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日報|有望替代塑料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仿生新材料

2020-12-09 紹興抽屜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

  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這種新材料採用仿珍珠母的結構設計,實驗表明,它既具有遠高於工程塑料的強度,又有很強的韌性和抗裂紋擴展性能。在零下130攝氏度至零上150攝氏度的溫度範圍內,其尺寸幾乎沒有變化,與塑料的劇烈收縮和膨脹形成鮮明對比。在室溫下,它的熱膨脹係數僅為大多數塑料的約十分之一。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來源:新華社

申明:本文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科大科學家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原標題:中科大科學家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新華社合肥11月14日電(記者徐海濤)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 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新華社合肥11月14日電(記者徐海濤)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
  • 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我國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仿生新材料
    新華社合肥11月14日電(記者徐海濤)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
  • 我國科學家研製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材料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仿生新材料:有望替代塑料 性能大增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 有望替代塑料 中科大科學家研製出仿生新材料
    據新華社電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
  • 我國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具備更好機械與熱性能
    新華社合肥11月14日消息,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
  •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
  • 「安徽日報」新型仿生材料可替代塑料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然而,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過於繁瑣的限制,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
  • 仿生新材料有望替代塑料,具有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
  • 中國仿生新材料問世 有望替代塑料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據新華社電 (記者徐海濤)塑料製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也汙染了環境。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 俞書宏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可替代塑料的新材料出現了!中國科大研製出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將仿生結構設計理念運用於高性能生物基結構材料的研製,發展了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型材料製造方法,實現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圖一)。通過這種定向變形組裝方法,團隊成功地將纖維素納米纖維(CNF)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TiO2-Mica)複合製備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所獲得的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和熱性能,有望成為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
    據《全省新聞聯播》5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近日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韌等優異的綜合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 我國研製出可替代塑料的仿生材料,或徹底改變未來生活。
    但是誰又知道塑料購物袋的發明人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環境。1959年瑞典包裝設計師滕古斯塔夫圖林。設計這款一體式聚乙烯購物袋是為了保護地球環境,他認為消耗更少資源的塑膠袋可以替代消耗大量資源的紙袋,這樣就會更加的環保。因為都知道造紙業是屬於重汙染行業。不光是消耗水量還有木材,能量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都會很高。所以當時的塑料購物袋是為了更加的環保。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2020-08-1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研製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中國研製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吳長鋒 楊凡/科技日報 2020-05-06 07:51
  • 我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我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對人類健康也產生巨大的威脅,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上。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對人類健康也產生巨大的威脅,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