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了解網際網路行業的業務布局,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目前的行業現狀,感知行業的發展趨勢,判斷不同公司的興衰,從而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得到一些基本判斷。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對中國TOP10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布局進行了分析。
為什麼要去看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布局?
其實本質上有三點:
這裡主要根據市值選取了中國TOP10的網際網路公司進行分析。
當然,一旦涉及到排名,不同人總會有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的排名。但通過「市值」這一個指標來進行排名,相對來說更簡單也更客觀一些。
通過這個表格可以看到,網際網路巨頭們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梯隊:
由於排名標準限制,其實還有很多很優秀且值得分析的公司沒有入選,比如小米、B站等。接下來,將通過波士頓矩陣對這10家公司的業務進行具體分析。
在具體分析之前,首先要先聊一下「波士頓矩陣」這一分析框架。
由於每家網際網路巨頭涉足的業務可能眾多,不同業務的投入資源和戰略重要性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一個分析框架進行梳理歸類。這樣不但可以對不同公司的業務布局有清晰地認知,同時也可以進行橫向對比。
什麼是波士頓矩陣?
波士頓矩陣,又被稱為【市場增長率-市場佔有率】矩陣,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波士頓諮詢公司創始人布魯斯·亨德森首創。
縱軸是市場增長率,在網際網路行業中,也可以用活躍用戶數的增長來等同代替。一般高於市場平均增長率的為高增長,否則為低增長;或者也可以10%為界限,10%以上為高增長率,10%以下為低增長率。
橫軸是相對市場佔有率,即本公司業務的市場佔有率與同行業最大競品的市場佔有率的比值。一般以1為界限,1以上為高市場佔有率,1以下為低市場佔有率。
根據橫縱坐標,不同的業務或產品可以劃分到四個象限中,
了解了波士頓矩陣的整體邏輯後,接下來可以結合具體的公司和業務進行應用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實際在梳理一個公司的業務時,其實有一些業務所處的領域比較特殊,並不能非常明確地被歸類,因此下文對不同公司不同業務的歸類並不是絕對準確的,會帶有一些主觀理解。
阿里的業務整體可以分為四大板塊:核心電商、雲計算、大文娛和創新業務。
1)電商業務是阿里的基本盤,也是阿里的現金牛業務
如果細分阿里的電商業務,會發現阿里對電商業務的布局非常多元且完善:B2C平臺(天貓)、C2C平臺(淘寶)、二手C2C(閒魚)、跨境電商B2C(考拉海購)、C2M平臺(淘寶特價版)、B2B(1688)、東南亞電商(Lazada)、全球電商平臺(Aliexpress)。
對於電商業務來說,佣金收入佔比並不高,廣告收入才是大頭,從阿里的業務收入比例來看,廣告收入佔總收入的39%。
2)雲計算則是阿里的明星業務,也是阿里第二條增長曲線,業務在高速增長,對標亞馬遜的AWS,發展潛力巨大
前段時間阿里宣布的雲釘一體化戰略,可以增強阿里雲產品和釘釘的協同效應,通過釘釘持續強化其SaaS能力。
3)阿里的本地生活業務和大文娛業務的問題也很顯著,相對市場份額和增長速度都較低,屬於瘦狗業務
大文娛業務則被騰訊擠壓,比如優酷的市場份額僅有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的三分之一;本地生活業務被美團壓制,比如外賣市場份額不足美團的二分之一。
總體來說,阿里的業務布局比較健康,電商業務穩定,同時有雲計算第二條增長曲線,未來發展整體比較平穩,但是本地生活業務和大文娛業務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
騰訊的業務基本可以分為:增值業務、社交廣告和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三大板塊。
從騰訊的營收結構變化中可以看到,遊戲業務營收佔比逐漸下降,社交娛樂業務營收比例穩定,而金融科技營收和企業服務營收佔比在快速增加。
騰訊的波士頓矩陣業務劃分與營收結構變化,兩者交叉驗證後會發現,基本是保持一致的。
