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腦計算:從神經網絡到真正的人工智慧丨 CCF-GAIR 2019

2020-11-22 雷鋒網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7 月 12 日-7 月 14 日,2019 第四屆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19)於深圳正式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7 月 13 日,在「類腦計算」專場論壇上,來自學術界、企業界的多位知名學者、專家圍繞類腦科學這個主題,從類腦計算的底層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到實際落地進行了精彩的剖析和探討。

美國國家工程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網格超級計算機發明者陳世卿:第三腦引領前沿腦科學

論壇伊始,陳世卿教授帶來了主題為「The Third Brain Theory and Practice」的演講。

他表示,現在全世界所有最快速的超級計算機消耗的能量都非常高,甚至達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基於這一現狀,13 年前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第三腦研究院,希望未來的計算機能夠像人的大腦一樣低能耗、高速度、高效率,且它不能是以前那樣固定的架構,必須是有彈性的。

他進一步表示,他們的目的是借用系統架構,從超級計算機裡面綜合神經科學、人工智慧和超級計算這三種科學來引領前沿的腦科學。這一研究的目的有三個,第一點是提升人群的身心健康,第二點是提升人群的智慧品質,第三點提升人群的道德水平。

第三腦有四個方向:1. 研究腦,深入了解腦的基礎生物機制;2. 保護腦:防止腦損傷和找到早期精準檢測的方法;3. 開發腦:發展腦機融合的高效率學習方法;4. 延伸腦:把腦機融合的技術延伸到雲端,從小到老,終生陪伴。

這四個方向他們都有涉獵。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健康、愉快、智慧、和諧的社會。

北京大學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麥戈文腦科學研究員吳思:發展類腦計算模型進行時空動態模式識別

吳思教授的演講主題是「類腦的感知計算模型」。

他表示,計算神經科學在腦科學和人工智慧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目前,深度學習在靜態物體的識別上已經超過了人類,但還有很多的工作是深度學習做不好的,其中之一就是時空動態的模式識別。這個問題對人腦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但深度學習並不擅長這個。

為什麼時空動態模式識別特別重要?因為類腦的目的是模仿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而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和深度學習有很多的不同,人腦處理的都是動態的時空信息。

所以,真正的類腦計算不應該處理靜止圖像,而應該處理時空連續的信號。雖然深度學習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應用,但如果往下走,例如在進行視頻分析、動態視覺信息處理的時候,自然就會遇到和人腦一樣的任務,需要做一些動態時空模式的識別。

要做動態時空模式的識別,首先,信號源不應該是靜止的圖像,而應該像人類一樣輸入連續的信號。目前在這一問題上已經有很多很好的工作。如果我們要做人腦,就應該直接從源頭上產生連續的信號,後面的模型也要用處理連續信號的方式來處理。如果在源頭上已經產生了這種脈衝信號,後面配備的模型和理論也要全部提升,不能再用現在的機器視覺的算法。

視覺系統有三個基本的功能:物體的勘測、跟蹤和物體的識別。這三個功能組合起來就會產生更複雜的視覺功能。所以根據三個基本的功能,結合人腦的工作原理,可以嘗試發展類腦計算的模型。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餘山:從大腦到人工神經網絡的路途並不遙遠

餘山教授的演講主題是「從腦網絡到類腦計算」。

他表示,他原來研究的是腦科學,在研究生、博士生階段受的訓練是做實驗腦科學。在開展動物實驗研究大腦如何工作的同時,他的部分研究興趣轉移動到如何從大腦中找到規律,並把這些規律利用起來,設計出新一代更有效率、智能程度更高的人工智慧系統,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類腦計算。

他提及,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從大腦到人工神經網絡的路途太遙遠,因為這兩者的機制、結構和實現形式都完全不一樣。但從他過去幾年的研究經驗看,他認為這兩者之間有著非常有效的連接和橋梁。腦科學研究已經發現了大量有趣的現象和重要的原理,我們可以思考如何把這些原理用於人工神經網絡、人工智慧系統當中,去驗證他們的效果。

餘山進一步表示,David Marr 是計算神經視覺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本質是信息處理的系統。Marr 提出,要研究信息處理系統,可以從三個層次來進行研究:1、計算的層次,系統做什麼事情、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這是很抽象的層次;2、算法或者表徵層次,它怎麼做剛才說的事情,通過什麼樣的算法、什麼樣的計算步驟來實現剛才的功能;3、物理實現的層次,用什麼工具來實現,用 GPU 或者類腦的神經晶片。餘山認為,這三個層次中的每個層次都可以從大腦中學到有意義的啟示來幫助我們思考。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劉力源:視覺晶片超越人類視覺感知能力


劉力源教授報告的主題是「光電融合的人工視覺片上系統研究」。

他表示,人工視覺晶片是用半導體技術模仿人類的系統,其主要特點是把圖像傳感器和視覺處理器集成在一個晶片上,其功能是模仿人類視覺系統進行信息的並行獲取以及處理。

這種視覺晶片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邊緣計算系統。數據中心模式是指圖像數據被傳感器感知到以後,首先通過無線網絡傳到數據中心。在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通信延時問題。視覺晶片是採用邊緣計算模式,在傳感器感知以後馬上對信息進行處理,因此在實時性方面好於數據集群的處理模式。

