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戶座,因其在希臘神話中引人入勝的傳說而被人們所熟悉。但其實在我國古代,對獵戶座也早有認識。 獵戶座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它的位置,在古代中國,獵戶座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參宿」。「參」就是「三」的漢字大寫,原指獵戶腰帶上的三顆星。
二十八星宿是我國古代漢族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而劃分出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作為漢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
參宿,參水猿,西方白虎七宿第七宿,位於獵戶座,是西方白虎的後腿或頭部。參宿共設星官七位,其中主星官參包含七顆星,即為參宿一到參宿七。它源於漢族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漢族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
古代中國所說的參宿,只包括獵戶腰帶的三顆星(參宿一,二,三即獵戶ζ,ε,δ),從右到左依次稱福祿壽三星,也稱將軍星,參宿一是壽星。
民謠中所謂的「三星高照,新年來到」、「三星正南,家家拜年」均是指參宿一、二、三這福祿壽三星,當夜晚來臨能看到三星高掛南天時,正是中國古代的春節期間。
古代中國的參宿三星,是到後來才加上肩足四星,成為現在人們說的參宿。參宿四(獵戶α)是獵人的右肩,參宿五(獵戶γ)是左肩,參宿六(獵戶κ)是右足,參宿七(獵戶β)是左足,它們都是亮星。
一首民謠這樣說:三兒不見辰兒,辰兒不見絲兒,姐夫不見小姨子。」這是流傳在河北滄州一代的歌謠,粗聽之下,撲面而來的市井之氣,然而細想起來,卻令人愕然—這童謠大有來頭。首先,這裡的「三兒」指的是獵戶三星,也就是中國古代星官體系中的「參宿」;「辰兒」指的是便是大火星,因為這顆星自古以來是參悟曆法最重要的星之一,所以被稱為「大辰」。我們常說的「日月星辰」中的最後一個「辰」,就是包含了「北辰」(北鬥七星)、「三辰」(獵戶三星)、「大辰」(大火星)等特殊星體。而歌謠裡「三兒不見辰兒」,指的是大辰與三辰在天空中相差幾乎180°,它們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天上,這就是古籍中多有描述的「參商不相見」。
現在流傳的版本大抵是這樣:上古時期,帝嚳高辛氏有二子,一曰閼伯,一曰實沈,二人精明能幹,卻相互爭鬥頻頻。帝嚳為調解二人矛盾,分別將大火星和參宿三星兩套曆法傳授給二人,然後將閼伯分封到商,實沈分封到唐,兄弟遠隔千山萬水,此生不得相見。大火星和參宿三星,二人在仰望星空,觀象授時之際,他們所關注的星竟然也是不能同時出現的。閼伯所學到的,便是用大火星來制定曆法,之後便有了我們熟知的那句歌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它被收入到《詩經·豳風·七月》之中。 如今在河南商丘古城之外,便有一土丘高不及百米,上面香火繚繞,據說是當年閼伯觀測星象的地方。因為他觀測的是大火星,故而閼伯被尊為火神,土丘也叫做火神臺,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天文臺之一。不過現在這個上古的天文臺,已被僧侶們佔去收買香火錢,再也找不到一絲與古天文相關的蹤跡了。 「大火星」在西方星座中屬於天蠍座,因為它火紅的顏色與行星中的火星相仿,於是被稱為「Antares」,意味對抗火星。在西方的神話故事中,天蠍與獵戶座是一對死敵,二者互相爭鬥,結果雙雙斃命,因而升入天空作為星座,也讓它們互相不能見到,這與中國古代的神話驚人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