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徐尤佳
3月3日是第19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
眾所周知,突發性耳聾、耳鳴等聽力受損的情況一般在老年人中高發,這與老年人「三高」等基礎疾病高發,容易發生血管痙攣或堵塞而影響聽力。
不論是兒童、中青年還是老人,聽力一旦退化或受損,醫生一般會建議佩戴助聽器是幫助恢復聽力,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中國人還沒有形成佩戴助聽器的習慣。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陳志凌介紹,美國聽力障礙人群佩戴助聽器的比例達到35%,歐洲28%,日本18%,而中國僅有6%。
助聽器沒有依賴性
越晚佩戴效果越差
在中國佩戴助聽器的人群中,絕大多數都是兒童。數據顯示,我國聽力障礙兒童佩戴助聽器的覆蓋率已經達到85%。也就是說,大部分中老年人都沒有佩戴助聽器。
陳志凌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聽力都比較重視,而中老年人要麼捨不得花錢,要麼覺得戴助聽器就是「殘疾」,心理上比較抗拒。
他說,其實輕度、中度的聽力障礙患者也應該佩戴助聽器,「助聽器就像節油器,節油器是讓油的消耗變慢,而助聽器是讓聽力損失的速度變慢,保護殘餘的聽力。」
聽力退化的老人如果不及時使用助聽器,與人交往的能力逐漸下降,容易變得孤僻寡言、脾氣暴躁。甚至有研究表明,老人發生老年痴呆,與聽力下降有很一定程度的關係。
有人擔心,使用助聽器會產生依賴性。理由是一旦停止使用,聽力好像會退步,大腦也反應不過來。但其實,這只是使用慣性導致的結果。
事實上,聽力損傷的時間越長,對聽神經的刺激越少,聽力才會下降得明顯。所以,越晚佩戴助聽器,效果才會越差。
如果兩隻耳朵聽力都明顯退化或受損,那應該雙耳同時佩戴助聽器,以保持聽力平衡;如果一隻耳朵聽力受損嚴重,另一隻情況還好,則可以選擇只佩戴一個助聽器。
助聽器不能隨便亂買
要根據情況多次調試
但選配一副適合自己的助聽器並不容易。陳志凌指出了一個誤區,很多人以為助聽器只要隨便到店裡買一副就行,其實並非如此。
「驗配助聽器就跟配眼鏡一樣,每個人適合的助聽器都不同。」他說,就像配眼鏡要選框架、驗光、測瞳距,配助聽器也要經過專業的調試。而且,助聽器的調試不能一次搞定,需要根據使用者的聽覺感受多次調試,才能達到最佳使用感受。
助聽器驗配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由具備康復聽力學專業資質的人員,使用相應的聽力學評估、測試、診斷設備,在測聽室等特定的聲學環境中完成。
配好之後,也並非一勞永逸,使用者還要根據使用情況調節不同模式。比如,看電影和打電話的時候,適用的模式肯定不同。
市面上一些幾萬塊的高端助聽器,內部設置了不同的模式,使用者只要記得自行調節就好;但便宜一些的助聽器,沒有那麼多模式,需要到購買的店裡進行調節。
很多人覺得助聽器用起來不舒服,不是太吵,就是聽不清,大部分都是因為沒有調試好。
所以,建議選擇品牌較大、店面較多,並且離家較近的驗配中心,這樣驗配和後期服務都有保障,調節起來也比較方便。
從外形看,助聽器一般分為耳背機和定製機,定製機又分為耳內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使用者要從舒適度角度出發,選擇最合適自己的。
如果助聽器選錯了,不僅不能幫助恢復聽覺,甚至還會造成損傷。
80多歲的張大爺是陳志凌的一個老病人,原先一直看的是鼻咽喉,有一天突然說自己聽力下降得厲害。
原來,張大爺的子女比較孝順,出國遊玩的時候,在國外買了一臺幾萬塊的助聽器送給老爸。張大爺一開始很高興,馬上就用上了。但後面越用越不舒服,比如坐公交車的時候,報站的聲音在他聽起來都異常刺耳。
原先,張大爺也已經有點耳背了,聽力大概損失了60%。用了兩年進口助聽器後,聽力明顯下降,80%都損失了。
陳志凌說,他的這副助聽器雖然價格不低,但沒有根據患者情況調試,「這就像你在美國買了一部蘋果手機,但買回來之後沒有激活。使用這樣的助聽器,效果適得其反,反而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根據國家標準,聽力損失程度分為以下六大類。
1、正常聽力:小於25dB(分貝)。屬於正常聽力範圍。
2、輕度聽力損失:25至40dB。患者沒有或僅感覺輕微的聽力下降,一般不影響言語交流能力。
3、中度聽力損失:41至55dB。在距離稍遠、有背景噪音、集體談話的環境下會發現聽不清;電視音量開得較大;出現打岔現象,聽力解析度開始降低。
4、中重度聽力損失:56至70dB。對於較大的談話聲、汽車聲感到聽力模糊。
5、重度聽力損失:71至90dB。患者可在近距離聽到大的聲音或談話,甚至可以辨別環境噪音或元音,但不能察覺輔音。
6、極重度聽力損失:大於90dB。患者已不能僅僅依靠聽力與他人交流了,多需要唇讀和肢體語言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