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CTOYS論壇
作者:鄧瑩
原帖地址:
http://bbs.actoys.net/read.php?tid-2355912.html這本漫畫的主體敘事結構是莫比烏斯環。小丑與蝙蝠俠就是環的兩面,互相映照,互相轉化。
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Mobius,1790~1868)和約翰·李斯丁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即雙側曲面),一個正面,一個反面,兩個面可以塗成不同的顏色;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即單側曲面),一隻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帶」。
莫比烏斯環的基本特性是從任意一點出發都可以回到這一點。在一些地下漫畫以及電影中都使用過這種結構,但是在英雄漫畫中我是第一次看到,並且它這個結構做的非常好,用在了兩個經典的對手身上,讓他們身上的正邪特性互相轉化。蝙蝠俠作為一個隱性的存在貫穿於整部漫畫,讓整個故事看似小丑瘋狂的獨角戲,直到故事即將結束時蝙蝠俠猶如憤怒的耶和華降臨在哥譚為讀者揭開謎底,尤其值得玩味。
莫比烏斯環起點:小丑從瘋人院裡放出來了。
漫畫開始,是小丑從瘋人院裡被放出來,黑幫小弟強尼去接他。車子後面有一輛便衣警察開的車尾隨,開了一段路後警車(蝙蝠俠)消失了,小丑在一個肉鋪前停下,準備召喚鱷魚人,在哥譚大開殺戒(鱷魚人就是小丑的肌肉,小丑自己是大腦),看似準備重新奪回哥譚的控制權,又像是到了「路的終點」,暗示故事開始是莫比烏斯環轉換的起點,也是終點。
莫比烏斯環中間的幾次轉換,是通過雙面人(雙面:神與人,蝙蝠俠與小丑),藥與病(瘋與不瘋),蝙蝠俠的不在場和小丑的自言自語,以及寓言故事《丟失的蛤蟆》與《環球一日遊》的形式實現的。以下是我按照各個轉換點的先後出現的順序,分成3個章節,來說明整個結構形成的過程:
第1章 大開殺戒
雙面人第一次出現:
小丑在酒吧裡殺人後,雙面人第一次露面,先是手部擲硬幣的特寫,畫面背景中寫著「神與人」的字樣,這是雙面人雙面的意義,一邊是神(蝙蝠俠)一邊是人(小丑),接著電話響了,雙面人的「好臉」接起電話,說:神啊,不……(小丑被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