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廣州市一項調查發現,70%的家長都認為,不論是否有作用,都應該給孩子報名上早教班。
編輯:邱寫寫
如今,早教班已經花開遍地,越發火爆,很多有名的早教班想要報名都要費很多的功夫,爸媽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非常迫切。
早教真的有傳言中那麼神奇嗎?早教班又是否能發揮出其宣傳中的作用呢?幾萬塊錢像流水一樣送到早教班的手中,真的值得嗎?
你還在花費萬元上早教班嗎?
2016年,香港TVB出過一檔真人秀《沒有起跑線》,在節目當中,一位二胎孕媽語出驚人地表示:「上一胎沒給兒子準備,這一次打算讓妹妹『贏在子宮裡』。」
原來,這位寶媽在一胎生兒子的時候,秉承著「不做怪獸家長」的信念,在別的媽媽早早送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她仍然讓孩子在家裡玩耍。
直到寶寶2歲大的時候去面試幼兒班,這位媽媽驚訝地發現,自家的孩子竟然明顯落後於別人。
於是這位媽媽痛定思痛,覺得在懷二胎妹妹的時候,絕不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讓妹妹「贏在子宮裡」。
「早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腦神經科學理論認為,神經元之間用來傳遞信息的關鍵就是突觸,一個人大腦中的突觸越多,能夠執行的功能也就越複雜。
新生兒大腦中的突觸數量高達50億,而到了1歲,這個數目還會增加20倍,3歲孩子的突觸數量約為成人的2倍,隨後孩子腦中的突觸則開始遞減,最終接近成人水平。
由此可見,0~3歲確實是開發孩子大腦、促進孩子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近年來,國內外的早教課程、早教班都非常火爆。
很多家長為了深入貫徹「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原則,可勁兒給娃報班,但結果卻收效甚微,不但白白花了大把的金錢,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令人唏噓。
「早教」不等於「早教班」
從孩子的腦神經發育規律上看,早教本身確實對孩子智力發育有一定影響,但早教不等於早教班,這樣背著書包早出晚歸的學習模式,也未必適合0~3歲的嬰幼兒。
更讓人扎心的是,很多的早教班雖然廣告說得非常有吸引力,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達到理想中的效果。
實際上,任何早教班都無法替代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家做早教,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教師」。
◆ 探索發現
很多早教班都是從6月齡開始招生的,這個階段的寶寶,最需要的是探索和發現,爸媽們可以在家裡給寶寶提供玩具和空間,讓寶寶有獨立的玩耍空間,去充分地發揮好奇心。
◆ 親子共讀
別看寶寶還不認字,但是媽媽陪寶寶一起講故事、讀繪本,可以培養寶寶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的模式下,親子之間有效的互動,遠遠比早教視頻課要有效得多。
華盛頓大學的齊默爾曼和克裡斯塔基斯研究發現,每天多讓寶寶看1小時的早教節目,反而比不看節目的寶寶少學6~8個新詞,語言能力也會平均降低10%。
實用又簡單的早教小遊戲,爸媽們學起來
早教沒有那麼昂貴,也不必那麼麻煩,兩個早教小遊戲,爸媽們在家也能做。
★ 感覺遊戲:適合0~2歲寶寶
這個階段的寶寶好奇心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
爸媽可以引導寶寶對單一物品進行反覆地推、拉、咬、扔,這些動作不僅可以鍛鍊寶寶精細運動發育,對大腦的發育更有著深遠的影響。
★ 功能遊戲:適合1~2歲寶寶
這個遊戲涉及到了搭配的思維,如讓寶寶嘗試將勺子放到輔食碗裡、將蘋果放到籃子裡,或者是用杯子喝水、用勺子舀起碗裡的食物。
這些實操性的遊戲,比起枯燥地坐在屏幕前聽課更適合小嬰兒。寶寶們開發大腦靠的是手眼協調,靠的是對這個世界最原始的探索。
適合嬰幼兒的益智遊戲繪本,小島給媽媽們推薦這套《幼兒學前專注力訓練100》,書中含有找不同、連線、認識圖形等多種有趣的遊戲。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專注力!
這套專注力遊戲訓練繪本共分4冊,內容上由淺到深、形式趣味多樣,分別適合1~4歲的寶寶。
原價50多元,現在活動只要46.8元,對比動輒千元、萬元的早教班,遊戲繪本不僅幫爸媽省錢,更重要的是讓爸媽們參與到早教過程中來。
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快樂,這才是早期教育的真諦。
小島今日話題:你願意給孩子報早教班嗎?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