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萬物與芸芸眾生,都是美的化身,只不過在更多時候,這種美麗會被深深的隱藏在平凡的表象之下,期待著獨具慧眼的人們去發現和記錄,"生命美麗"方得彰顯。善於用鏡頭直抒胸臆,表達讚美的攝影師們,恰是美麗的記錄和傳承者,他們總是能夠用自己充滿智慧的靈感,結合獨特的鏡頭語言,從生活裡的一瞬間,提煉出動人的美麗。2015年1月,奧林巴斯在京舉辦了為期一周的"生命美麗--奧林巴斯2015年名家攝影展",向公眾分享了40餘幅使用奧林巴斯OM-D微型單電相機拍攝的優秀作品,內容涵蓋了紀實、人文、風光、時尚藝術等多維度,全部由8位奧林巴斯籤約影像文化傳播大使親手創作,代表了大師們對"生命美麗"影像文化的不同詮釋和解讀。今天,就讓我們從王文瀾、李舸、解海龍三位大師的人文作品開始,一起領略OM-D鏡頭下的"生命美麗"。
王文瀾老師作品
王文瀾老師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助理。四十年攝影人生,在一幅幅照片中找到了時代走過的印跡。記錄時代印記,是他最常見的創作風格,在他的鏡頭下,普通人的生活瞬間和常見的社會面貌,往往卻能夠顯得那麼意味深長。第一幅作品取材於工地旁一個簡陋的攤檔,等待顧客光顧的店主與爐臺上熱氣蒸騰的籠屜構成了這幅作品的主體,這正是一個現代化城市歷經變遷,破繭重生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幕,已經成為變革的小小縮影。不破不立,雖然入目一片簡陋、蒼涼,但翻過這一頁,就是蒸蒸日上的新生活。在處理的手法上,王文瀾老師特別使用了OM-D相機的藝術濾鏡功能,加強視覺衝擊,突顯OM-D藝術渲染力。第二幅作品則使用了針孔特效藝術濾鏡創作,眼前供建築工人就餐的小食攤,被廣告版中的建築效果圖包圍,強烈的對比,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萬千的廣廈豪宅,都是出自於這樣一個個渺小的身影,讓人對辛勤勞作的建築者肅然起敬。
李舸老師作品
李舸老師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多次任中國攝影金像獎、全國攝影藝術大展、中國新聞獎、中國新聞攝影年賽、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委。同時他也肩負著許多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工作,對於瞬間的捕捉有著旁人無法比擬的深厚功底。雖然只是一次東瀛採風的隨拍,李舸老師的創作仍然一絲不苟,於細節處時刻彰顯大家風範。第一幅作品中,室中人看似隨意的憑窗一瞥,被李舸老師定格在畫面裡,結合背景中古色古香的建築,前景那冬日裡的枯枝,還有透過窗框依稀可見的室內裝飾,構成了一幅異國冬日閒居圖。
而第二幅作品則是取材於正在梳妝的新娘,人物臉上那即羞澀、又對未來甜蜜生活充滿憧憬的表情,被OM-D鏡頭準確的捕捉了下來。透過這兩幅作品,不難看出OM-D家族產品在紀實、隨拍、捕捉精彩瞬間方面的出色表現,特別是第一幅作品,遭遇了複雜的光影變化、強烈的明暗對比和鏡頭與人物之間的多重阻隔,依然能夠準確曝光、保持恰到好處的景深控制,這要求攝影師有著深厚的功底,對相機和鏡頭品質亦是不小的考驗。
解海龍老師作品
解海龍老師是著名的紀實攝影家,他的作品《大眼睛》成了"中國希望工程"的代言,改變了中國貧困地區上不起學的孩子們的命運。此次,解海龍老師的俄羅斯印象作品讓我們有幸觸摸到萬裡之外的別樣風情。
解老師延續了之前使用膠片相機時慣用的方形構圖,並且在拍攝照片時使用了OM-D相機搭載的針孔效果濾鏡,將兩幅作品處理地恰到好處,營造出了濃鬱的膠片相片味道。此外,對於人像抓拍類作品而言,不給被拍攝人更多壓力和幹擾是一幅照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傳統單眼相機龐大的機身和鏡頭勢必會被拍攝對象所察覺,從未失去了最自然的狀態與表情。而小型輕量化設計的OM-D家族產品在抓拍人物時優勢明顯,配合超高速對焦系統,將大大提升該類型作品的拍攝效果,為攝影師帶來更加輕鬆的拍攝環境和體驗。
王文瀾、李舸、解海龍三位老師,是國內較早開始使用OM-D相機進行創作的攝影師,品鑑他們的採風作品,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OM-D的真實拍攝表現。在他們艱辛的創作過程中,緊湊輕量化的OM-D可以讓攝影師放下沉重的背囊,不知疲倦的醉心創作。OM-D鏡頭下的人文作品,是照片,更是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故事,總是能夠讓人產生更多的遐思。這是大師鏡頭語言的魅力所在,也是OM-D收穫攝影師信賴的原因。
作為專為高端用戶度身打造的頂級高性能微型單電相機,OM-D堅固、小型化、高性能的設計理念,集合符合專業用戶習慣的取景、操控和快門手感,實現了與傳統單反類型器材截然不同的拍攝體驗。"忘記沉重,用心拍攝",OM-D的天空下,人文攝影,從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