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粟谷的最早發祥地
張海江
狗尾草,又名谷莠子、莠(Setaria viridis),一年生,稈高30~100釐米。葉片條狀披針形,寬2~20毫米。圓錐花序緊密呈柱狀,長2~15釐米。小穗長2~2.5毫米,二至數枚成簇生於縮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剛毛狀小枝1~6條,成熟後與剛毛分離而脫落;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第二穎與小穗等長或稍短;第二外稃有細點狀皺紋,成熟時背部稍隆起,邊緣卷抱內稃。
粟,又名穀子(Setaria italica),一年生,稈高1~1.5米。葉片條狀披針形,上面粗糙。柱狀圓錐花序長10~40釐米。小穗長約3毫米,簇生於縮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剛毛狀小枝1~3條。成熟時自穎與第一外稃分離而脫落;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2~1/3;第二穎略短於小穗,第二外稃有細點狀皺紋。
很顯然,狗尾草與粟同科、同屬,二者的幼苗、植株、穗形等的形態、結構以至顏色,基本上都相似。有人通過試驗分析:狗尾草的細胞染色體2n=18,粟的染色體也是2n=18。粟與狗尾草雜交比較容易成功,其雜交的後代曾出現育性不完全現象,說明它們之間有很近的親緣關係。通過粟遺傳資源在酯酶同工酶方面的分析還發現,在粟遺傳資源中出現的主帶類型,在狗尾草中幾乎全部存在,二者皆具有相同的基本酶帶,酶譜類型非常相似。由此可見,中國粟的祖本就是狗尾草。
那麼,粟是怎樣由狗尾草進化而成的呢?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先人們當時的情況:一場山洪暴發之後,衝擊了許多地面植物,使各種各樣植物根塊暴露無遺。人們在覓食過程中碰到它,就完全有可能去揀起它嘗一嘗,經過無數次這樣的揀嘗,人們就可能從中得到啟示:」地下也有可食之物」。這樣就產生了挖刨植物根塊的勞動。同時在挖刨過程中將周圍的其它草本植物(能夠食用的)籽實碰落,無意識地翻埋在挖刨過的土壤裡。這些籽實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將會發芽生長,以至開花結籽。當人們再次在這裡採集同類作物果實、根塊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一不尋常的現象。這就又給人們一種啟示:植物種籽埋進土裡可發芽生長,生長在挖刨過土壤裡的植物比近旁生長在原生地的同類要旺盛得多。久而久之,無意識地挖刨,就會變成有意識地挖刨。無意識地碰落翻埋,就會變成有意識地播種」。自然,在有意識地播種過程中,人們就會發現狗尾草的天然變異現象,而從中選擇穗大、苗壯的進行特殊培育,使它形成新的優良遺傳性,再使它穩定;然後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優中選優,最後作為新的良種推廣種植。人們對於狗尾草的馴育成粟的過程,就是利用狗尾草天然變異現象採用系統育種法,選育成新品種的過程。何況石磨盤的誕生,必然是人們定向採集野生穀物很長時間以後的事。這時期,有意識地」播種」已經出現,即原始的農業經濟已經應運而生,人們對狗尾草已採用系統育種法加以馴化。不然,如何解釋下川遺址出土的錛形器、砍砸器、礪石、磨錘等工具用途呢?下川遺址出土的石磨盤有可能是用來加工人工栽培的穀類作物——粟的原始種即正在馴化過程中的狗尾草的。
磁山遺址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層厚為0.3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近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我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不多見的。這些糧食剛出土時,尚有部分顆粒清晰可見。
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標本公諸於世之後,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重視。以往認為粟起源於埃及、印度,磁山遺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國粟出土年代為最早的證據。這一發現,把我國黃河流域植粟的記錄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農業史中對植粟年代的認識。同時出土的還有石磨盤,這是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使用磨製石器。用此工具可以完成粟的脫粒過程。
作者簡介
張海江,男,1977年3月出生,武安市磁山鎮西萬年村人,自幼痴迷書畫,文學藝術、潛心對其研習,其書畫事作品在國內、國際書畫展賽中入選,獲獎80餘次,入編百餘部書畫典集。2004年在磁山文化博物館參加工作,2015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磁山文化研究上大有造詣。現系磁山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國學院大學專家委員會特邀研究員,河北省影視家協會會員,邯鄲市影視編導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武安市作家協會理事、武安文化學會理事,武安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武安市詩詞協會理事、中國冀南書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大陸臺港澳書畫家聯誼會名譽副會長等職。第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最佳成就獎「中華民族藝術杯」全國書畫大賽獲一等獎,世界名人書畫藝術大展獲金獎;中國當代文人書畫大展賽金獎,1998年全國知名企業收藏藝術品大展賽一等獎,紀念建黨85周年首屆「和諧杯」詩畫攝影作品大展一等獎,並授予「首批全國文化和諧使者」榮譽稱號。由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世界藝術家協會、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和世界華人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香港大型藝術展特別金獎,並享有「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稱號;體現了世界華人的最高成就。第四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香港大型藝術展國際特別獎,第五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香港大型書畫藝術展世紀榮譽獎,中國書法美術赴澳展等多項展賽。個人藝術傳作品入編《世界華人書畫篆刻名家大辭典》、《世界人物辭海》《世界藝術家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等多部典集。
作者 張海江 責編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