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中,歐洲成了「痛苦尖叫的骷髏」
「要活著回來。」溫·鮑爾出門前,兒子蒂姆囑咐道。
「我會沒事的。」鮑爾邊回答,邊檢查行李。寬沿草帽?帶了。高倍防曬霜?帶了。墨鏡?帶了。老掉牙的扇子?帶了。「再帶瓶水,千萬別在太陽底下暴曬。」蒂姆說。
外面空氣熾熱,地面滾燙,樹葉紋絲不動,一絲風也沒有。手機顯示「體表溫度39℃」。出門不到5分鐘,鮑爾的大腿就火辣辣地疼——她忘了給腿塗防曬霜。
路過便利店門口時,空調的涼風勾得鮑爾不由自主地走進去。她拿起一包咖啡,在冷櫃邊轉悠,假裝看看酸奶和冷飲。付完錢,她慢條斯理地把東西裝進包裡,鼓起勇氣向門外走去。「我是敢於直面熱浪的瑞士探險家。」她笑著告訴《愛爾蘭時報》。
今年6月,從瑞士到捷克,從西班牙到波蘭,歐洲多國出現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氣溫紀錄,比往年平均氣溫高11℃到17℃。
在西班牙,馬德裡的氣溫達到40.6℃,酷熱給加泰隆尼亞地區製造了20年來最嚴重的山火。美國《紐約時報》援引西班牙內政部長布赫的發言稱,大火可能是由「肥料自燃引起的」。兩萬公頃土地被燒毀,50人被迫離開家園。
在法國南部小鎮加拉爾蓋萊蒙蒂厄,6月28日的溫度計停在45.9℃的位置。這是該國迄今最高的氣溫紀錄,比2003年席捲歐洲的致命熱浪最高溫還高1.8℃。在那場熱浪中,法國有1.5萬人死亡,整個歐洲有7萬人死去。
6月28日,僅在法國南部的加德地區就發生了60次野火,消防隊的電話響個沒完。「地獄來了。」一位天氣預報專家在推特上寫道。
美國《石板》雜誌指出,從北非吹來的熱風在歐洲中部的大氣層產生高壓,與大西洋上空醞釀的風暴遭遇,讓整個歐洲大陸陷入了熱浪。法國氣象學家發布的一張氣象圖上,目力所及全是紅色,溫度越高的地方顏色越深,場面如同名畫《吶喊》中「痛苦尖叫的骷髏」。「這是歐洲大陸的真實寫照。」《石板》寫道。
火上澆油的是,歐洲許多人沒有空調。
不裝空調的歐洲人很「硬核」
長期以來,空調在歐洲屬於「非必需品」。在法國,只有不到5%的建築裝有空調;在德國,這一比例不到2%。在北美,美國的這一比例高達90%。
如今,屢創紀錄的酷熱讓曾對空調「愛答不理」的歐洲人苦不堪言,各國政府緊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法國4000多所沒空調的學校相繼停課;「老爺車」被禁止進入市區,避免不達標的尾氣加劇酷熱;艾菲爾鐵塔前的噴泉廣場成了水上樂園,男男女女穿著泳褲或比基尼泡在及膝的水裡。德國著名的不限速高速公路將時速限制在100公裡到120公裡之間,防止路面在高溫下開裂。
「我第一次經歷這種極端天氣,是2003年住在巴黎的時候。」瑞士人琳達·弗格森對《愛爾蘭時報》說,「熱浪來襲時,我們毫無準備,但住在寬敞的房子裡還算過得去。」
弗格森一家在2006年搬到了瑞士日內瓦,一個夏季平均溫度在11℃到22℃的地方。「只有在過去3年中,夏季溫度才超過30℃。最高溫通常出現在8月,今年這種情況還是頭一回。今天有35℃,我們不得不閉上百葉窗,整天躲在屋子裡。」她說。
建築工地空無一人,等公交車的人們擠在牆角和樹蔭下躲避毒辣的陽光。只要有機會,人們就一頭扎進清澈的湖泊。
德國柏林的氣溫在6月底已達到38℃,而且還在繼續上升。德國人對嚴冬有充分的準備,但面對突如其來的酷暑,他們的反應就像面對「德國隊在世界盃小組賽中出局」一樣。超市裡的西瓜、葡萄、櫻桃和草莓熱銷,甜啤酒屢屢斷貨。
然而,對沒有空調的上班族而言,任何解暑手段都是隔靴搔癢。
「昨天有41℃,辦公室裡沒空調。」德國達姆施塔特市的保羅·休斯說,「我們都很『硬核』。」
一些老建築變成了桑拿房。盧森堡的席南·寇斯汀參加培訓的教室裡坐滿了人,幾十臺電腦同時運轉,每個人都汗流浹背,風扇毫無作用,「簡直是人間地獄」。
