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搜狗除了是第一大中文輸入法,還是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
媒體訓練營1月24日報導
文 | 劉路陽 編輯 | 黎帥
1月24日,川普和林志玲的聲音一起出現在北京國貿搜狗2018合作者大會上,英文中文的結合十分有趣。
只是聲音的主人並沒有出現在現場,甚至聲音也是使用「情感遷移」黑科技完成。而提供這一黑科技的便是搜狗。本次會議搜狗CEO王小川、CMO洪濤、COO茹立雲、CTO楊洪濤以及副總裁李剛皆出席了會議,據悉,這是第一個搜狗高管們集體亮相的會議。
搜狗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挑戰、創新、共贏」,會上還推出了兩款新產品,搜狗旅行翻譯寶以及搜狗速記翻譯筆。
搜狗Q3營收2.57億,是第一大中文輸入法
在2017年11月9日成功上市的搜狗,如今的行業地位如何呢?媒體訓練營將搜狗本次會議上公布的數據做了整理,大致如下。
1、搜狗是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位於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之後。
2、搜狗是中國第二大搜尋引擎,位於百度之後,佔據17.8%的份額。
3、搜狗輸入法是第一大中文輸入法,移動端日活達3.07億,PC端達0.87億。2017年移動日活用戶增長46%,每天中文輸入900億次。
4、搜狗搜索如今有移動搜索用戶數5.11億。2014年5月接入了微信後,2015年1月,搜狗搜索推出了微信頭條,2015年11月,搜狗搜索接入了知乎,2016年5月上線搜狗名醫,同月上線搜狗學術以及搜狗英文,2017年1月,搜狗搜索上線英文搜索功能。
5、過去三年,搜狗搜索移動搜索量上漲470%,整體搜索流量上漲120%。
6、2017年Q3搜狗營收2.57億美金(根據搜狗招股書,截止2017年6月30日,搜狗上半年總營收為3.73億美元)。
如今搜狗採取以語言為核心,對話、翻譯、問答、以及聽覺(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聲紋合成)、視覺(唇語、狗臉、OCR/識圖)五個方面輔助的人工智慧布局,摘取著「語言處理」這一人工智慧皇冠上的明珠。
如今,搜狗的語音識別與語義理解引擎,日均語音輸入調用峰值達3億次,識別確準率達87%,是中國最大的語音識別引擎。
除了情感遷移川普、林志玲的聲音外,會上王小川還展示了將自己的聲音,情感遷移到龐麥郎的《我的滑板鞋》,融合的王小川版《我的滑板鞋》。感覺利用這個技術,五音不全的人也可以聽到自己不跑調的歌曲了。
搜狗在具有語音識別功能外,也支持圖像識別和唇語識別。如今搜狗的圖像識別引擎,日均調用次數超過200萬次,識別準確率達96%。王小川做唇語識別之前還曾與王昱珩(水哥)溝通,得到了唇語識別當然能做的肯定。
而作為全球首個跨語言搜索信息的輸入法,搜狗輸入法除了英語如今還支持韓語、日語等搜索結果顯示,以及這兩種語言的輸入實時翻譯。
近日,搜狗搜索還與牛津出版社進行合作,借用牛津詞典的權威內容,完善搜狗搜索旗下的搜狗翻譯APP、搜狗詞典APP、搜狗英文搜索三款英文類產品。
發布搜狗旅行翻譯寶與搜狗速記翻譯筆
搜狗認為,當下翻譯App們普遍存在兩大痛點,一是網絡不好,二是翻譯不準,於是搜狗優化了離線翻譯技術,將離線包壓縮成在線的1/35,且保持接近無損的狀態,達到實時響應的水準。且開發陣列技術,找到最佳音源並對噪音降噪。
針對國人出遊,看不懂菜單、看不懂路牌、看不懂展覽……各種「看不懂」的問題,搜狗推出了旅行翻譯寶,小巧一隻,支持17種語言無障礙翻譯。
針對如記者等群體的需要,搜狗還發布了速記翻譯筆,可以遠場拾音、藍牙連接,同樣支持17種語言,並且支持實時錄音轉文字。兩款產品將於3月12日在京東首發,定價分別為旅行翻譯寶1498元,速記翻譯筆299元。
王小川表示,翻譯本身是強需求,對改變世界格局有重大意義,搜狗不會局限於推出產品,產品僅是搜狗技術積累的體現。
會上搜狗還公布了一些有有趣的數據,如用戶海外信息的搜索請求量佔網頁搜索總量的13%,其中英文搜索涉及到醫療、人物、新聞、企業、汽車等領域,搜索熱詞有區塊鏈、高血壓、亞馬遜、意甲、愛滋病、皮爾格、達美航空等。
而日文搜索主要涉及動漫、品牌、追星,熱詞有龍珠超、蒼井空、索尼手機、優衣庫、假面騎士鎧武、佐佐木希、朝日啤酒、三宅一生等。
而在答題中幫了不少人大忙的汪仔答題助手,如今覆蓋四大答題平臺、平均2秒返回答案,答案準確率超95%。搜狗的明醫智能分診,也覆蓋了全科醫生門診日常診斷37種症狀,專業醫生評測滿意度93%。
搜狗大律師也基於3000萬個判決文書進行數據挖掘,覆蓋了80%的搜索用戶法律諮詢需求。在隨後的群訪中,王小川表示三年後搜狗名醫與搜狗大律師能成為用戶的私人醫生、私人律師就完美了。
在會上,嘉賓們還對人工智慧在2018年將會取得的突破場景進行了預測,李剛表示人工智慧將在有強需求,且技術達到滿足程度的領域取得突破,譬如搜狗如今在做的語音翻譯。
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張祺則認為人工智慧將在自動駕駛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三星(北京)研究院長張代君也認為,人工智慧將跨硬體發展,讓用戶看得見、摸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