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熱的夏天終於失去了威力,氣溫開始緩慢地下降,風不再具有逼人的熱度。昨天下午,文瀾讀書島繼去年在南宋御街小鎮分享《紹興十二年》之後,再一次走進社區,來到杭州市西湖區古蕩文化家園(西湖書房),分享美國推理小說作家雷蒙德·錢德勒的長篇小說《漫長的告別》。
昨天的閱讀分享會有若干個第一:文瀾讀書島第一次分享偵探推理小說,第一次和城市書房合作開展閱讀分享活動,更是第一次邀請自媒體達人作為分享嘉賓。這位自媒體達人是來自溫州的wen子哼哼(我們簡稱她為「蚊子」)。她是一位擁有文學碩士學位的基層公務員,是今日頭條、微博和百家號作者,多次獲得過今日頭條青雲獎,寫出過20萬+爆款網文。
似乎和我一樣,7年枯燥的基層公務員經歷,並未磨滅她的文學熱情。繁重的工作和家務以外,這位文學碩士依舊孜孜不倦地在頭條、微博和百家號上撰寫書評,分享文學史冷知識,偶然間被我發現,邀請來為讀書島分享這本錢德勒的代表作《漫長的告別》。
她昨天分享的題目是「《漫長的告別》『非讀不可』的3個理由」。她認為,錢德勒的這本小說是一本稀有的好書。因為它和100多年來的古典派偵探推理小說不同,其重心不在於設計「詭計」,而在於發掘「動機」。用錢德勒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犯罪動機」還給罪犯,而不只是給他一把匕首或者手槍。
她在分析了偵探推理小說的發展歷史之後指出,在《漫長的告別》中,錢德勒用他的筆,揭露了一個城市、一個社會如何逼人犯罪的過程,具備了內容的獨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漫長的告別》看似是一部尋常的推理小說,挖到的卻是文學的金礦。所以,雷蒙德·錢德勒成為唯一一位作品入選權威文庫《美國文庫》的推理作家。
然後,她分析了錢德勒作品的中心人物——私家偵探馬洛,認為這種與古典派塑造的高不可攀的名偵探形象截然相反的平凡小人物,才真正讓人看到社會和人性的大真相,讓每個讀者都能從中找到共鳴。而這種共鳴,在福爾摩斯和波洛身上是絕對找不到的。這樣一些獨特、深刻的人物性格提升了錢德勒偵探推理小說的文學格調。
最後,她分析了《漫長的告別》中那種教科書級別的洗鍊文筆。《漫長的告別》每一章,都是靠對話推進情節的。在對話的空隙中,錢德勒穿插了很多細緻入微的描寫,比如自然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形成了一種洗鍊、簡潔、精準、銳利為特質的語言風格,被後人稱之為「錢德勒式文風(Chandleresque)」。
聽完「蚊子」的分享,我也談了閱讀《漫長的告別》和策劃昨天這場分享活動的感受。之所以選擇一部偵探推理小說來分享,目的是拓寬讀書島書友的閱讀面。我一直以為,閱讀應該是寬泛的,尤其是閱讀推廣活動,不應該局限於一個狹窄的範圍。經典作品要讀,暢銷作品要讀,其他的好書也要讀,偵探推理小說無疑是一個值得閱讀的類型。今後讀書島還會繼續選擇優秀的偵探推理小說來分享。
如今是移動互聯世紀,是新媒體時代,邀請一位自媒體達人來分享,從年輕人和新世紀的角度解讀半個多世紀前的舊作,無疑是一種時髦又正確的方式。經典作品之所以有持久的生命力,因為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會有不同的觀感。就是這些不同的觀感,令經典作品常讀常新,給予不同時代的讀者以全新的閱讀意義。
昨天的閱讀分享會穿插了來自浙江圖書館文瀾朗誦團的6位朗讀者的朗讀,用《漫長的告別》中的精彩段落,印證「蚊子」分享的觀點。有聲閱讀和分享討論的結合,是文瀾讀書島竭力追求的閱讀方式之一。儘管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摸索,但這種訴諸於聽覺的閱讀和分享方式,畢竟已經讓我們領略到了文學和閱讀的另一種魅力。我們會繼續堅持和完善。
昨天分享會上,書友姚文明說的幾句話,我特別贊成。她說:「碎片化時代讀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或隨大流往前,或逆流往後,做特立獨行的自己。結合每個人的特點,對一本書的感受和觸發點都會不一樣。通過今天的分享,我或者其他讀者就可能會選擇一個整塊的時間,來慢慢品讀這本書,和作者錢德勒建立一種新的聯繫。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開始。正如剛才『蚊子』所說,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悠長。」
聽到這裡,我心裡一熱。愛,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幾乎唯一的理由。退休之後,做讀書島活動,是因為愛閱讀,愛文學。當了7年公務員,單位和家裡的活累到半死,還有勁寫自媒體,有勁半夜給我發來文稿,周末從溫州趕到杭州作沒有報酬的分享,是因為愛閱讀,愛文學。3年裡,數以百計的書友聚集在一起,春夏秋冬,日曬雨淋,讀書,交流,討論,也是因為愛閱讀,愛文學。
剛剛在澎湃新聞上看到一篇英國作家尼爾·蓋曼的演講稿,題為《為什麼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其中有一句話非常好,我把它貼在這裡,與所有熱愛閱讀的朋友共勉:閱讀小說,以閱讀為消遣,是一個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僅此而已。
本文圖片攝影:尹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