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手錶保值是個偽命題嗎,該如何判斷一塊手錶的價值?
先來看個案例:老王在五年前購入一隻價值5萬的腕錶,在五年後的今天售出4.8萬。看似虧損2k,實則卻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因為在五年後的今天,老王這款腕錶的「折損率相對較低」。當然也會有人認為,五年前的5萬,跟今天的5萬是兩個概念。這就要考慮到實際的通貨膨脹率等因素了。
當然考慮回腕錶本身的價值,當佩戴的那刻起,它的價值就已經變成「二手價值」。很多銷售櫃檯在售表時,為了提升銷售額會告訴顧客該產品不僅能保值,而且能增值。這可能是個「陷阱」。
好比說萬國熱門款式葡萄牙七日鏈IW500107剛在國內推出時,專櫃定價約6萬,後幾年慢慢漲到9萬-10萬。這會給人一個錯覺,覺得它不僅保值還增值了。其實考慮到當時的經濟環境,如匯率、進出口關稅調整、製作原地的勞動成本變化和國際/國內通貨膨脹等變化,都是影響著價格變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作為新表出售,價格上漲是常態。這不能成為「保值」「增值」的必要理由。
再者,腕錶如同豪車,一旦使用/下地,其折損率已經開始計算。所以在大多情況和大多奢侈品牌的產品中,「保值性」和「保值」都比較投機,並非絕對。就像勞力士綠水鬼前些年一直對外宣傳「停產」,使眾多表友趨之若鶩,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所以秉著有收藏或投資的想法購入腕錶,建議不光考慮品牌與品牌價值,也可以考慮這三個方面:一、名匠大家之作;二、名人佩戴款;三、真正意義上的「限量款」與「收藏款」。
我們知道名人效應,一旦名人佩戴過也就會被人瘋狂追捧,比如2012年《007:打破天幕殺機》 中丹尼爾·克雷格佩戴的歐米茄海馬系列Planet Ocean再倫敦佳士得就以254273美元高價拍賣成功,這是邦德表中拍賣價格第二貴的一款。
名匠大家之作,常見於瑞士和德國等具有悠久制表歷史與高水準產表的國家。如上期提到的瑞士獨立制表人
Philippe
Dufour,其名下推出Grande Sonnerie、Duality和Simplicity,每款貫徹制表精神之極致,因此量少質高,是眾多表友們心中的白月光。
至於「限量款」「收藏款」,撇去以上名家之作,還有西方品牌管理文化中常見的手段。周年慶、比賽冠軍/獨立日等紀念款、名人誕辰紀念款等,量少而意義深厚,情懷所在。而在國內常見的富具歷史意義的國牌腕錶,同樣相當有收藏價值。
此外還需注意保留購表時附帶的配件,如表盒、保卡、票據、說明書、錶帶等,日常使用應注重手錶護理,因為磨損磕碰程度、走時狀態、購買時間、是否保修期內等因素,也會影響其價值與價格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