由於視覺晶片在邊緣端處理圖像,因此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功耗、晶片面積受限的條件下設計圖像大數據進行實時器。

視覺晶片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如盲人導航、自動駕駛、機器人、目標跟蹤等,基本涵蓋了工業、消費、科研等各個領域。

在視覺晶片方向主要有三大技術:1、人工視覺感知技術:視覺晶片不僅僅是簡單模仿人類視覺系統的功能,在很多情況下它還需要具有超越人的視覺感知能力;2、智能化信息處理能力:如何在功耗、體積受限的情況下進行實時化的圖象處理;3、集成技術:我們如何將人工視覺圖像傳感器和處理器進行集成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副研究員趙地:開發有效的晶片對類腦計算至關重要

趙地教授的演講主題是「類腦計算晶片研究進展」。

他表示,類腦晶片在物聯網領域可能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在很多應用場景下,應用和時間是有強烈關係的。例如,在安防領域,攝像頭 24 小時不停地工作,這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存儲問題,還帶來了計算的問題。

所以,一個類腦計算的相關項目包括從機理、傳感器到晶片,最後到算法的開發,到實際的落地和應用。

類腦計算和深度學習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同樣需要有訓練數據,同樣需要有標註,同樣需要有一些訓練算法的支持。但是,類腦計算處理的是大腦中的脈衝信息。所謂的脈衝信息並不是一個連續的信息,脈衝的時間是有長度的。而人的大腦,不管是對於視覺信息的表述,亦或是聽覺、高級情感的表述,都是通過零散的脈衝來實現的。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在深度學習中大量我們熟悉的方法,在類腦計算中就沒辦法使用了。

因此,如何開發有效的訓練算法,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甚至在硬體設計中,現有的硬體如何支持好的訓練算法,也是需要我們考慮的問題。

我們需要視覺處理器、聽覺傳感器、觸覺傳感器、嗅覺傳感器這四類需要事件驅動的傳感器來實現統一的信號輸出。然後,通過轉換電路 FPGA 卡,在計算最複雜的部分通過轉換電路,進入神經形態處理器進行加速。

「類腦晶片的落地應用」圓桌論壇

在精彩的主題報告之後,是「類腦晶片的落地應用」圓桌論壇。參加圓桌論壇的嘉賓有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CEO 吳博、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副研究員趙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餘山、北京大學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麥戈文腦科學研究員吳思。

此次圓桌論壇的主持人是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CEO 吳博。在論壇中,嘉賓們圍繞類腦計算和深度學習的關係以及類腦計算的落地應用等相關主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副研究員趙地表示,類腦計算和深度學習各有優缺點。類腦計算作為一個新的事物,它有著自己的特點。從長遠來看,兩者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不論是視覺還是圖像分析領域,它們都有很多具體的細分領域,可能會存在相互交織、合作的情況。

類腦不僅是晶片,還有很多其它問題。但是就晶片領域來說,目前機會很多,這是因為現在類腦計算方興未艾,還沒有形成標準。類腦晶片還沒有一款商業化的產品,沒有商業化就意味著沒有形成事實的產業標準,機會就來自於這裡。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餘山表示,現在的深度學習從廣義上來說也是類腦計算,因為它不是基於規則的機器學習系統,而是用神經網絡從經驗中學習知識。所以類腦計算和現在的深度學習兩者是互相借鑑,互相促進的關係。

在類腦這一領域,目前國內機會較多。我國在計算、工程、智能技術方面有比較好的基礎,腦科學方面總體和美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幾年的發展非常迅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研究單位和課題組。

北京大學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麥戈文腦科學研究員吳思表示,關於深度學習,有人理解的深度就是指很多層。有人認為,只要層數足夠多,大腦處理器就是深度學習網絡。至於類腦計算,如果我們的目標是進行圖像識別,那麼可能深度學習網絡就已經做得很好了,沒必要用類腦。但是,如果要做類腦智能,比如一個能夠像人一樣幹各種各樣事情的機器人,那麼目前的深度學習網絡肯定要徹底推翻,只有這樣才能完成任務。

他表示,他是在對人工神經網絡的發展感到失望以後才開始研究大腦。大腦太複雜了,如果要做一個具體的應用,現在的深度學習網絡可能可以完成得很好。但如果要追求真正的智能,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圓桌論壇的最後是提問環節。到場的觀眾積極和嘉賓們進行互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收穫滿滿,大家都意猶未盡。

