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又來了,大家是不是躍躍欲試準備大展身手呢?
今天資深天文愛好者、星空攝影師戴建峰,來為大家分享流星雨的拍攝技巧。從2011年起,戴建峰就開始追逐英仙座和雙子座流星雨,有著豐富的拍攝經驗,來看看他有什麼乾貨分享呢?
2019年新疆那拉提草原上空的英仙座流星 戴建峰/攝
【一、拍攝時間的選擇】
首先來聊聊關於時間的問題,這次流星雨的極大值預計發生在8月12日晚,ZHR將達到100。但今年英仙座流星雨將受到下弦月的影響,即輻射點升起來後不久,月亮將同時升起,會對觀測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只不過由於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躍期較寬,其實前後幾天都是觀測和拍攝的好時機,屆時ZHR也將達到50左右。所以戴建峰建議大家並不需要一定在8月12日晚去觀測,而在8月10日至8月15日範圍內,根據天氣情況都可以去拍攝。隨著時間的推移,月光影響會越來越小。
【二、拍攝器材的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流星雨的拍攝裝備和普通星野的設備也有略有區別。
相機儘可能選擇使用全畫幅相機拍攝,我拍攝流星時常用的ISO在6400-10000,所以需要機身有出色的高感性能。比如佳能全新推出的全畫幅專微旗艦EOS R5以及我一直在用的EOS 5D Mark IV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相機在高ISO下,仍然能獲得低噪點的影像。如果條件允許,多帶幾臺相機,這樣就可以朝不同方向拍攝,大幅度提高捕捉流星的概率。
拍攝流星雨最好使用廣角大光圈鏡頭,比如EF 16-35mm f/2.8L III USM,佳能EF 24mm f/1.4L II USM和RF15-35mm F2.8 L IS USM與RF28-70mm F2 L USM。這幾款鏡頭不僅光圈全開可用,同時還可以獲得高畫質的影像。
當然,除了高素質的相機和鏡頭外,三腳架、備用電池和大容量的儲存卡也是必須的。如果相機沒有自帶延時攝影功能,可編程的快門線也是需要的,可以在拍攝時使用間隔1秒進行拍攝。如果你想使用跟蹤法拍攝流星雨,赤道儀也是必不可少的。
重慶金佛山上空的銀河與英仙座流星 戴建峰/攝
【三、調整拍攝參數】
拍攝流星雨和拍攝銀河是有差別的。我們知道拍攝銀河的常見參數是ISO 3200, F2.8, 30S,這意味著我們有30秒的時間去曝光銀河。但我們拍攝流星時,流星划過的時間只有1-2秒。如果想讓流星有明亮的成像,那就意味著單位時間曝光量一定要高才行,所以我們拍攝時需要使用儘可能高的ISO和最大光圈。
除了單位時間曝光量高之外,我們拍攝的曝光時間還要相對短才行,因為曝光時間過長,背景光就更亮。那麼相比較起來,流星的反差就變弱了,所以建議使用短曝光。
戴建峰試用的拍攝參數通常為:ISO 6400-ISO 12800, F2.8光圈,10-20S曝光時間,具體設置還需要根據環境溫度和光線條件做一些調整。因為環境溫度較高,熱噪點會非常的多,無法設置很高的ISO。
新疆烏孫古道上空的英仙座流星 戴建峰/攝
【四、常用的流星雨拍攝方法】
我們拍攝星野作品時,通常需要不斷的更換前景,調整角度讓星空與地景搭配起來。但是拍攝流星雨時,這個方法就不好用了,因為流星並不是隨時都可見的,能拍到一顆亮流星要很好的運氣才行,所以我們通常使用連拍的方式去「守株待兔」。常見的拍攝方法就有固定拍攝和跟蹤拍攝兩種,固定拍攝只需要使用三腳架在固定機位,配合快門線進行長時間連續拍攝即可。拍攝方式為:單張曝光10-20秒,間隔1秒拍攝下一張,連續拍攝數小時。 這種拍攝方法,除了能捕捉到流星外,還可以生成一段延時視頻。但是這種拍攝方法,在疊加成流星雨時就比較困難了。因為輻射點在不斷的移動,所以每張照片的流星都需要進行輻射點和星座的校準。而且拍攝時間超過2-3小時,輻射點就可能在畫面外了。那麼可疊加的流星就相對較少。
