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伺服市場處於成長階段,增長空間大 應用三大市場
目前,我國伺服市場處於成長階段,增長空間大,且增長速度明顯。伺服行業下遊應用行業隨高精密設備需求的不斷提升,實現了從紡織包裝等傳統領域向電子設備製造、工業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轉移,前瞻預測未來幾年,數控工具機、電子設備和工業機器人將成為伺服應用最主要的三大市場,合計佔伺服市場總規模比重將達到47.7%。
我國伺服系統發展較晚,目前還處於成長期
國外伺服系統產品早在1950年前就已經出現, 相對國外,我國服系統發展較晚,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5年以前的發展萌芽期,最早在70年代,首先被應用於國防科技、軍工等高端製造行業,隨後在80年代,伺服系統開始在一些高端民用製造中得到嘗試;
第二階段是2005年以後的初步增長期,隨著製造強國等戰略的提出,國產伺服品牌開始誕生,產品性能初步得到市場認可,但外資品牌伺服系統仍佔絕對主導地位;
第三階段是2010年前後進入進口替代期,國產伺服系統性價比逐步提高,在工具機、機械等領域進入加速進口替代階段。
我國伺服系統行業發展歷程分析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伺服市場增長空間較大,增長速度明顯
近年來,伴隨著國內工業機器人、電子製造設備等產業的迅速擴張,伺服系統在國內應用規模增長迅速,整體市場規模增長空間較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伺服系統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已達52億元,並呈現逐年穩定增長態勢。2016年我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達到71億元,同比增長12.7%。到了2017年我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增長至95億元,同比增長33.8%。截止至2018年底我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突破百億元,達到117億元左右,年複合增長達到14.5%,近7年來增速明顯。
2012-2018年我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伺服系統成為智能製造發展的關鍵,政策扶持明顯
《工業4.0戰略實施計劃》中對智能製造進行明確的定義,智能製造計劃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源稀缺性的日益凸顯和消費端個性化需求的逐漸增多,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實現產品性能及生產效率的最優化。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推動工業生產
自動化,關鍵環節數位化及產品全生命周期企業集成化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
而要想實現工業生產自動化,設備端離不開高精密裝備,伺服系統是其核心構成。為了提升我國智能製造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自2013年發布《產業結構調整目錄》以來,政策面不斷向好,支持國內伺服系統廠商發展。國家開始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發展高端裝備實現轉型,製造業全面升級,提升自動化與智能化生產能力。
「十三五」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快發展新型製造業,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加快發展製造關鍵裝備等。隨著中長期的規劃提出,在8年內均會有配套政策支持,以達到規劃目標,保證行業增速。
我國伺服系統相關支持政策分析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企業伺服業務不斷增長,研發投入不斷擴大
順應國家《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的主導方向,國內企業不斷增加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幫助企業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產品線延伸,擴大市場佔有份額。根據上市公司年報的統計,國內主要伺服系統供應商隨伺服業務收入增長,研發投入總額也在不斷擴張。以國內自動化企業龍頭匯川技術為例,2013-2017年匯川伺服業務從2.7億元增長至超過9億元,CAGR高達36%,相應的匯川的總研發費用也從2013年的1.6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5.9億元,CAGR達到39%。高速增長的研發費用保證了國內自動化企業在伺服系統市場持續增強的技術實力。
2013-2018年H1我國匯川技術業務收入及研發投入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工業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將成為未來最主要市場
目前,我國伺服市場處於成長階段,增長空間大,且增長速度明顯。伺服行業下遊應用行業隨高精密設備需求的不斷提升,實現了從紡織包裝等傳統領域向電子設備製造、工業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轉移,前瞻預測未來幾年,數控工具機、電子設備和工業機器人將成為伺服應用最主要的三大市場,合計佔伺服市場總規模比重將達到47.7%。
數控工具機領域,伴隨數控化率提升,到2020年預計將帶動伺服市場規模超過30億元;工業機器人領域,基於我國較低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和快速的下遊需求釋放,到2020年預計拉動的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將達到47億元。電子設備製造領域,基於3C、半導體及鋰電行業的需求較快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拉動伺服系統市場8億元。疊加三大市場佔總伺服市場比重,預計2020年伺服市場規模將接近200億元。
截止至2020年我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