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 (記者 張敏敏 通訊員 胡敬愛 劉澍)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2020年12月13日起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持續至2021年3月12日,展期3個月。山東美術館呈現的策展人提名展,作為雙年展的主板塊,以龐大的體量、交互體驗的觀展方式,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參觀人數爆棚,單日破萬,為山東美術館帶來頂級流量。同時,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打卡山東美術館,為寒冷的冬季帶來了一股當代藝術的觀展熱流。雙年展的華麗亮相,蘊藏了無數山東美術館人的智慧和心血。
參觀人數爆棚,單日破萬。
精心設計——每一件展品「來之不易」
本屆雙年展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和濟南市政府聯合主辦,是山東省第一個由政府主辦的國際雙年展活動,山東美術館展出策展人提名作品展覽,濟南市美術館展出青年策展項目展覽。其中,策展人提名展包含了132位提名藝術家的186組(件)參展作品,其中包括91位國內藝術家創作的114組(件)作品,以及41位國外藝術家創作的72組(件)作品。作品包含中國畫、油畫、版畫、綜合材料、攝影、雕塑、影像、裝置等10餘個門類,展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對「和動力」這一主題的深入思考與藝術表達。
展覽展出了大量裝置和影像類作品,虛擬與沉浸式空間等新技術和新手段的運用,為觀眾帶來震撼的交互體驗。萊安德羅·埃利希、伊曼紐爾·范德奧韋拉、徐冰、隋建國、劉慶和、顧黎明、宋冬、尹秀珍、傑拉爾丁·託比等多位享有世界聲譽的知名藝術家,結合展覽主題「和動力」,專門創作了新作品。本次參展的作品有近一半是首次在國內展出,約1/3的作品是圍繞本次展覽主題新創作的,很多作品都融入了濟南或山東元素。
徐冰的裝置作品《背後的故事:鵲華秋色圖》
本屆雙年展是山東省近年來參展作品最多、展覽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美術展覽。策展團隊包含德國哈根奧斯特豪斯美術館館長泰豐·貝爾京博士、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漢斯·德·沃爾夫教授、韓國首爾美術館總策展人高元碩。據山東美術館辦公室主任姚允東介紹:「展出作品中,有72件作品是國外藝術家創作。由於語言、時差、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國際策展人無法到場,與策展人的密切交流就顯得更為重要。」籌備過程中,雙年展籌委會與國外策展人的視頻通話會議達幾百次。
「在交流中,要確定參展藝術家、藝術作品。由於通過視頻、圖片展現的藝術品與實物有一定差距,每件作品的選定需經反覆推敲,並且要考慮與主題的契合度、作品展現形式等各種細節。」山東美術館藝術創作交流中心副主任劉媛媛舉例說,剛果藝術家傑拉爾丁·託比的作品在金夏沙,交通運輸相對不便,為保證作品能及時運到中國,其間頗費周折;伊曼紐爾·范德奧韋拉提出創作視頻雕塑,在作品設計創作之初到運到中國後如何進行布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跨越語言和觀念的障礙,最終落地成型。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在研討會上激動地談到:「一個雙年展從醞釀、啟動到學術策劃、研判,到遴選和邀約藝術家及作品,到最後組織形成展覽,這是一個思想與實踐合二為一的過程。」
精妙安排——作品與展廳聯袂起舞
步入展廳,無數觀眾驚嘆於作品的大體量、大尺幅,觀眾被展覽帶來的強烈視覺震撼所折服。作品在形制、體量、類型等方面體現出多元豐富性的同時,也給山東美術館布展團隊出了諸多難題。山東美術館副館長何茂峰說:「本屆雙年展是山東美術館歷年展覽中展廳搭建特裝最多、布展難度最大、複雜程度最高、利用機械協助作業最多的展覽。」