為了讓照片有更多的流星,就有了跟蹤拍攝的方法。跟蹤拍攝除了使用三腳架和快門線外,還需要使用赤道儀。赤道儀能讓幾個小時的拍攝過程中,星空在畫面中的位置保持不變,那麼我們就可以將鏡頭視野範圍內所有的流星都記錄下來。在後期進行流星雨疊加時,也省去了輻射點與星座校準的麻煩。
但同樣是有利也有弊。跟蹤拍攝對於地景的選取和構圖要求非常高。我們在拍攝前,就要提前預判地景和輻射點的位置。因為隨著輻射點漸漸升起,地景就會消失在畫面之外。
跟蹤疊加法拍攝的英仙座流星雨 Petr Horálek/攝
【五、流星雨拍攝構圖】
很多人會問,這次流星雨朝哪個方向拍攝,哪裡的流星會更多?其實英仙座流星雨朝各個方向的流量都很大,拍攝構圖也有很多種。一整夜的拍攝時間,也並不需要在同一個機位保持不變。
仙女散花般的英仙座流星雨,圖片由8個夜晚的素材疊加完成,共計407顆流星 Petr Horálek/攝
構圖方式一、銀河中心+流星
在英仙座流星雨期間,輻射點剛從東北方升起來時,天蠍座與人馬座所在的銀河中心剛好位於西南方。所以拍攝銀河中心搭配流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拍攝方向:南方或西南方;拍攝時間:建議22:00 – 02:00(以北京地區為例)
銀河與英仙座流星雨 Petr Horálek/攝
構圖方式二、輻射點+流星
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漸漸升起來後,朝東北方,拍攝從輻射點迸發出的散射狀流星是大多數攝影師的選擇。但如果月光在輻射點周邊,那就不太建議按照輻射點方向拍攝。
一顆英仙座流星從位於英仙座的輻射點中劃出 戴建峰/攝
除此之外,根據拍攝地的地貌特徵來選擇拍攝方向其實也可以,因為英仙座流星雨的流量實在是很大。
安徽宏村上空的英仙座火流星 戴建峰/攝
【六、流星雨後期方法】
由於多張流星疊加的照片能夠反映流星雨輻射點的狀況,所以這種處理方法是被大眾普遍認可的。但流星雨的後期疊加是一個漫長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我們以固定拍攝法為例,簡單介紹一下後期處理方法。
首先,是依次篩選拍攝到流星的單張照片,這可能要從上千張照片裡慢慢進行篩選,並根據構圖,確定作為底圖的照片。然後,對底圖進行疊加降噪,提高信噪比,並在底圖上標註輻射點位置。以此為基準,依次疊加流星,選取一張有流星的照片,複製到底圖上,調整照片透明度為50%,通過旋轉和位移的方法,對齊星座和輻射點,這裡要求流星的反向延長線匯聚在輻射點,之後再將透明度調回100%。
接下來,使用蒙版摳出流星,擦掉流星外的其他部分,並適當調整流星的對比度和曲線,增加反差,然後用【變亮】模式疊加流星,這樣就可以使疊加的流星自然的與底圖融合。
最後就是不斷地對拍攝到的流星進行疊加,疊加完成後再對整張照片進行色彩、反差等常規調整。
由於流星雨的後期處理中人為因素很大,我們在調整時要把握好尺度,使其符合科學性。我們在調整時一定要嚴格對準流星雨的輻射點,同時要避免移花接木,不能把不同天區的流星一起進行疊加。而且還需要注意白平衡的把握,英仙座流星體在燃燒時有明顯的綠色尾跡,錯誤的白平衡會吞沒這一現象。
從選器材到後期調整,滿滿的拍攝乾貨快學起來,希望大家能夠拍攝出自己滿意的流星雨作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