的大戰——蜘蛛戰螳螂。  一隻小螳螂不知怎麼被粘在一張蜘蛛網上,它拼命掙扎著想逃走,可就是無濟於事。蛛網的晃動引來了一隻蜘蛛。
  • 微距世界:螳螂大戰跳蛛,誰會贏?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
  • 鱷魚挑釁水獺,一場大戰一觸即發,結局卻讓人出乎意料
    鱷魚挑釁水獺,一場大戰一觸即發,結局卻讓人出乎意料 2020-10-28 12:02
  • 螳螂在交配完成以後, 母螳螂為什麼要吃掉自己的丈夫?
    母螳螂吃公螳螂動機是因為肚子餓,吃飽了的母螳螂交配後是不會吃掉公螳螂的
  • 假面騎士01首播:蝗蟲螳螂上演對決大戰,令和首騎殺「螳螂」祭天
    第1集的戲份比較精彩,總體來說就是蝗蟲螳螂大戰,所以令和首騎士殺螳螂祭天。令和首位反派:「螳螂」騎士(機器人)首先來看看令和的首位反派騎士吧,這傢伙實際上就螳螂,所以無論從皮套顏色設定還是外形設定上都可以看出來,這就是「螳螂」。當然,這也是被滅亡迅雷搞成這樣的,這傢伙實力強大,特效方面是揮出的螳螂鐮刀,看起來比較霸氣。
  • 殺人蜂也就比其他蜜蜂恐怖那麼「億點」而已
    這些非洲蜜蜂逃離實驗室飛向野外,自發地完成了科爾教授沒有實現的雜交工作,但結果卻完全不同於預想。溫順的本地歐洲蜜蜂(義大利蜂)大量性狀是隱性基因表達的結果。而更加狂野的非洲蜜蜂則攜帶很多顯性基因,在基因上更加強勢。這直接導致非洲蜜蜂與歐洲蜜蜂雜交的子一代幾乎保持了大量非洲蜜蜂的性狀。
  • 殺人蜂也就比其他蜜蜂恐怖那麼億點而已
    即便入侵者快速逃離,這些殺人蜂也要追擊200米以上,攻擊持續超過1小時。一旦殺人蜂蟄到了目標,留在入侵者體表的針刺會散發出信息素,通知更多的同伴發動攻擊。所以殺人蜂的攻擊頻率會呈指數級地提高,人和動物稍有不慎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然而,更恐怖的事情是殺人蜂以每年最快500公裡的速度侵佔美洲,如今已經替代了9成以上的本土蜜蜂。
  • 昆蟲之王VS昆蟲剋星,《方舟生存進化》主播用螳螂大戰大地懶
    昆蟲之王VS昆蟲剋星,《方舟生存進化》主播用螳螂大戰大地懶 2020-06-25 22:57  遊戲大師Show
  • 昆蟲記:螳螂3(恐怖的結婚典禮)
    據科學家推測,雌螳螂在交配時吃掉雄螳螂是為了補充能量。在1984年,兩名科學家裡斯克(E.Liske)和戴維斯(W.J.Davis)雖然同樣在實驗室裡觀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進:他們事先把螳螂餵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一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紀錄。結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了吃夫。
  • 世界抗擊疫情的大戰中:螳螂在捕蟬,黃雀呢?預示世界新格局
    美國這隻貪婪的螳螂你沒看到嗎?疫情開始,美國人根本沒有想到:「人類共同體」這個關係到全人類共同命運的概念。所以他們首先就對我們進行了一連串的落井下石式的無情攻擊:不是「病原中國說」就是「中國耽誤說」顛倒事實,造謠中傷,企圖鼓動他的一夥小兄弟們,圍攻中國,致中國於死地,就像一隻行動慢騰騰的螳螂一樣,開始對中國下口了。
  • 科學家第一次記錄祈禱螳螂捕捉並吃掉水裡的魚
    名叫祈禱螳螂的螳螂實際上可能不會祈禱,但它們會與其他小型陸地動物一起捕食它們的昆蟲甚至同伴。然而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記錄了一隻螳螂捕捉和吃魚。這隻雄性祈禱螳螂長度為5.6釐米(2.2英寸),於去年3月在位於印度卡納塔克邦的屋頂花園中觀察到。
  • 人造怪物:63年前,27隻殺人蜂逃出實驗室,現在有15億隻
    結果,1957年10月,實驗室新來了一個臨時工。這個臨時工認為,蜂箱上的小孔嚴重地妨礙了整個蜂群的工作效率,不科學,就隨手拔掉了蜂箱上的隔離器。結果,現實比預想得更糟糕。1990年·入侵美國1990年10月,殺人蜂入侵美國得州,比預計的時間提前了10年。當時,有科學家呼籲,殺人蜂總數已經達到了10億隻,請當局重視。但是,在起初的6個月,殺人蜂就像有意避開人類的關注一樣,選擇了悄無聲息地繁衍。
  • 螳螂大戰怪物是蟲還是蛇?
