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1年,清鹹豐元年,1月11日,拜上帝教教主洪秀全的生日,上萬教眾齊聚廣西桂平縣金田村,高呼「洪教主仙福永享,壽與天齊」,正式拉開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序幕。
東鄉稱王與永安建制
洪秀全本來是個讀書人,但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眼看這條路走不通,畢竟讀書多,洪秀全接觸到了基督教,深受啟發:耶穌也是凡人,他能被後人頂禮膜拜,我為什麼就不能呢?於是自行創立了「拜上帝教」,同樣傳播聖經,號稱信奉基督,有點類似于波斯明教傳到中土的意思。洪秀全理所應當的成為了洪教主。
教主是幌子,當帝王才是目的。金田起義後兩個月,農民軍攻佔武宣縣東鄉鎮,洪秀全迫不及待的自稱「天王」,建立太平天國,這就是「東鄉稱王」。
有三尺布就敢開染坊,說的就是洪秀全這樣的人。但這個染坊開得還挺順利。
隨後,太平軍攻佔廣西永安,雖然只是一個縣城,相對金田村來說,這已經是大城市了。大城市當然要有大手筆,於是,洪秀全在永安大封功臣,當時拜上帝教的五位高層,光明左右使者,護教法王之類的,全部封王,他們就是太平天國初期的五王。護教法王們搖身一變,成了太平天國常委。這就是「永安建制」。
雖說都是王,但五常委是有明確排序的:萬歲當然是天王洪教主,東王楊秀清稱九千歲,節制諸王,類似於宰相,是明確的二號人物。西王蕭朝貴稱八千歲,南王馮雲山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稱六千歲,翼王石達開,聽封號就稍微差那麼點意思。
朱元璋當年鬧革命的時候,智囊團的核心建議有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傳位千古美談。亂世中群雄爭霸,稱王過早,樹大招風,就會成為朝廷的頭號敵人,槍打出頭鳥。而最後勝出者,往往是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朱元璋之前,徐壽輝、陳友諒、韓林兒先後稱帝,結果都被元朝給滅了,只有朱元璋保存了實力,最後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紅軍時期,動不動就是方面軍、軍團、軍的編制,還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其實並沒有多少兵力,卻成為老蔣的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後快,一度虧損超過九成,瀕臨絕境。待成為八路後,只有三個師,目標小了反而好辦事,最後發展成為百萬大軍,奇蹟般逆襲成功。道理其實都一樣。我有一篇舊文,專門分析這段歷史:
二十年一萬倍的傳奇——井岡山悟道錄
洪教主好歹考過秀才,應該是熟讀歷史的。但稱王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無法抗拒,哪怕過把癮就死也值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1852年,剛當上王沒幾個月,癮都還沒過夠的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先後戰死。如果沒有封王,歷史上最多落一筆「反賊馮雲山、蕭朝貴」。反正是要掛,不如有個威風的稱號,能夠青史留名,不枉來人世走一遭。如果可以採訪二人,想必他們不會後悔當這個王。
這樣一來,太平天國還有四個王。
天京事變
清朝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外強中乾,太平天國一路勢如破竹,1853年3月攻克金陵,改稱天京,正式定為都城。這時候,距金田起事僅僅兩年時間,創造了古代農民起義階段性成功的速度之最,好比股市上的小資金,龍頭戰法兩年一萬倍,成為了頂級大佬。全盛時期,太平天國疆域包括了今天的長江中下遊流域,是全天下最富庶的地區。
進入天京之後,洪秀全以天父之子的名義神化自己,用拜上帝教的教規來要求臣民,老百姓都過上了清教徒的日子,他自己卻開始及時行樂,享受帝王生活。左手拿聖經,右手金瓶梅。後宮佳麗三千人,衣帶漸寬終不悔。
洪教主沉迷於享樂,太平天國的朝政逐漸落到了東王楊秀清手上。歷史上的二號人物,總是最不好做的角色。無能之輩坐不穩,太有能力又容易功高震主,或者滋生野心。近代那位二號人物的結局,想必不用我多說。
楊秀清就是最後一種。他本來是拜上帝教的光明使者,對教規比教主還熟悉。他先是裝神弄鬼,假託天父下凡到了自己身上,天父附體,要洪教主封自己為「萬歲」,還要向自己這個「天父」下跪。洪秀全有苦說不出,自己創立的拜上帝教,總不能拆穿西洋鏡吧,楊秀清這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實在太狠。
教主啞巴吃黃連,楊秀清野心繼續膨脹,這時候其他王不幹了。你連天王都可以這麼欺負,回頭要滅掉我們還不是舉手之勞嗎?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
北王韋昌輝、新封的燕王秦日綱主動請纓,夜襲東王府,東王楊秀清及其全族、部屬總共兩萬多人被殺。翼王石達開責備韋昌輝濫殺,反被韋昌輝殺光全家,僅孤身得以逃脫。石達開在安徽舉兵「清君側」,洪秀全迫於壓力,又下詔誅殺韋昌輝。這一重大內訌,史稱「天京事變」。
至此,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永安六王只剩下了洪秀全和石達開二人。
王的盛宴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深受打擊,感覺不會再愛了。經歷了這麼多,他覺得只有自己家兄弟才靠得住。為了限制石達開的權力,他封自己的族兄弟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石達開為自保,被逼離開天京,最終在四川大渡河安順場被清軍包了餃子。
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留學生洪仁回到了天京,被封為幹王。為補充高級領導層的空缺,洪秀全又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這一批王,還是有相當的實力的,是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主帥。尤其是陳玉成和李秀成,完全稱得上是名將。
但總體來說,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不可挽回的走上了迅速敗亡之路。如果說之前封的這些王還有一定含金量的話,此時的洪秀全已經完全放棄了底線。有些事做過了第一次,再做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了。所謂的王,不過是一個稱號罷了,想明dssssssssss白了,也就那麼回事。既然發不起工資,不如大方點封王,不僅能收買人心,還能創收,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
於是,各種王開始滿天飛。除了一些常見的名稱,還有什麼巨王,堵王,聽王,什麼王都有。到了太平天國的最後兩年,封王人數竟然多達2700多人,稍微有點地位的人都是王,號稱王的盛宴。要知道,常用漢字也才三四千個,可以想像,光是給這兩千多個王命個不同的王名,都是多麼費勁的一件事。
這麼多王,怎麼分大小?天國還真有辦法,自天王以下分為五等。東西南北四王、翼王、幹王等執掌朝綱,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執掌兵權,是二等王;康王、堵王、聽王等善戰的,是三等王;恤王等為四等王;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
這就好比鬥地主,本來一副牌只有兩個王,其他牌都是靠點子來比大小的。到了太平天國這裡,大王是天王,小王是一等王,四個二是二等王,AKQJ是三等王,八九十叫四等王,其他的叫列王。大家都是王,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太平天國後期的兵力不到30萬人,平均到每個王,也就能管100來號人。所謂的王,不過是個連長。或者說,連長以上幹部,基本都能封王。都說國軍後來亂封將軍,但至少也得是個旅長才能當將軍,比起太平天國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經濟學上有個術語大家都知道,叫做「通貨膨脹」。如果發行的鈔票過多,同樣面值的錢購買力就會大打折扣。太平天國的王,就是典型的通貨膨脹。早期的永安六王,雖然說有點猴急,但都是創教元老。天京時代的王,也好歹是精英。到後期的王,已經完全淪為爛大街的隔壁老王。
當所有的繁華全都歸於平靜,太平天國,終歸是一場歷史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