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張杰
【人物簡介】
被稱為劉慈欣「接班人」的江波
江波,1978年生,200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代表作品《溼婆之舞》、《時空追緝》、《宇宙盡頭的書店》等。2012年開始創作長篇作品,《銀河之心》三部曲於2016年完結。2017年11月,作家江波作品《銀河之心Ⅲ》摘得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2018年,江波的科幻小說《機器之門》出版。2019年11月,江波憑《機器之門》再獲「銀河獎」。2020年,其續作《機器之魂》出版。
還有4天,電影《緝魂》就要在內地正式公映了。該片之前沒有做太多官宣,從演員陣容上看,也不是那種搶眼的商業大片,可是前不久舉行的業內看片和提前點映會上,一度收割了不少電影同行的好評,被譽為「國產燒腦懸疑片的新高峰」。
《緝魂》主演是張震和張鈞甯,根據科幻小說家江波的中篇小說《移魂有術》改編,在電影上映前,江波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該片改編得成不成功?張震對角色詮釋得如何?來聽聽這位「科幻大神」新鮮出爐的觀影感受。
電影改編超乎意料的成功,看完後熱淚盈眶
近日,《緝魂》在北京舉行首映禮。電影裡張震為影片剃光頭,張鈞甯也特意剪短一頭長髮,並進行武術特訓出演刑警。該片故事圍繞「王姓富豪案被害案」展開,張震、張鈞甯聯手破案,追擊真兇。
導演程偉豪擅長拍攝懸疑題材,這次《緝魂》有不少讓人叫絕的反轉劇情,之前該片的業內看片會上收穫不少好評。江波也受片方之邀,對《緝魂》先睹為快。
提到觀影后的感受,江波形容「熱淚盈眶」,「影片之中的各種情感都非常到位,對於生的執著和眷念,對愛人的守護,都有強烈的表現。這是最動人的部分。」作為原著小說的作者,江波也談到了電影對自己小說《移魂有術》的改動。他說:「改動挺大,但是改得挺好。說來有很多,簡要地說就是改編突出了懸疑,同時加入了濃烈的感情戲,我非常認可這樣的改編。」
《緝魂》劇情的反轉、反轉再反轉,其口碑目前在網上「炸了」
張震讓人尊敬,《緝魂》的特色是表演張力
江波於2011年創作出《移魂有術》,這部中篇小說於第二年發表。中國臺灣導演程偉豪之前拍過不少懸疑片,比如《紅衣小女孩》和《目擊者之追兇》都是口碑之作。幾年前片方為他的新片尋找新劇本,他們看到江波的《移魂有術》後,感到這個故事非常適合由程偉豪搬上大銀幕。江波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同時製片方還是我的同鄉。有老鄉之誼加持,彼此觀念又很契合,於是就很快談成了。」
小說《移魂有術》
在《移魂有術》原著裡,沒有檢察官這個角色設定,張震那個角色本是醫生,張鈞甯扮演的女刑警在書中也不存在。不過張震為這部電影減重暴瘦12公斤令江波很是尊敬。「張震為了表演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將晚期癌症病人的狀態演繹得很逼真。這是他自我突破的一次嘗試。張鈞甯的表演很有爆發力,細微的表情都很到位。不僅兩位主演,其他演員也都很到位。表演的張力是這部電影的一個特色。」
關注各種前沿科學,因此科幻創作駕輕就熟
在《移魂有術》裡,江波選擇了「人腦複製」作為故事核心。因為在他看來人腦就是靈魂的居所,能夠複製人腦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被複製了。作為當下國內炙手可熱的科幻作家,江波也很關注當下各種科研熱點,他對當下頗為熱門的「換頭術」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我的興趣很廣泛,各種科學前沿都會關注。換頭術理論上可以成立,但是意義不大,它大概算是把人腦植入機器軀體的一個過渡吧。」
「移魂術」也是科幻文學和科幻電影經常表現的一個題材,當問到他在創作《移魂有術》時是如何寫出了新意?江波坦言道:「新意一在故事,二在表達。作為科幻作家,江波的創作風格很多樣化。其中多以宏大命題為主,類似於代表作《銀河之心》這樣的「太空歌劇」。他表示,像《移魂有術》這樣呈現生命和人性「微觀世界」的作品,大概只佔自己中短篇小說數量的四分之一。
《移魂有術》之後,兩部大作還將拍成動畫
2019年11月,在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上,第30屆銀河獎頒出。其中份量最重,獎金10萬元的「最佳長篇獎」,由江波的《機器之門》獲得。評委們一致認為,「《機器之門》是一部宏大的未來戰爭史詩;作者以厚重而充滿吸引力的筆觸展現了一個人機結合的奇異世界,描繪了人類與機械之間的殘酷爭鬥。」去年7月,江波的「機器之門」系列作品第二部《機器之魂》,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這部科幻長篇被贊為「數碼時代的《封神演義》和《山海經》」。
小說《機器之魂》
江波的小說有強烈的畫面感,所以這次《移魂有術》改編成電影很成功。江波還向封面新聞記者透露:「《移魂有術》拍成電影《緝魂》後,接下裡的影視改編,就是《銀河之心》和《機器之門》的動畫了。」其中他的「銀河之心三部曲」被壹天文化買下,據稱會拍成中國的「星球大戰」。「現在這部作品由一家公司運作,和B站合作拍攝動畫,項目也剛剛發布了預告片,期待2021年可以和大家見面。」江波說。
小說《機器之門》
【對話江波】
封面新聞:您最喜歡或影響您最深的科幻作家是誰?為什麼?
江波:一是阿西莫夫,二是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規模宏大,有一個宏大宇宙觀,是太空歌劇的典型代表,我的銀河之心系列深受其影響。阿瑟克拉克則是因為他很好地結合宇宙神秘主義和科技進步預測,他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舊是硬科幻經典。
封面新聞:您清華畢業後,是怎樣走上寫作這條路?
江波:一直在寫,就上了路。
封面新聞:隨著《三體》的大熱,以及近兩年來上映了一些重磅的國產影片,是不是中國科幻文學的春天也來了?
江波:影視有巨大的傳播價值 被改編的作品自然會得到加持。至於春天,它正在發生。
封面新聞: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幻迷和文學愛好者想寫他們心中的科幻故事,對於他們的「科幻夢」,您有沒有一些建議和提醒?
江波:多讀書。廣泛閱讀是基礎。做好長期打算。
封面新聞:您的作品很多都是在《科幻世界》首發和獲獎,請簡單評價下成都這座城市,成都要打造「科幻之都」,還需要在哪些地方做得更好?
江波:成都是一個很適合文化產業的城市,而且是科幻世界的所在地,打造科幻之都再適合不過。如果說要更進一步,大概就是給文化創業型人才提供一些支持性政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