    東方論壇網友「Simple-A」發帖:上周日去菩提嶺一帶爬山,途中發現一戰爭場面異常激烈:螳螂居然被一從來沒有見過的細長怪物糾纏,是蟲還是蛇?平時厲害的長腿功夫無法施展,雙方你來我往,到最後也沒有分出勝負。哪位認識這個?請指教!  記者採訪: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生物系副教授謝志浩看了圖片後說,這是鐵線蟲,而不是網友說的小蛇。
  • 美國又將被殺人蜂入侵?這面相兇煞的「大黃蜂」,殺傷力有點狠
    這種殺人蜂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蜂,體長超過5釐米,大概跟火柴盒差不多大,是普通蜜蜂的5倍左右。體型碩大,面目猙獰,就算不帶毒,單純朝人臉上飛過來都能「殺人」……(殺人蜂)至於這個殺人蜂入侵美國呢,其實並不是剛剛發生的事兒,早在去年12月的時候,美國華盛頓州的農業部就收到了4起殺人蜂的目擊報告,在更早之前的秋天,在加拿大的卑詩省,也有兩起目擊報告出現。
  • 美國又將被殺人蜂入侵?這面相兇煞的"大黃蜂",殺傷力有點狠....
    這種殺人蜂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蜂,體長超過5釐米,大概跟火柴盒差不多大,是普通蜜蜂的5倍左右。體型碩大,面目猙獰,就算不帶毒,單純朝人臉上飛過來都能「殺人」……(殺人蜂)至於這個殺人蜂入侵美國呢,其實並不是剛剛發生的事兒,早在去年12月的時候,美國華盛頓州的農業部就收到了4起殺人蜂的目擊報告,在更早之前的秋天
  • 新縣民間達人剿滅殺人蜂
    殺人蜂是馬蜂和虎頭蜂的統稱,這兩種野蜂以其毒性大,攻擊力強,繁殖力快而著稱。因其在昆蟲類動物中,位於食物鏈頂端,是蜜蜂和其它昆蟲的兇殘天敵。尤其是防護能力弱的蜜蜂被其攻陥蜂巢後,往往是蜂王被分食,雄蜂、工蜂難以匹敵,被成批咬死巢破家亡,四散奔逃,蜜蜂存活量大幅下挫,蜂蜜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人畜受攻擊致使傷亡也時有發生。以致人們談蜂色變,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
  • 人造怪物:64年前,26隻殺人蜂逃離實驗室,如今有15億
    它們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殺人蜂。殺人蜂最典型的行為就是會非常溫和地與本地蜜蜂打照面,然後潛入對方的蜂巢,殺死裡面的女王,佔領巢穴,統治工蜂。一旦它們開始以此為據點,那麼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保護欲,以及以極具威脅性的手段攻擊入侵者。
  • 極像冰種翡翠的百億樹化玉,最終處理結果出乎意料……
    對於它最終的處理結果,一直還沒有揭曉,如今終於出來了,結果有點出乎意料,好奇寶寶們過來瞧瞧,你猜對了麼?這個樹化玉,長約為30.5米,根部周長約為6米,而頂部周長約為3米。因為體積大,說它是龐然大物一點也不為過!
  • 螳螂:卡莎是我家人!跳跳虎是我宿敵!他是我最怕的剋星!
    螳螂這個英雄雖然現在比較冷門了,但是在以前的版本還是很受歡迎的,特別是以前廠長等打野選手使用的螳螂,更是讓玩家拍手稱讚!如今的螳螂雖然使用的人比較少,大多數玩家都愛用酒桶和卡密爾這樣的英雄來打野,但是在路人局中,依然有很多執著的螳螂玩家,他們不僅意識超前,而且操作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