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
《明日之子樂團季》,也就是《明日之子》的第四季,成了一個另類。別的綜藝節目都是一季比一季垮,而《明日之子》卻實現了口碑逆襲。
前三季的《明日之子》在豆瓣的評分都徘徊在5分到6分之間,沒想到這一季竟然神奇回血,達到了8.4分的高分。
《明日之子樂團季》在節目思路上至少做對了兩點,那就是不設限和不迎合,這些都是當下綜藝節目所稀缺的品質。
雖然《明日之子》這一季轉做樂團,明顯是受到了《樂隊的夏天》的啟發,但是它卻玩出了和樂夏不一樣的風格。
《明日之子樂團季》的節目模式是讓喜歡音樂的年輕人找尋志同道合的樂團夥伴,走的是年輕音樂人的樂隊養成之路,與《樂隊的夏天》的老炮兒PK有著明顯區別。
韓國綜藝《超級樂隊》是這種模式的鼻祖,後來國內又有了《一起樂隊吧》《我們的樂隊》,也都是相同的思路。
不過《明日之子樂團季》比之前者更加不受限制,樂器可以中西合璧、無限玩法,樂手可以強於歌手成為主角,選手可以毫無經驗、天然呈現。
樂隊一般玩的是搖滾「四大件」——吉他、鍵盤、貝斯、鼓,而在《明日之子樂團季》中,民族樂器卻成為了最大的亮點。
閆永強的嗩吶改編版 《The Spectre》讓人聽得頭皮發麻,原來嗩吶也可以這麼硬核搖滾。
哈拉木吉和薩木哈爾帶來了馬頭琴和冬不拉演奏,還有大鼓、音束、銅鑼、手碟等樂器的加入。
在電影《閃光少女》中,曾展現過被打壓輕視的民樂與西洋樂的鬥琴。節目中「二手玫瑰」的梁龍也說,二十年前他將嗩吶加入表演還被認為是「偽搖滾」。現在看著這些20歲左右的年輕人將民族樂器玩出了新的方式,真的證明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即使是流行的熱門樂器,也可以有新的玩法。比如自封"提他手"的王江元,可以用大提琴弓拉吉他,隨後可以隨手把琴弓丟掉改為用手敲擊,讓一把吉他有了弦樂和打擊樂的新玩法,不愧是2000年生人的新新人類。
還有鞠翼銘用架子鼓改編的《創造101》主題曲,當搖滾樂器和女團舞曲結合,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覺。
此前的音樂節目中,觀眾和節目組總是將視線落在歌手身上,即使是樂隊綜藝,人們也是主要關注著主唱的一舉一動,其他樂隊成員很容易淪為伴奏一般的存在。而這次在《明日之子樂團季》中,樂器和樂手第一次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主角。
純素人選手也增加了這檔節目的寶藏屬性。受疫情影響,《明日之子樂團季》的海選受阻,各大經紀公司的練習生儲備中又鮮有擅長樂器的,於是只能靠地毯式網絡搜尋。在網易雲、微博、抖音、B站等網站上,只要跟樂器搭邊的人,基本上都被節目組私信過。這樣才在節目中聚集了一群形狀不一、無法定義的全新選手。
比如被評價為「奶拽」的楊潤澤,一張純淨小男生的臉上卻有著三分譏笑、三分薄涼、四分漫不經心,一開口竟然還是地道的funk音樂。
張暘驚人的即興原創能力震到了鄧紫棋,更被樸樹引為知己。
臉上長著胎記的沈鉦博自彈自唱Radiohead的《Creep》(怪胎),有著別樣的意味。
這些充滿野生感的少年,讓一直深居簡出、節目錄到一半提前回家睡覺、只想躲在房間裡做瑜伽的樸樹,竟然破天荒地「入戲、續約」,成為了節目的常駐嘉賓。
不僅如此,樸樹還時常在節目中露出慈父般的微笑,並對選手們寄語,「時間還長,你們不用變得很熟練,不用變得很圓滑。」
在全民唱跳、組團出道的大環境下,還有著乘風破浪的姐姐、追逐夢想的哥哥等各方勢力的夾擊,能夠在這種紅火中還堅持做新生代樂團的養成,這種不迎合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偶像團體要求的是整齊劃一,有著標準的流程和範式的動作,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他們像是有著嚴格製作標準的工藝品,在優中選優的過程中不斷被馴化著、複製著。
而新生代樂團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藝術品。
就像是《明日之子》第一季的冠軍毛不易,讓演藝圈裡多了一個從未出現過的「新品種」。《明日之子樂團季》能夠演化出怎樣的新組合,也是非常讓人非常期待的未知數。
也許他們無法定義,但是能夠把這份獨一無二呈現出來,《明日之子樂團季》已經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