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醫院 廉萬營
上初一的雯雯(化名)不想上學了,原因是一些同學喜歡拿蜘蛛嚇唬她,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那麼,雯雯究竟為什麼如此怕蜘蛛呢?
不怕魔鬼怕蜘蛛
在河南省中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喬巖巖的門診,雯雯說自己並不是一個膽小的女生:她不怕黑,不怕看鬼片,甚至小的時候也不怕走丟,因為媽媽經常告訴她:走丟後就到一個他們經常去的地方等著,爸爸媽媽就會找到她。可她就是不能聽到蜘蛛倆字,更不能看到蜘蛛。班裡的同學知道她怕蜘蛛,個別喜歡開玩笑的同學就嚇唬她身上有蜘蛛,或將捉到的蜘蛛讓她看,雯雯就會嚇得高聲尖叫,面色發白,渾身發抖。
小時候的一次常識「教育」
什麼原因使雯雯如此懼怕蜘蛛呢?雯雯聽媽媽說,在自己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媽媽帶著她去郊外玩,她在路邊小樹上看到一個慢慢爬行的大蜘蛛,好奇心使雯雯禁不住想去摸一摸。這時媽媽立即阻止雯雯,厲聲告訴她蜘蛛有毒,摸了就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從此以後,雯雯就開始怕蜘蛛了,而且是越來越怕。
怕蜘蛛緣於怕被拋棄
喬巖巖說,對於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不是對孩子打罵,而是與父母分開,或被父母忽略,或失去父母,這意味著自己被拋棄。對於年幼不能獨自生存的孩子來說,他們本能地意識到:只有和父母在一起,自己才安全,才能活著。一旦離開父母或失去父母或被忽略,自己的生命將受到威脅。因此,如果父母常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或警察來抓你了,或老貓猴來背你了等,這樣的話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對生命的威脅。雯雯之所以怕蜘蛛,是因為她「記住」了媽媽的話:蜘蛛會讓她失去爸爸媽媽。於是,蜘蛛就這樣成了雯雯的「心魔」。
大腦之外的「細胞記憶」
喬巖巖說,人的大腦一般在3歲左右才開始產生記憶,但個體存在差異性。在此之前,人多是靠細胞來「記憶」的。如當幼兒第一次打預防針,痛的體驗會讓細胞產生記憶,進而會對打針產生恐懼。長成大孩子後,看到針或知道要去打針,身體就會表現出對打針疼痛的恐懼感,孩子多用哭或抗拒表達恐懼。雯雯在很小的時候,「蜘蛛會讓自己失去爸爸媽媽」這樣的恐懼讓雯雯產生了細胞記憶,而且可能比疼痛帶來的「記憶」更深刻一些。因此雯雯聽到或看到蜘蛛就會產生很大的恐懼。
恐懼也是一種可以駕馭的平常的感受
怎樣讓雯雯了解恐懼是自己的感受,而非客觀事物,又如何讓雯雯能面對自己的恐懼呢?喬巖巖介紹了薩提亞的治療信念: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但可以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所造成的衝擊。
在給雯雯做治療時,喬巖巖讓雯雯理解黑暗、鬼片、蜘蛛都是外在的事物,而恐懼是自己面對黑暗、鬼片、蜘蛛時產生的內在感受。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同時期會對不同事物恐懼,這很正常。面對危險產生恐懼是平常人都有的反應,只是害怕的事物不同而已。恐懼時躲避可使自己不受傷害,大家都在用恐懼保護自己。
當雯雯理解恐懼是自己的資源並用它在保護自己,雯雯對恐懼的看法改變了,並且允許恐懼的存在。就在此時,她長舒了一口氣,覺得一下變輕鬆,心裡踏實許多。這次體驗是雯雯學習到的新經驗。當雯雯再面對蜘蛛時,可能還會緊張,她就可以用這次駕馭恐懼的新經驗使自己不會再受到影響。
孩子出問題,父母先自查
雯雯媽媽怎麼也沒想到,一次普通的常識教育竟然給女兒帶來如此的困擾。
喬巖巖說,經常會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各種問題的根源都在父母。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父母是無條件地接納,父母的言語、行為甚至是思維方式,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進入社會後,在壓力下為了求生存,他們會用從父母那兒學來的應對模式來應對,這就是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既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也能看到生命的掙扎。因此,孩子的問題呈現的是家庭問題。如果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先不要責怪孩子,要先找一找自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