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京津翼三地消協發布了關於最新電子智能門鎖的試驗結果。在試驗中,一共抽取了38把鎖,其中有14把是宣稱具有活體識別指紋檢測功能,經過試驗,這14把鎖均被假指紋開鎖破解。指紋鎖的安全性再次受到了質疑。

在近年來,指紋鎖被破解的新聞頻頻發生,消費者對於指紋鎖甚至是對整個智能鎖行業的信任度存在質疑。在機械鎖升級後的智能鎖,安全性確實是增加,便捷安全穩定性比機械鎖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及的過程中,由於大量廠家的加入,導致智能鎖行業商家參差不齊,難以選擇,智能鎖安全技術升級,迫在眉睫。
其實不僅僅是在安全性上,指紋鎖受到爭議,在開鎖方面,指紋鎖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度。例如:老人或者小朋友指紋淺,或者手指表皮受損導致不能開門,也常有發生,指紋鎖受表皮等多種因素影響,穩定性一般。甚者需要用IC卡或密碼卡門。
指紋鎖在安全和穩定性方面,還有待繼續升級。近年來,指靜脈鎖或將是智能鎖領域一片新藍海。指靜脈識別與指紋識別同屬生物識別,指靜脈識別主要是利用靜脈中的血液能夠吸收紅外光線的原理,讓紅外光穿透手指,投射到圖像傳感器上,從而獲取手指內靜脈血管特徵來進行個人身份識別。而且指靜脈全球暫無被破解案例,唯一性達34億分之一,且不受手指外部影響,即使戴著手套一樣可以識別。是生物識別中較為安全與穩定的識別之一。
指靜脈識別其實在社會上很早就被廣泛應用了,不過,最近一兩年才步入家庭。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監獄、社保、醫療等領域應用已經很成熟了,有的高考考場也會用指靜脈識別技術防止考生作弊,可見指靜脈識別的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
如何突破指紋鎖的圍牆?
雖然指靜脈鎖的安全度更高,但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鎖大軍還是以指紋鎖為主流的,在指紋識別技術日趨成熟的環境下,如何突破的指紋鎖的圍牆,成為研究組的一個關注點。
如果仔細研究幾大靜脈鎖品牌,你一定會發現,產品基本上都以「非指紋鎖」為區隔,以「老人小孩都好用」為最大賣點。為什麼要主打「老人小孩都好用」?原因在於,雖然半導體識別已經可以實現活體識別,且精度比光學更高,但畢竟依然是以皮膚表面指紋為識別依據,而老人和小孩的指紋分別因衰老、太過年輕而不易讀取。另外,受損指紋也較難識別。
全球靜脈識別技術引領者微盾科技旗下子公司金洛克,基於民用智能鎖市場,成為國內首批成功小批量生產指靜脈智能鎖並投入市場的先發企業。之所以從商用市場,逐步過渡到民用市場,主要是希望通過C端市場來帶動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另外在消費者渠道,客戶群也與指紋鎖稍有不同。指紋鎖直接面向C端用戶,而用戶大多數還處在被教育階段,所以靜脈鎖要另闢蹊徑。以金洛克為例,據鄧嘉敏介紹,其目前客戶來源有三方面:安裝過指紋鎖但因滿足不了需求而計劃更新的換鎖者、對智能鎖有了解但知其不足的潛在用戶、無人公寓/酒店,房產公司等B端客戶。另外結合線下活動等加大對消費者的教育力度,助力整個靜脈鎖市場的擴大。靜脈鎖或將是下一片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