人們標註出有空調的商場和咖啡館的位置,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如果哪個幸運兒的辦公室裝了空調,他會比往常更樂於上班。「我的辦公室帶空調,公寓通風良好。我們在冰箱裡存著很多冰塊。為了避免在白天最熱時出門,一切活動都在晚上進行。」德國不萊梅市的約翰·理查森對《愛爾蘭時報》說。
歐洲人向熱浪低頭,但空調已「高攀不起」
德國達姆巴克最近不時停電,居民們懷疑這與夜間溫度過高和過度用電有關。隨著氣溫攀升,蚊蟲大量孳生,趁著夜色肆無忌憚地向輾轉難眠的人們發起攻擊。
在沒有空調的炎熱夜晚,人們很難睡個好覺。在盧森堡,寇斯汀每天一躺上床就汗如雨下,快到清晨才能迷迷糊糊地睡著,醒來時枕頭和床單都溼透了。氣溫升到38℃時,他忍無可忍地給電器公司打電話,得知空調賣光了。聽說特裡爾市的一家連鎖店裡還剩15套空調,他急忙開車趕去,但等他到達時,空調已被搶購一空。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環境流行病學教授蘿拉·庫欣向《紐約時報》指出,連續到來的酷熱夜晚是危險的。經歷了一天的高溫後,涼爽夏夜為人體提供了重要的恢復機會。「白天高溫,夜間也高溫,這是致命的,會令人體在夜間也無法降溫。」她說。
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過去歐洲人對空調沒興趣,不完全是出於環保意識,而是覺得它「不值」。歐洲處於較高緯度地區,在英國,一年裡大約只有6周需要空調,德國更少,大約只有1周。歐洲的很多房子歷史悠久,不適合裝空調,只有在上世紀50年代後修建的「現代」建築和辦公樓裡,才能見到空調的影子。
如今,致命熱浪的持續,令歐洲人的態度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風扇和簡易冷卻裝置在柏林斷貨,一家空調安裝公司暫時停止了熱線服務,因為打進來的電話多得無法處理。「我們快被訂單淹沒了。」工人馬克西米利安·施赫特爾告訴《華盛頓郵報》。
國際能源署預計,歐洲的空調數量將在20年內增加一倍。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和家庭需要空調,這無異於承認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將持續出現,而且越來越頻繁。
要環保還是要舒適
空調能緩解酷熱,但它治標不治本。《紐約時報》指出,空調的工作原理是把熱氣送到室外,因此會加劇熱島效應;使用化石燃料為空調供電,會加劇氣候變暖;空調使用量增長加重了電網的負擔,會造成停電。在最近一場熱浪襲擊中,美國洛杉磯地區約9萬人的家中因變壓器過熱而停電。
「如何應對熱浪,目前爭議很大。使用空調將增加碳排放,讓氣候問題惡化。」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于爾根·克洛普告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大多數德國人希望在氣候問題上採取行動,但對空調的需求在持續增長。」
歐洲近500年中最炎熱的5個夏天,出現在過去15年裡,還不包括今年。據法國國家氣象局統計,該國遭遇熱浪的次數在過去34年裡翻了一番,預計到2050年會再翻一番,熱浪的強度也會增加。科學家預測,未來幾年會有更多的熱浪襲擊這片屬於溫帶的大陸。
不久前在日本大阪舉行的G20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作出強硬表態,稱除非20國集團認真對待「氣候警戒線」,否則法國拒絕籤署任何聯合聲明。
「我們必須在氣候問題上做更多事。科學家和年輕人每天都在提醒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他再次強調《巴黎協定》的重要性。除了美國,G20的其他19個國家都籤署了協定。
對此,馬克龍表示遺憾。「有人不籤字,那是他們的事,但我們不應該失去我們共同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