特別是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給展品的運輸、收件等工作增加了難度。布展期間,布展團隊全員「白加黑」「兩班倒」,裝卸、吊掛,點驗、消殺,每個環節絲毫不馬虎。單臂提升26米的蜘蛛車、電動叉車、電動升降車、自行升降車分工有序地搬運、吊裝作品,山東美術館儼然變身為「大型施工現場」。
萊安德羅·埃裡希的《建築——超然樓》吸引觀眾互動
大體量的裝置作品給布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考慮觀展效果,又要考慮展廳和牆面的承重問題。一樓展廳內,王鬱洋的3件作品最輕的達1噸、最重的達1.5噸,僅卸裝、搬運壓力就很大。阿根廷藝術家萊安德羅·埃裡希的作品《建築——超然樓》玻璃鏡重達1噸,且要與地面呈45度角,在布展安裝的過程中需充分考慮承重點,確定展出過程中作品及觀眾的絕對安全。
此外,約1/6的作品是影像類作品,或是利用電子屏幕的影像內容配合作品展出。因超負荷的電力需求,布展人員重新設計展廳內線路,在充分考慮負荷分配、用電功率的基礎上,增加了4000多米電線。在繪畫類作品布展中,此次摒棄了以往展覽中的掛線,布展人員現場為每件作品定製掛件,改變作品的上牆形式,使作品展示效果更佳。
特定空間內,機器無法施展的時候,工作人員只能徒手搬運。張國龍的裝置作品《壘·夢--同體系列》屬於體量最大的作品之一,很多物料超過6米,最長的部件10餘米,貨運電梯無法承運,布展人員彼此鼓勁,齊心協力,肩扛手抬,順利將作品的所有物料運到指定展示空間。藝術家用藝術壘築「裡程碑」式的輝煌,用和諧見證「劃時代」的夢想。山東美術館人則用樸實的行動壘築美術館人的形象,用頑強的毅力戰勝前所未有的挑戰。
陽光下,置身於山東美術館二樓,在貴賓通道的上方,藝術家李洪波用鋁板、烤漆製作的5片羽毛離地高度最高22米,最低16米,錯落有致的飄在半空中。羽毛形成飄飛的軌跡,引無數觀眾駐足,並引導觀眾插上思想的翅膀,神思自由翱翔……看似「輕如鴻毛」,但吊裝過程十分複雜。據山東美術館物業部主任牟維介紹:「貴賓通道空間高40米,由於玻璃天頂無可承重吊點,工作人員反覆考察、多次研究後,提出了鋼纜橫跨牽拉的安裝方案。看似簡單的幾根鋼索,背後隱藏著十幾個人半個月的辛勞。由於金屬作品單體重量超過了100斤,懸掛過程亦是險象環生、困難重重。」藝術家李洪波在看到羽毛升空飄起的那一刻發出感慨:「大型空間裝置作品的呈現,不只有藝術家個人的付出,其背後還凝結著團隊的奉獻和汗水。特別是看到工作人員在長臂蜘蛛車上安裝作業時,心中的感動無以言表。」
張國龍《 壘·夢 —同體系列 》布展現場
精巧構思——藝術對話傳遞人文精神
186件作品,11個展廳,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文化盛宴,同時也蘊藏著策展人的獨特構思,體現了布展團隊的專業水準。他們對作品熟知,並對作品之間的關係有深入研究。山東美術館展覽部統籌制定作品「路線圖」,以CAD平面布展圖統一規劃、組織、協調作品的位置,且為每一件作品量身定製展陳方案。展覽部主任王吉永介紹:「有的作品需要匹配的空間,有的作者根據空間創作作品。我們在布展中要兼顧到展覽節奏性,儘管每一件作品都是獨立個體,但我們希望通過巧妙構思,使作品與作品產生對話、互動,從而引發觀眾對某一問題的深刻思考。作品到館之前,展覽部同其他部門根據作品視頻、圖片,像軍事演習一樣進行布展演練。僅CAD平面布展圖,十易其稿,不斷探討作品呈現的效果。」
一樓展廳內,徐冰的裝置作品《背後的故事:鵲華秋色圖》,以光透過廢棄物的形式,重塑了元代畫家趙孟頫筆下濟南的鵲山和華山。其對面的作品是閆平的油畫《大明湖》,她以寫意性語言、富有個性色彩的表達,將濟南大明湖充滿陽光和朝氣的美體現出來。山與水的呼應,為觀者呈現了濟南人共同的文化標識。
另外,高世強的影像山水作品《雲山六章》與徐龍森的水墨山水作品《大寂圖》,看似無關聯的作品,實則從根源性文化出發,從觀看、意象等方面重建了各自的山水格局,通過不同的媒介,將雲山江水的萬千氣象呈現在觀眾面前。經過精心布展,構建連接,使詮釋著現代山水精神的影像山水與水墨山水在同一空間中交相輝映,觀者直呼過癮。
