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衝日
查詢九大行星實時位置可以看到。10月6日前後將發生火星衝日現象,屆時非常利於觀測火星。火星大衝是一種天文現象,即地球和火星與太陽在同一條直線上,這一天文現象稱為「衝(chòng)日」,簡稱「衝」。火星如果恰好位於『近日點』附近,就稱為『火星大衝』。火星大衝」每15或17年才會發生一次。
這張照片是筆者10月3日拍攝的,火星與月亮同框,已經非常明亮。
火星衝日示意圖
火星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英文名:Mars,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軌道位於地球公轉軌道外側,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2/5為0.377 g。
火星與地球體積比較
火星的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火星上的一天稱為平均火星日,時長為24小時39分35.244秒,由於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所以火星上的一年有686.980天。火星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反射太陽光形成的顏色。
火星地球與太陽赤道的夾角分別是5.5度和7.6度
火星名稱的來歷
在我國古代火星被稱為「熒惑」,這是來自於「熒熒火光,離離亂惑。」的說法,這是由於火星的星光在夜空中呈現紅色,螢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徵著火。並且由於地球和火星運行軌道相近,兩者之間的距離近的時候只有5000多萬公裡,遠的時候相隔4億多公裡,所以它的亮度變化很大;而且在天球中運動,存在行星逆行現象,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令古人迷惑不解,所以我國古代叫它「熒惑」。
古人認為熒惑異變導致的災變,是上天「執法」的結果。《史記》明言:「熒惑為執法之星,其行無常,以其捨命國:為殘賊,為疾,為喪,為飢,為兵。」公元前211年,天空出現「熒惑守心」,有顆隕石墮落,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樣。在科技水平落後的古代,這顯然是天降災禍的最佳證據。(近日得知川建國同志感染新冠,又恰逢火星衝日,比較擔心他的健康。)
熒惑守心
大約4000年前,古埃及人稱火星為「紅色之星」也算公平的評價;而古巴比倫人則稱火星為「死亡之星」認為這顆星的出現代表戰爭和死亡。只有古希臘人和羅馬人似乎比較喜歡它,把火星用他們崇拜的戰神瑪爾斯(Mars),來命名。
瑪爾斯(Mars)
在羅馬神話裡,瑪爾斯不但驍勇善戰,還是羅馬人的祖先。大家熟悉的那座矗立在羅馬城內的狼餵孩子的雕像吧,那兩個孩子的親生父親就是這位戰神馬爾斯,同時這老哥還是維納斯的情人。
羅馬城內雕像
但是火星在人類大部分文化中都預示著戰爭與災禍,自然認為是顆兇星。
火星上看日出日落
由於火星的自轉方向與地球相同,都是逆時針旋轉,所以在火星上看太陽也是東升西落,所不同的是由於火星大氣稀薄只有地球的1%,距離太陽比地球遠,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所以在火星上看到的日落日出是幽藍色的,不像地球上的橘黃色。
洞察號拍攝的火星日落
這張照片是經過色彩校正還原的,用人類視角看火星日落的樣子。
火星日出的樣子
這張是洞察號拍攝的火星日出的樣子,畫面上部可以看到洞察號的機械臂。
火星地形地貌
火星與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巖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極則有以乾冰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而隨著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海盜1號著陸器的第一張照片
第一張清晰可辨識成功傳回地球的火星表面照片是海盜1號著陸器在1976年7月20日拍攝的。
海盜一號拍攝的人類第一張全彩色火星表面照片
由此人類才真正看清了火星地表的真實面貌,這是一個空曠、荒蕪貧瘠、亂石遍布的世界,富含氧化鐵元素的土壤顯得一片橙紅連天空也被浮塵渲染成橘色。
巖石阿迪朗達克Adirondack
通過氣囊彈跳安全著陸的勇氣號拍攝的火星上的著名巖石阿迪朗達克Adirondack。
勇氣號拍攝放氣後的氣囊
用其機械臂上的鑽頭在 「阿迪朗達克」上鑽了人類在火星巖石上的第一個洞。這個洞雖然只有2.7毫米深,45毫米寬,卻是人類在火星表面上留下的第一個「人造」洞。以探測巖石成分。