1)騰訊的基本盤是社交業務、遊戲業務和視頻、音樂、閱讀等內容業務,都處於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2)騰訊的明星業務是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和廣告
由於之前螞蟻集團上市的市場熱烈反映,使得騰訊的金融業務價值也得到了重估。
微信的商業變現步伐加快,因此微信生態的廣告業務預期會有快速發展,騰訊雲、企業微信、騰訊會議等企業服務由於疫情的影響得到了加速發展。
3)騰訊的問題業務是比較突出的,由於字節跳動的崛起,騰訊的短視頻、資訊等內容業務承壓
由於短視頻行業的上升趨勢,騰訊的微視等短視頻產品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市場份額極低。
美團的業務布局相對比較聚焦,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務板塊,可以分為三大業務單元:餐飲外賣、到店酒旅和新業務。
對比美團的業務收入構成和盈利構成,會發現外賣業務的營收高但是盈利低,而到店酒旅業務剛好相反。
外賣屬於高頻低利的業務,到店酒旅業務是低頻高利的業務。其中外賣和酒旅是美團的明星業務,而到店業務是美團的現金牛業務。主要區別在於外賣和酒旅市場依舊在高速增長,而到店業務市場的增長相對穩定。
這裡也要關注一下美團的新業務:新零售業務和企業服務,2019年轉虧為營,變現率顯著提升。
目前新零售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騰訊、阿里、京東等巨頭都紛紛入局,美團作為生活服務領域的行業領導者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塊大蛋糕。
從字節跳動的業務布局可以看到,發展迅速的新業務較多,其擴張非常迅猛,整體趨勢向好,想像空間較大。
字節跳動的基本盤是短視頻和資訊產品,廣告業務是其核心的變現模式,其海外業務屬於明星產品,同時字節還在不斷拓展新業務,包括閱讀、教育、遊戲、企業服務等。
字節的海外業務主要是複製國內的成功經驗和產品模式,同時在全球各地進行本地化運營,因此發展極為迅速,並在多個國家佔據了頭部市場份額。
字節的海外產品矩陣包括:TopBuzz(海外新聞平臺)、Tik Tok(短視頻平臺)、Vigo Video(火山短視頻海外版)、musical.ly(全球視頻社區平臺)、BuzzVideo(西瓜視頻海外版)、Lark(飛書海外版)。
不過,在字節的新產品探索中,社交業務嘗試基本失敗了,包括多閃和飛聊,並沒有改變現有的社交格局,騰訊的社交基本盤穩固,因此屬於瘦狗業務。
京東有四駕馬車:零售業務、物流業務、金融業務、健康業務。
其中,零售業務(自營電商)是基本盤,其他三個業務是京東旗下的三個子集團獨角獸:京東物流、京東數科和京東健康,都在謀求獨立上市,京東的現金牛業務是電商業務、物流業務和金融業務。
這三者京東都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屬於市場中的第一梯隊,同時市場格局基本穩定,因此屬於低增長高市場佔有的業務。
其中單聊一下京東金融,由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佔據了第三方支付90%左右的市場份額,因此京東數科,主要專注於 2B2G 領域的金融科技服務。
京東金融業務以京東白條為始,通過挖掘b端客戶彌補支付規模上的弱勢。
京東的新增長曲線在社交電商和新零售,但是這兩個領域競爭非常激烈,還未到終局。
從拼多多的業務矩陣來看,拼多多並沒有多元化的業務,其主體業務就是電商,核心收入是廣告業務,同時推出「多多買菜」參與了社區團購領域的激烈競爭。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是社交裂變+低價爆款,年活躍用戶數6.8億,電商佔有率10%,已經超過京東,位居第二大電商平臺。
拼多多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網易有三大業務板塊:在線遊戲、有道和創新業務及其他。
其中,遊戲是網易的基本盤,也是現金牛業務,而發展迅猛的教育業務(網易有道)是網易的明星業務。
從網易的營收結構中可以看到,遊戲業務貢獻了絕大部分的收入,有道的營收佔比也在逐步提高。
中國的在線遊戲市場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市場格局基本穩定,網易在遊戲市場中被騰訊壓製得比較嚴重,雖然位居top2,但市場份額較低,只有15%左右,而騰訊遊戲市場份額在55%左右。