接下來還有 AI 醫療、智慧城市、智慧城市. 視覺智能、智能商業和智慧教育等專場,AI 科技評論也會繼續跟進報導,敬請期待。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CCF 會員,這是屬於您的 CCF-GAIR 2019 優惠門票
    【購票連結:https://gair.leiphone.com/gair/gair2019】CCF-GAIR 2019 有何精彩之處?2019 年,我們迎來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學、產、投更加複雜的生存態勢,也迎來了中國人工智慧 40 周年,在充滿變數和挑戰的這一年,CCF-GAIR 2019 設置了針對學術的人工智慧前沿專場、機器人前沿專場、前沿計算——類腦計算專場、人工智慧四十周年紀念專場;設置了針對產業界巨鱷和投資界的智慧城市專場、智慧城市.
  • 餘山:從腦網絡到人工智慧——類腦計算的機遇與挑戰
    廣義的說,深度神經網絡是類腦的計算形式,而蒙特卡洛方法則是發揮機器運算速度的優勢,模擬出數量巨大的可能性用以進一步判斷,這現在看來不是大腦工作的機制。所以AlphaGo 可以說是結合了類腦與非類腦的計算與智能,完美發揮其各自特長所取得的成功。除了AlphaGo 所運用的深度神經網絡之外,現在研究的類腦計算和智能還有哪些方面?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帶來什麼樣的突破呢?
  • CCF-GAIR AI醫療論壇:翻越醫療行業的三座大山丨CCF-GAIR 2019
    但是,在新的時代浪潮裡,醫療健康行業呈現出新的特徵——醫工交叉。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VR/AR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並與醫療器械行業加速融合,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智能化醫療器械、可穿戴健康設備等新產品加速普及應用,智慧醫療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疾病預防、檢測、治療的模式。
  • 美國兩院院士、超級計算機專家陳世卿將出席 CCF-GAIR 2019...
    作為全球著名的超級計算機專家,他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部 2-CPU 並行向量式超級計算機,還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全新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架構和應用理念——刀片式超級計算機(Blade Supercomputers),極大推動了全球超級計算領域的發展。在今年的 CCF-GAIR 2019 大會上,我們有幸迎來美國兩院院士陳世卿。
  • 專家談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人工智慧的關係
    學科交叉推動新興的計算神經科學發展 「類腦人工智慧」 至今最成功的例子,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2】。「深度學習」植根於對大腦視覺系統的研究。視覺系統由很多「層」神經網絡組成(因此叫「深度網絡」)。神經信號經第一層處理後送至第二層,經第二層進一步處理後送至第三層,以此類推。
  • 自旋器件做類腦計算,怎麼做?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類對計算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於人工智慧算法普遍涉及大量數據遷移,與現有存算分離的計算機架構並不匹配。目前算力的實現依賴於應用超級計算機。例如,下圍棋的AlphaGo(圖1)和許多高級人工智慧任務都需要在大規模超級計算機或雲伺服器上執行。
  • 以全新類腦計算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從而以完善的計算完備性與軟硬體去耦合層次結構,實現用類腦計算構建通用人工智慧。據悉,這一最新突破性研究成果於今晨登在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該論文作者表示,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給內腦計算系統發展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石。類腦計算是面向通用人工智慧的重要計算能力,新的類腦計算系統層級架構為建立通用人工智慧的標準和發展帶來幫助。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其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是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焦點,更是重要的科技戰略,「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 浙江成功研製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2015年和2019年浙江大學分別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的模糊處理中具有優勢。而這次的成果是將數百顆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集成在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中,從而形成一臺強大的機架式類腦計算機。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介紹說,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類腦計算的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嗅覺識別潘綱介紹說,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其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是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焦點,更是重要的科技戰略,「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 Nature: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必將從「狹隘」的弱人工智慧走向更具魯棒性與通用性的通用人工智慧,但當前的人工智慧技術距離達到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直以來,類腦計算都被認為是打開通用人工智慧的鑰匙。
  • 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來了!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其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是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焦點,更是重要的科技戰略,「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 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來了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轉載)
    潘綱介紹說,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其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是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焦點,更是重要的科技戰略,「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
  • 相當於小鼠大腦 浙江成功研製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這臺類腦計算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它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一個小鼠大腦。相比傳統計算機由於數據儲存和計算分離而產生的高能耗問題,該類腦計算機的典型運行功耗只需350瓦至500瓦。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嗅覺識別潘綱介紹說,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其特點在於存算一體、事件驅動、高度並行等,是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焦點,更是重要的科技戰略,「類腦計算已被看作是解決人工智慧等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近年來,浙江大學聚焦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等核心領域,實施了簡稱為「雙腦計劃」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會聚研究計劃,希望借鑑腦的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將腦科學的前沿成果應用到人工智慧等研究領域,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而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運作機制的新型計算模式,被稱為類腦計算。此前,浙江大學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別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能以高效能低功耗處理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相關任務。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該結構具有三個層次: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並設計構造性轉化算法將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進而帶來以下優點:1計算通用性,即判斷系統功能的邊界。面向應用的軟體模型是圖靈完備的,為支持各種應用程式(不限於神經網絡類型)的編程提供基礎。
  • 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人工通用智能的夢想鞭策著人類不斷探索腦科學的奧秘與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而後者就是我們所說的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然而,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