人類在火星上的第一個洞
最終科學家介紹說,這塊有足球大小的「阿迪朗達克」巖石質地是玄武巖,屬於火山巖類型。是火星上的火山活動中巖漿冷凝形成的。
火星河床
火星上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徵是乾涸的河床。它們多達數千條,長從數百千米到1000千米以上,寬也可達幾千米到幾十千米,蜿蜒曲折,極為壯觀。它們主要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區域或附近。河床的存在使科學家們認為,乾燥異常的火星曾經有過大量的水。還存在有三角洲地區。
軌道器拍攝的河床火星三角洲地區
「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的蓋爾隕坑中發現了光滑的小塊鵝卵石,其形狀和大小顯示它們應是被水流衝刷、磨蝕而成,這是迄今有關遠古火星存在河流的最確切證據。 研究人員還估計了蓋爾隕坑附近河流的深度和流速:要衝刷形成現如今這樣尺寸的光滑鵝卵石,河流深度應在0.03至0.9米之間,流速則介於每秒0.2至0.75米。
火星鵝卵石
火星的奇特氣候現象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遺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600帕(地球的1標準大氣壓=101325帕),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00帕,而在奧林帕斯山脈的頂端卻只有30帕。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全球性沙塵暴。
機遇號表面被火星塵埃覆蓋的太陽能電池板
經過一場大風的「清潔」後機遇號表面被火星塵埃覆蓋的太陽能電池板乾淨了很多。
火星龍捲風
2005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偵察軌道器(MRO)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一張龍捲風正在火星表面肆虐的「現場」照片。顯示火星的氣候現象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
該龍捲風直徑超過50米,漏鬥雲管高度超過600米,位於火星一處名為「阿西達利亞」的平原上,這個地方曾被科學家們稱為「火星的魔鬼三角」,因為這裡曾經出現過多次「龍捲風」的現象。
火星沙塵暴
火星上一個奇異特徵便是每年都要颳起一次讓人難以想像的特大風暴,風暴的風速竟高達每秒180多米。經過幾個星期之後,塵暴很快蔓延開來,並從南半球發展到北半球,甚至把整個火星都籠罩在塵暴之中。形成全球性大塵暴後,太陽對火星表面的加熱作用開始減弱,火星上溫差減小,塵埃逐漸平息下來,回降到表面,一次長達好幾個月的大塵暴就這樣結束了。
右邊是火星全球性沙塵暴的示意圖
由於存在這種持續時間很長的火星全球性沙塵天氣,依靠太陽能的火星探測車很可能因此「命喪火星」。比如機遇號火星漫遊車在2018年5月13日至6月10日期間拍攝完這張全景圖照片後火星颳起了一場沙塵暴,之後就徹底失聯了。
機遇號最後一張全景圖
軌道器拍攝的沙塵肆虐照片
奧林帕斯山
別看火星體型只有地球的一半,他卻有著目前太陽系已知的最大的單體火山。奧林帕斯山,又譯作奧林匹斯山、奧林波斯山,拉丁語:Mount Olympus,是火星上的盾狀火山,是火星表面最高的火山,也是太陽系已知的最大的火山。
奧林帕斯山高於火星基準面21171米。但是,奧林帕斯山山腳到山頂的高差是21.9公裡。(珠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左右,而從山腳到山頂的高度只有3644米。)
奧林帕斯山火山口由6個互相覆蓋的陷落組成,總體上長約80公裡、寬約60公裡,火山口壁可高達3.2公裡。山體的邊緣是可達8公裡高的懸崖,這對於火星其他火山來說較少見。
整個火山坡度非常緩(近山頂約1~2.5度,外圍約5度),加上巨大寬度使得從火星表面無法見其全貌。山頂氣壓約30至60帕,約為火星基準面氣壓600帕的8%,相較之下地球珠穆朗瑪峰頂氣壓為33000帕,為海平面氣壓的33%。奧林帕斯山山頂的高度雖然水冰雲無法形成,但是仍會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乾冰雲。
梵觀點:火星是人類目前太陽系探索的熱門目的地,已經有很多探測器造訪了火星,不久後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將光臨火星,關於這顆行星的更多謎團將會一 一解開。
成功著陸火星的探測器
正飛向火星的天問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