因此,網易遊戲採用的策略主要是精品化+海外擴張,網易遊戲的自研實力較強,同時海外市場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關於網易的教育業務,中國在線教育市場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尤其是K12學後輔導細分賽道發展迅猛,網易有道本身是工具類應用,比如有道詞典、有道雲筆記等,現逐漸轉型在線教育平臺。
總體來說,成立於1997年的網易作為老牌網際網路公司,最早以門戶網站及郵箱業務起家,現在依舊在遊戲、教育、音樂、郵箱等領域保持著頭部地位,整體發展較穩定。
滴滴的業務矩陣也比較單一,和拼多多類似,主要圍繞著自己的核心業務展開。
出行業務是滴滴的現金牛業務,滴滴佔據了網約車市場的絕對份額,屬於行業領導者,但是國內出行滲透率不足8%,因此在下沉市場依舊有較大市場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滴滴推出主打下沉市場的花小豬打車。
除了主營業務之外,滴滴也在不斷嘗試新業務,比如之前的滴滴外賣,以及最近推出的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
滴滴一直在謀求上市,因此需要講更大的故事才能提高估值,但能否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尚未可知。
快手的基本盤是短視頻業務,圍繞著主營業務有三種核心變現方式:直播打賞、廣告和電商。
其中,直播打賞目前依舊是快手的核心營收構成。
關於流量變現,電商的轉化效率要高於廣告,而廣告的轉化效率則高於直播打賞。因此,快手的商業變現重點正逐漸從直播轉移到廣告和電商,廣告和電商可能將成為快手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不過,相比於字節跳動,快手的海外業務和新業務都要略遜一籌,新產品的競爭力不足,諸多新業務都屬於瘦狗業務,包括剪輯工具、遊戲、視頻平臺和教育等。
目前短視頻市場已經見頂,快手的用戶增長乏力,同時快手和抖音的用戶重合度逐漸提高,快手的市場份額將面臨著抖音的擠壓壓力。
不過,快手的社區生態較強,因此即使用戶規模不及抖音,基本盤依舊穩固,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快手日活天花板預估在3.7億左右(國信證券數據)。
通過百度的業務矩陣,就會發現這家公司的發展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沒有明星業務,現金牛業務也正不斷衰落。
百度的基本盤是廣告業務,但已經連續5個季度負增長,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同時,百度的AI業務尚未成為營收支柱,而且需要繼續投入大量資源。
百度的發展歷程總結起來就是:PC時代領跑、移動時代追趕、AI時代是否引領則是未知。
在PC時代,百度通過搜尋引擎掌握了網際網路的絕大部分流量,建立了非常豐富的知識產品矩陣,包括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經驗、百度學術等,因此毫無疑問是BAT中的領軍者。
但是在移動時代,騰訊和阿里分別通過微信和手機淘寶拿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門票,但百度則全面落後了,之後通過剝離外賣等虧損業務,聚焦百度APP,使得百度實現了用戶流量的回升。
目前,百度投入了大量資源到AI業務中,提前布局人工智慧時代,但這種押注式的戰略是否能夠一舉扭轉百度的頹勢是存在疑問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連續的,不是割裂的。因此,並不會直接從網際網路的上半場進入下半場,也並不會突然就從一個時代跳到了另一個時代,百度還是需要先解決眼前的問題才行。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無論是自己選擇某個業務領域工作還是去創業,其實都需要緊密關注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現狀和動向。
只有收集到充分的信息,才能做出更優的決策。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存在三個關鍵性問題:
但是,本文基本完成了最初的目標,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價值:了解行業格局、感知行業趨勢、判斷公司興衰。
以下是本文的關鍵結論:
嶽小魚,微信公眾號:嶽小魚,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金融科技領域,做過基金、網際網路保險等業務,熱愛讀書與寫作,持續輸出產品思考與職場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