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直以來鑽石都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貴重寶石之首,早在公元前800年的印度,鑽石就已經作為備受尊崇且具有高價值的寶物而存在了。
但往往越是聲名顯赫的寶石,市場流通中魚目混珠的手段也就越多。
從用其它外觀相似的天然寶石仿鑽石(如無色剛玉、無色尖晶石、無色託帕等等),到現今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而湧現出的各種人造寶石仿鑽和合成鑽石——鑽石打假之路可謂長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之前的文章我們曾經全面的介紹了仿鑽的品種,但造假者的腳步從不停歇!今天J先生就和大家聊聊近年來市場新湧現的「高級」仿鑽的花樣兒!
覆納米金剛石膜的合成碳矽石
說到莫桑鑽,經常看我們文章的人都很熟悉,它的學名是合成碳矽石,也叫合成碳化矽,是物理特性最接近天然鑽石的種類。
關於莫桑鑽的介紹我們之前的文章講過很多,這裡就不多說。由於色散值和折射率不同,把鑽石和莫桑鑽放在一起比較,資深玩家還是能分出來的。
但是如果在「莫桑鑽」上覆一層納米金剛石膜呢?
表面覆納米金剛石膜的「莫桑鑽」(合成碳矽石)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NGTC)北京實驗室披露了一種新的造假手段:在日常檢測中發現一種表面覆納米金剛石膜的「莫桑鑽」(合成碳矽石)仿天然鑽石的樣品。
這種覆納米金剛石膜的「莫桑鑽」覆膜後和普通「莫桑鑽」有什麼不同呢?
1、和普通覆膜的區別:NGTC官方表示此次發現的合成碳矽石的覆膜技術不同於傳統的有機覆膜(如翡翠覆有色膜)或無機覆膜(如託帕石覆膜),是一層只有150納米的金剛石透明膜,對覆膜技術及覆膜條件要求極其嚴格。
2、覆膜的目的:覆膜的目的是提高合成碳矽石的表面硬度與透明度,進而可以達到改善合成碳矽石的表面抗劃傷能力與美觀度的效果。目前,有關這種覆膜的原理、表面納米金剛石的顆粒大小、膜層厚度,NGTC科研團隊正在測試分析中。
簡單說,就是改變了莫桑石表面硬度和透明度,看起來更像鑽石了。
對於消費者來說,最關心的當然是這種覆膜莫桑鑽能不能鑑定出來了。
這個完全可以放心,儀器面前,李鬼自然現形。
在開展了對樣品的初步科學研究後,NGTC表示:這種覆納米金剛石膜的「莫桑鑽」在鑑定過程中,經大型拉曼光譜儀精細測試後可發現在特定的拉曼光譜區間內有一些來自納米金剛石的譜峰。除此外,其他常規檢查和儀器檢查的數據和普通合成碳矽石的數據沒有區別。
消費者避免買到這種「覆膜莫桑鑽」冒充真鑽石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權威正規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書。
根據《珠寶玉石名稱》(GB/T 16552-2017)與《珠寶玉石 鑑定》(GB/T 16553-2017)國家標準中的相關規定,這類面覆納米金剛石膜的「莫桑鑽」樣品定名為:合成碳矽石(覆膜)。
認準權威證書,就可以放心買啦!
天然鑽石上的合成鑽石?
今年很火熱的合成鑽石,大家一定都聽過。和天然鑽石比,合成鑽石具有一樣的物理性質,價格卻低很多。
之前我們提醒過大家有不法商家拿合成鑽石套用天然鑽石的證書,來冒充天然鑽石。
左:GIA出具的CVD培育鑽石的分級證書,右:GIA鑽石分級證書
小課堂:CVD合成法全名叫化學氣相沉澱法,是近年來發展飛速的一種合成鑽石技術。它可以用相對低廉的成本生長出顏色、淨度都可以達到較高等級的大顆粒單晶體鑽石。優質的CVD培育鑽石色級、淨度都可以完全媲美天然鑽石,GIA會用對鑽石4C的標準出具對CVD培育鑽石的分級證書,但在證書加上laboratory grown(實驗室培育生長)的標註。
這種手段當然瞞不過檢測機構,CVD法合成鑽石的的二維層狀生長結構,還有高能光源下的螢光以及磷光反應,在儀器下就一覽無遺。
不過造假者的創新也是永不止步的,在天然鑽石上附生一層CVD合成鑽石層,這個手段你能想到?
大家都知道,相比於白鑽,彩鑽的數量更為稀少,尤其是藍鑽、紅鑽、綠鑽,更是鳳毛麟角,價格遠遠高於同等大小的白鑽。
所以不法商家就打起了合成的主意。
美國GIA在2017年檢測出了一顆由真鑽石和合成鑽石附生拼合的0.33CT藍鑽。
0.33CT的由真鑽石和合成鑽石附生拼合的淡藍色藍鑽
這顆仿藍鑽的原理是在Ia型天然鑽石上生長了IIb型CVD合成鑽石,合成鑽石層僅為80微米厚。
小課堂:根據鑽石對光譜的吸收和投射性能的研究,鑽石研究學術界1934年將鑽石劃分為I型和II型兩大類,其中根據不同元素的含量和存在形式的差別又分為Ia型、Ib型、IIa型、iib型。I型鑽石:鑽石中含雜質氮。(其中Ia型鑽石氮在晶格鍾為具象形存在,多為無色到黃色;而Ib型氮在晶格中為孤立存在,Ib型鑽多為高溫高壓法形成的合成鑽,多為灰褐色)II型鑽石鑽:鑽石中不含明顯的氮,不含氮或氮含量少於0.001%。(其中IIa型基本不含雜質氮和硼,IIa型鑽大多數為CVD合成鑽;而iib型鑽石含少量的硼具有導電性,顏色呈藍色,也就是自然界中稀少的藍鑽)。
由於主體是天然鑽石,這類仿彩鑽就具有極大的迷惑性。
當然,一些不常見的蹊蹺的小細節出賣了它的身份:紅外光譜圖數據的異常(下圖左)、鑽石視圖不同方向的成像:面對向上視圖(右上)黃綠色螢光和藍色螢光的臉向下視圖(右下角)等等。
檢測中在鑽石視圖圖像中觀察到頂冠部異常的黃綠色螢光頂層(下圖左)。且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一條清晰尖銳的分界線邊界,表示兩種材料結合的界面(下圖右用箭頭標記)。
其實CVD合成金剛石薄膜自20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在天然金剛石襯底上生長(W.G.Eversole,美國專利,3030187和3030188,1962年),但GIA表示在此前的研究中從未發現天然鑽石表面拼合生長合成的彩鑽有如此獨特的顏色和等級的案例。
左:高純度近無色CVD鑽石,右:加氮的褐色CVD鑽石
J先生說:市場上仿鑽的技術一直在更新,不過終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逃不過檢測機構的儀器。這也是為什麼J先生強烈建議大家買鑽石一定要找靠譜渠道,買配有權威鑑定機構檢測證書的鑽石(比如:國外的美國GIA、國內的NG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