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應該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用的白熾燈吧,玻璃燈泡,裡面有一圈跟細彈簧一樣的燈絲,通電後不僅發光,發熱量也特別大。
當年很多家庭都用過這種燈,雖然價格便宜,但是發熱量大,不省電。這種燈通電瞬間是最容易燒壞的,所以家裡大人都會告訴孩子們平時不能亂開燈。
而汽車的轉向燈也是帶燈絲的燈泡,而且工作時也是一閃一閃的,但是這個燈並不容易壞。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其實我認為有這幾個原因。
1、燈泡種類不同
白熾燈內部是真空狀態,燈絲通電時溫度非常高,會使鎢絲一點點升華,從而導致燈絲變細,電阻變大,通電時產生的熱量更多,更容易燒斷。而且燈絲變細後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下也更容易斷裂。白熾燈用久了玻璃罩內會有很多小黑點,那就是鎢絲升華後堆積產生的。
而汽車的燈泡是滷素燈,裡面充有惰性氣體。通電時燈絲上升華的鎢原子與滷素結合,游離在燈泡內,這些物質再次碰到燈絲時還會繼續分解成惰性氣體和鎢,所以燈絲不容易損耗,也就不容易壞了。
2、燈絲粗細不同
汽車電源是12伏,家用交流電電壓是220伏。對比來看轉向燈電壓低很多,所以想要保證燈絲有足夠的電流,就需要把燈絲電阻降低一些,否則點不亮。而降低電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加粗。
而家用電電壓很高了,燈絲太粗的話電流過大會直接燒壞燈絲,所以白熾燈的燈絲都更細,越細自然越容易斷。
電源
家庭用電電壓高,電壓波動相對大。而且當時大都用的是上圖這種拉線開關,開關燈時拉的速度和力度不穩定可能導致觸點發出電弧,造成電壓波動。所以很容易燒壞。
而汽車電瓶電壓低且穩定,閃光器通斷有規律,燈絲工作相對穩定,就不容易燒壞。
轉向燈工作狀態
燈絲溫度低的時候通電最容易燒壞,因為這時候電阻比較大,通電後熱量迅速上升,容易熔斷。
而滷素轉向燈雖然看起來是一閃一閃的,但你要注意觀察的話會發現它更像是忽明忽暗。因為轉向燈閃光間隔很短,閃光器斷電時燈絲是逐漸變暗降溫的,而在燈絲還處於微紅髮熱狀態時閃光器就再次通電了,這時候燈絲溫度還很高,就不容易壞。
而且如今很多車都換成了LED轉向燈了,不僅可以玩出更多花樣,而且壽命比滷素燈更長。LED燈最不怕的就是閃爍了,很多汽車的LED尾燈其實都是在以很高的頻率閃爍,人眼的視覺暫留作用會讓燈看起來是常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