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善於培養感情,無論是夫妻、兄弟、朋友、子女,經過曲折的人生培養出的感情,才是永遠回味無窮的。
這是聞一多的經典「感情論」,也是他在婚姻裡的切身體會。
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文人一樣,聞一多起初也是因為孝,無奈接納了父母安排下的盲娶啞嫁的舊式包辦婚姻。
但不一樣的是,他和妻子高孝貞,卻生生將一樁本該是悲劇的婚姻,演繹成了至今都讓人推崇的愛情典範。
01
只有男女間戀愛的情感,是最熱烈的情感。女性是詩人的理想。
從聞一多寫的這些歌頌愛情、讚美女性的詩句裡可以看出,青年聞一多也同樣對愛情有著美好的幻想與憧憬。
但在聞一多還是八九歲時,父母就已經為他定下了一門親事,對方是比他小四歲的高孝貞。那時尚不懂愛情的聞一多,對這樁婚事自然是毫無發言權的。
1912年,聞一多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這和僅接受過舊式啟蒙教育的高孝貞,在學識上的差距,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後來隨著五四運動的開展,接受了新思潮影響的聞一多,也和當時的大多數學子一樣,開始和父母攤牌,要求解除舊式婚約。
結果可想而知,聞一多的要求不僅遭到拒絕,見勢不妙的父母怕他出國後不履行婚約,還立馬把婚期提上日程,催他在出國前回老家完婚,不然甭想出國。
出於孝順的聞一多無奈之下只得硬著頭皮回家完婚。
嚮往自由戀愛、憧憬浪漫愛情的聞一多對這樁婚事自然是十分抗拒的。
婚禮前夕,家裡上上下下都在緊張地準備著,事不關己的聞一多卻躲在書房給好友梁實秋寫信:
我此生只以詩為妻,以畫為兒。
蜜月期間,他對新婚妻子十分冷淡,卻終日躲在書房熱心於新詩的研究。
聞一多在本該是卿卿我我的新婚期,完成了一篇兩萬餘字的論文《律詩的研究》。
學識不多的高孝貞並不愚鈍,聞一多的冷漠態度自然讓她明白了這是一場不情不願的婚禮。
作為新娘子的她縱然心有萬般委屈,三從四德的傳統禮教卻讓她不敢有任何不悅的表示。
這樁無愛的包辦婚姻,對嚮往自由愛情的聞一多來說是悲劇,於高孝貞而言,又何嘗不是呢。
02
新家庭是一把鐵鏈,捆著我的手,捆著我的腳,捆著我的喉嚨,還捆著我的腦筋;我不把他擺脫了,撞碎了,我將永遠沒有自由,永遠沒有生命……
這是蜜月結束後回到清華的聞一多寫給弟弟的信,字裡行間讀出的全是這樁包辦婚姻帶給他的壓抑和痛苦,還有欲衝破婚姻樊籠的衝動。
但怨尤和逃避只能說明自身的無能,解決問題才是能人。
聞一多的可貴就在於他深深明白,毀了他的夢想和追求的,不是包辦婚姻裡的妻子,而是這個封建時代。
他沒有把怨憤發在妻子身上,反而覺得兩人同為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妻子比自己更值得同情。因為自己是一個覺醒的受害者,而妻子是一個沉睡的受害者。
作為一個丈夫,聞一多覺得自己應該承擔起婚姻裡的責任和義務,幫助妻子一起成長。
起初是因為孝,聞一多走進了這樁內心抵抗的婚姻,現在又因為婚姻裡的責任,他決定說服父母送妻子進學校接受新式教育。
聞一多的父母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也沒有固執地讓新兒媳侍奉左右,聽從了兒子的建議,把高孝貞送進了女子職業學校。而聰明的高孝貞也欣然接受了丈夫的安排。
聞一多在自己學習之餘經常寫信關心妻子的學習情況,勉勵她要做一個有學問、有志氣、有本事的新時代女子。
在丈夫的支持與鼓勵下,高孝貞也一心投入到學習中。在聞一多赴美留學期間,勤奮的她亦能做到與丈夫書信交流了。
接受了新知識新思想的高孝貞也開始漸漸明白,自身就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她也開始理解了聞一多為什麼會如此抗拒包辦婚姻。
更難能可貴的是,高孝貞充分認識到了丈夫要她上學的原因,她十分珍惜丈夫給了自己這樣一個脫胎換骨的機會。
相比於民國時期許多文人的包辦婚姻,聞一多和高孝貞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見了彼此。
一個有責任有擔當,一個願意努力學習,跟上對方的腳步,共同成長。
所以,好的愛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一起攜手成長的夫妻,才稱得上是真正有情有義的夫妻。
03
高孝貞在聞一多的幫助下,無聲無息地完成著美好的自我蛻變。
但這時的聞一多,對妻子依舊沒有愛,有的僅是婚姻裡他認為一個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兩人感情轉機的出現,是在聞一多出國留學後。
在異國他鄉求學的聞一多,遇到了一位讓自己真正心動的女子。
民國時期,許多不滿家庭包辦婚姻的文人,在留學期間尋找到了心中的知音,便把家中的妻子拋到了九霄雲外,在外發展新的戀情或是組建新的家庭,典型如徐志摩、郭沫若等。
