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武漢黃鶴樓隔江相望的城市建築有很多,但能夠與其隔江對峙的古建築卻十分稀有,作為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蹟,晴川閣不得不與大家分享一番。
晴川閣的建造歷史為明嘉靖年代,比起黃鶴樓的歷史文化,它雖顯得「年輕」,卻是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美譽。
晴川閣又稱晴川樓,是明朝漢陽知府範之箴興建,並取唐代詩人崔顥登黃鶴樓寫下的千古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中「晴川」二字命名。它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黃鶴樓隔江對峙,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託,蔚為壯觀,這在萬裡長江之上,唯此一處。
晴川閣自建以來,幾經興廢,在這400多年的時光裡,先後進行過五次大的維修增建,兩次重建。如今所見的晴川閣是1983年重建,並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範圍進行的復建,比黃鶴樓的動工時間晚了兩年。
重建後的晴川閣沿簷迴廊,紅牆朱柱,重簷歇山頂黑筒瓦屋面,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杆為木質,朱漆彩繪,韻味十足。整座樓閣佔地386平方米,高17.5米,以麻石為臺基,其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頂層面闊3間,進深2間。
站在江畔的憑欄處,仰首凝視,只見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簷,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它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為武漢三大名勝,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
關于晴川閣的來歷據資料顯示,是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範之箴為修葺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其增建目的是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直到今天,禹稷行宮依然存在,並是晴川閣景區的主要建築和景觀之一。
但在明末,晴川閣變成了軍事要地,但在農民起義中,它於硝煙瀰漫的戰火中幾乎是為廢墟。重建後,又毀於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在武漢與清軍進行殊死戰鬥,戰亂中,晴川閣毀於大火。
屢建屢毀的晴川閣,並沒有因此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每一次重建都比之前的更為壯觀。清湖廣總督張之洞曾親自為修葺後的晴川閣題寫楹聯:洪水龍蛇循軌道,青春鸚鵡起樓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龜山屢遭重炮轟擊,晴川閣受損嚴重,雖未全毀,但已成搖搖欲墜之勢。1934年,一場颶風吹塌了它。
1983年,武漢市政府在重建黃鶴樓的同時,依照清光緒年間的晴川閣樣式修復了晴川閣。即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晴川閣。
雖說晴川閣沒有黃鶴樓的名氣大,歷史也不像黃鶴樓那般悠久,但晴川閣在武漢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極高。因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雅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不僅是有」三楚勝境」之讚譽,更被稱之為」楚國晴川第一樓」。
晴川閣的遊覽範圍並不大,最好的視角就是在門前的半月廣場上,憑欄遙望長江對岸的黃鶴樓,別有一番滋味。
「三楚勝境,千古巨觀」,滾滾長江大東去,武漢長江大橋猶如巨龍一般,將武昌、漢陽連接一起。在輪船往來的浪濤之間,耳畔尤聽飛鳥之聲,正是陶醉之餘,只見一老武漢人在江中遊泳,好不快活與瀟灑。
這可真是仰望晴空無際,俯聽川流有聲,風帆沙鳥交映左右,幾疑泛舟江湖之上。現代與古典的結合,令這座城市獨一無二。
1986年8月6日,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張舜徽,在《晴川閣修復記》中寫了這麼一段話。
「全程6300公裡,所歷大都小邑以百數。沿江景色如畫,各有攸勝。若論風光之明媚,形勢之雄奇,蓋未有過於武漢者。以有黃鶴樓、晴川閣夾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之壯觀於眼底也。漢陽龜山,舊名大別。其東麓有禹功磯,相傳為大禹治水成功處,後世為禹王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