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奧運會上,跳水依然是中國代表隊率先奪金的項目之一,尤其是在由吳敏霞、施廷懋出戰的女子雙人三米板比賽中,兩人最終奪冠一跳堪稱完美,不僅僅動作舒展同步,而且入水水花的控制也是無可挑剔,圈內稱為「壓水花」。
下面我們就要嘗試揭開中國隊「壓水花」世界無敵的秘密。
事實上,人體跳入水中的過程就是固體流體碰撞的過程,如何讓濺起的水花減少到最低限度其實涉及到流體力學方面的知識。
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跳水運動員應該像遊泳運動員那樣雙手繃直以楔形姿勢扎入水中,這樣破水面更加鋒利,身體阻力更小。
遊泳運動員的入水時繃直手臂,最大程度減少阻力,獲得更大的入水速度。
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遊泳與跳水的入水動作技術大不相同。
據說最開始跳水運動員的確是繃直手如水的,但直到有人在「冰棍式」跳水中發現,相比繃直腳尖,直接用腳掌撞水的方式更能夠壓制水花的產生。受此啟發,現在大多跳水高手都開始使用手掌對水的「平掌撞水」壓水花技術。
跳水運動員入水時,掌心對水,腿腳繃直。
當然手掌的形狀根據不同運動員的習慣和跳水動作姿勢而有區別。
那麼為什麼以平面入水後的水花會比楔形入水更小呢?
果殼網用戶對此回答稱,實驗表明,楔形物體墜入池中時,由於水的不可壓縮性,便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尋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這個方向。而和方形物體碰撞的水主要橫向運動,因受到四周水的壓力無法衝騰而起,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小的原因。
而且由於跳水運動員在作完技術動作入水時身體在空中的旋轉很難完全停止,因此手掌就需要正對速度方向而不能僅僅平行於水面,這一技術被內行稱之為「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