相比之下,聞一多無疑是個「另類」。
他在內心剛剛升騰起第一股躁動時,便生生把欲望的火苗掐滅了。
於常人而言,異國他鄉,何況和妻子本就沒有感情根基,便是出軌,也無人知曉。
但於聞一多而言,婚內對其他女子動心,去追求所謂的「真愛」,,就意味著自己對婚姻的背叛,更意味著自己對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與擔當的捨棄。
後來梁實秋這樣描述聞一多這段戛然而止的感情:
他為人熱情如火,但在男女私情方面總是戰戰兢兢,在萌芽時就毅然掐死它……
其實梁實秋以為的「戰戰兢兢」,恰恰體現了聞一多的擔當、責任和本分,是非一般的人格力量,讓他做出了非一般的選擇。
聞一多縱然和同時期的其他文人一樣,嚮往浪漫的愛情,卻始終能堅守自我,不違背自己認知裡的婚姻原則。
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夫一妻的制度下,想要婚姻美滿的關鍵在於,婚內對其他男女產生慾念時,將它轉移到妻子(丈夫)身上。
於是,聞一多下定決心培養和妻子的感情。
他開始在信中對妻子噓寒問暖,也開始嘗試和妻子分享自己在國外的見聞,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收到信的妻子詫異於聞一多的變化,但此時的高孝貞,在不斷的學習中,她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變,所以她能在感受到丈夫的變化時,也給予積極熱烈的回應。
有了情感的共鳴,愛情也就悄然而至。
04
婚姻即是擔當,一個男人,因為所謂自由戀愛而失了擔當,不僅自私而且可恥。
這是聞一多對婚姻的看法,也是他作為男人在婚內的擔當。
他推崇婚姻自由,也推崇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
聞一多在結婚三年之後,承認自己愛上了高孝貞。
在聞一多回國之後,兩人順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有了巨變的聞一多和高孝貞再次重逢時,日子便有了別樣的趣味。
高孝貞在操持家務帶孩子之餘,對聞一多也有了熱情和主動,而聞一多也常常邀請高孝貞一起討論詩作,一起讀詩。
但郎情妾意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聞一多就受聘青島大學北上教書了。剛剛團聚的夫妻倆又過上了分居的日子。
才華橫溢的男人總是容易收穫眾多的愛慕者,在青島大學任教的聞一多也不例外。
有位中文系的女講師,經常以請教為由,對聞一多展開了熱情大膽的愛情攻勢。
男女之間的感情總是情不知所起,當聞一多發現自己對這個熱情的女講師也開始有了驛動時,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思索了一夜的聞一多第二天就毅然把妻子和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用他們來管住自己那顆驛動的心。事後從梁實秋那裡得知緣由的高孝貞為此感懷了一輩子。
彼此懂得珍惜感恩對方的好,彼此惺惺相惜,任何情境下,都儘可能地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大概就是最好的夫妻之愛。
05
我一個人在屋裡,靜極了,靜極了,我在想你,我的妻。我不曉得我是這樣無用的人,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樣。
那個曾經悲觀地寫下「只以詩歌為妻」的男子,後來用如此深情的文字,描繪小別的妻子對自己的重要。
世界上沒有美滿的婚姻,只有把不美滿過成幸福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別人羨慕欽佩的人。
現代人的婚姻大多數都是自由戀愛,但離婚率卻越來越高。
是所謂的真愛越來越少了,還是自由戀愛比包辦婚姻更不靠譜?
其實都不是,而是因為現代婚姻裡的男女,更多的是追求自我感覺,對方能滿足自己就合,滿足不了就分,所謂的愛情就成了一時的歡愉。
沒有責任和擔當的婚姻,終究不會長久。
聞一多和高孝貞的愛情沒有一見鍾情的開始,他們從不愛到深愛,從毫無感情到情不自禁,在不完滿中相互扶持,相攜共進,好似一壇美酒,在歲月中醞釀出醉人的醇香。
抗戰期間,聞一多從一個著名的詩人、學者,逐漸發展成為愛國民主戰士。
李公僕被暗殺後,聞一多在他的殉難報告會上,發表了「最後的演說」,並表明自己「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回來」的決心,以及「一個人倒下去,千萬人站起來」的信念。
發表演講的當天下午,高孝貞在家中等候丈夫歸來,卻聽到門外一聲槍響,滿身鮮血的聞一多倒在自家大門外,妻子悽厲的呼喊,他再也沒有回應。
聞一多遇害後,高孝貞繼承丈夫遺志,帶著兒女奔赴解放區,將餘生,活成了聞一多的樣子。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