二樓展廳內,宋冬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連日來成為此次雙年展爆紅展品之一。22塊地毯寓意不平凡的2020年,一塊地毯象徵一座島,整個空間利用鏡面的反射營造出水面的感覺。而其對面播放的是剛果藝術家傑拉爾丁·託比的影像作品《卡倫加》,該作品用煙燻做出來,蘊含火的概念。展覽現場,託比的作品能夠映射在宋冬作品的鏡面中,形成一種水與火的融合,正契合了「和」的主題,形成對話關係。水與火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分別有著核心的隱喻和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和動力」主題背景下,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總體來看,本次展覽策展團隊與布展團隊的默契配合,使展品與展品之間、展品與觀眾之間、展廳與展廳之間,由點及點,串聯成線,共同編織起「濟南國際雙年展」這件巨製的藝術品。
精細管理——凝心聚力成就「不可能」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曾有這樣的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在此次雙年展的舞臺上,每一件作品的完美呈現,都凝結著每一位山東美術館人的默默奉獻和專業態度。
宋冬《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雙年展策展之初是回望山東地域文化之根,找到儒家精神的原點,聚焦到「和」,從而成為展覽核心主題。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在研討會中提到,山東文化中有樸實、幹實事的特性。誠然,山東美術館人將幹實事的這一特性發揮到最大化。
一件作品就是一個小型的展覽,山東美術館人將每件作品當作一個展覽來做。宋冬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92平方米的空間內需貼滿鏡面,而且兩塊鏡面之間要做到嚴絲合縫。在此空間中,牆面的誤差不超過1毫米,地面鏡面的誤差不能超過3毫米,難度可想而知。但山東美術館的團隊做到了。不超過1毫米的誤差,體現的是山東美術館人的耐心和匠心,而這份踏實篤行的精神無不展現在每一件展品身上。
同樣需要安裝鏡面的是萊安德羅·埃裡希的《建築——超然樓》。將150平方米的玻璃鏡膜安裝在一個平面上,既不能出現褶皺,又不能有誤差,這對安裝人員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戰,山東美術館布展人員用3天時間,順利完成了高難度的安裝工作。
目前《建築——超然樓》是人們進入山東美術館觀看雙年展時必打卡之地,且成為新媒體、自媒體迅速傳播的爆點內容之一,「山東美術館裡的超然樓」成為抖音平臺實時上升熱點之一。
此次雙年展的主題是「和動力」,對山東美術館整個團隊來講,也充分體現了「和」。「和」才能「合」,各部門在籌備過程中通力合作,擰成一股繩,卯足一股勁,許多難題都是在各部門熱火朝天討論後現場敲定解決方案,在展廳內奏響了一首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的「奮鬥曲」。
山東美術館館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望說:「由於首次舉辦國際雙年展,各方面經驗相對不足,但山東美術館克服了千萬種困難。策展團隊、專家委員會專家齊心協力、凝聚合力,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對『和動力』的主題有高度文化共識。山東美術館做出了超出能力範圍內的展覽,充分體現了山東美術館人協同作戰的精神。」
範迪安在展覽開幕式上為山東美術館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點讚:「濟南國際雙年展,張望館長帶領的團隊從策展之初到展品安裝,科學、有序、高效地實施。在籌備、布展期間,很多年輕人熬了幾十個不眠之夜,讓我們向他們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