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跟 Google 大概都沒想到,去年515那一場禁令風暴,會演變成如今Android的一場「分裂危機」。
華為要自建移動服務,這事兒其實早有傳聞。前幾天Mate Xs的發布會上,餘承東就專門花大片時間,向海外開發者安利華為的HMS移動服務。而Google也在這場發布會後傳出消息,為華為申請GMS服務的使用許可。
GMS/HMS到底是什麼?這對華為的影響有多大?還有最重要的:華為拿出的替代品,最終能成功嗎?
谷歌全家桶,沒了會怎樣?
雖然Android系統是開源的,但Google嵌入其中的服務卻是私有的。這些包括Google搜索、Play商店、應用內購、帳號同步、廣告接口、地圖等等一系列軟體在內的東西,就被統稱為GMS,谷歌移動服務框架。
如果這套東西沒了……那保存在谷歌伺服器上的聯繫人、Play商店裡買的App、遊戲裡氪的錢,就全都要另想辦法,或者乾脆從頭來過。即便你想辦法裝好了原來的App,它們也很可能因為GMS組件的缺失而閃退。這個換機的痛苦程度,不亞於iPhone換安卓。
那華為呢?通過HMS,華為在海外提供了一系列替代品。不止有應用內購、廣告等一些列面向開發者的API,還有面對消費者的一系列App。最近曝光出來的華為搜索,就是針對Google App的。
從截圖來看,華為搜索的完成度還挺高。不管資訊流還是點進去的記分板,都跟Google Feed有7分像了。相信再過一陣子,華為海外版的郵件客戶端、地圖跟相冊,也會很快問世。
看到這兒,國內讀者大概會覺得不以為然。確實,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GMS服務在中國大陸一直無法正常使用。而國內安卓廠商的雲服務各自為戰、自己做搜索和圖庫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我們習慣了免費和破解的App,遊戲氪金內購,則交給支付寶和微信來完成。
對國內玩家來說,替代GMS不是什麼難事兒。但在海外,華為的HMS能成功嗎?
替代谷歌,HMS要過兩道大關
華為不是第一個試圖擺脫谷歌控制的安卓廠商。
國內用戶可能不太熟悉,但Amazon的平板電腦,就是基於Android,但完全不使用任何Google服務的。可即便經歷了去年的份額暴漲,他們在平板電腦市場上的佔有率仍然只有7.4%。
一開始,Amazon準備的GMS替代品陷入了死循環:設備稀少、開發者沒有適配意願、體驗糟糕、產品賣不動……直到他們把價格殺進了50美元大關。再加上在Amazon平板上安裝Google服務簡單的要命,即便銷量大增,亞馬遜準備的替代品也已經沒人去用了。
華為的HMS也躲不開同樣的問題:缺少GMS,華為手機幾乎失去了海外的運營商渠道。它在海外的銷量和政策,還能不能吸引足夠多的開發者?如果用戶找到了自行刷入GMS的方法,會不會讓HMS事實上淪為擺設?
大概是對此早有準備,華為拿出了10億美金的「耀星計劃」,鼓勵開發者將軟體接入HMS。 在後續的倫敦開發者日上,又宣布投資2000萬英鎊,用來激勵英國和愛爾蘭的開發者。
此外也有消息稱,華為正在聯合其他不依賴於GMS的安卓生態體系。外媒報導,華為正在和印度的 Indus OS 合作,引入對方12種本地語言,共計40萬個不同的應用。土耳其電信運營商Turkcell也跟華為聯手,計劃銷售100萬部搭載HMS服務的手機產品。
看來對HMS,華為是認真的。但這也側面展現出了軟體生態有多難建成。植根於Android的HMS尚且如此,如果是傳聞中從頭再來的鴻蒙系統,難度可想而知。
幫華為求情,是谷歌慌了嗎?
沒了GMS,華為勢必要承受失去運營商渠道的損失。而對谷歌來說,華為的HMS同樣威脅巨大。一旦這個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二的手機廠商「自立門戶」,Android 將陷入事實上的「東西分裂」。GMS是Google維繫Android生態的重要工具,假如它的效力被削弱,難保不會引起其它廠商的跟進效仿。
(圖片及數據來自IDC)
Google為華為申請GMS服務許可,既是幫手,也是自保。
而對那些已經買了華為手機的海外用戶而言,想辦法裝回Google服務似乎更有吸引力。通過恢復電腦端備份的方式,目前網上已有不少Mate 30 Pro通過備份還原法刷入Google服務的案例。儘管Google照例警告用戶這樣做並不安全,卻似乎並未下狠手封殺。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1987年9月20日,第一封電子郵件從中國發出。這句雄心勃勃的預言,33年後卻成了某種理想化的小小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