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前移,提升治理水平——
□本報記者 龐峰偉
「徐書記,能不能明確規定活動室不準吸菸?再偷偷吸菸的就罰款!」「社區準備近期開會,也邀請居民代表參加,大家一起討論,你看行不?」
10月24日上午,巴中市通江縣諾江鎮春長坪社區居民王曉家裡,發生了這樣的對話。徐書記是該社區支部書記徐楊,他入樓院、進門市,叮囑居民防火防盜的同時,也徵求大家對社區治理工作的意見建議。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社會治理的「基石」。為了讓管理者走向服務一線,巴中市實施社區書記、主任擔任網格督導員制度,每周不少於兩次到網格督導,實地指導、處理網格管理中的難、重問題,為網格員排憂、為群眾解難。
這只是巴中「加減乘除」齊用,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前移、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一小部分。該市把網格化服務管理作為推進社會治理方式轉變的抓手,探索出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政府、社區(群眾)、單位三方治理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服務格局。
網格員當好「眼」和「腿」加法
近年來,巴中社區治理取得長足進步,居民福祉不斷增進,但同時也面臨社區人才匱乏、能力不足等問題。為了更好服務群眾,網格員成為巴中的探索之一。
作為巴州區紅巖社區23個網格員之一,趙興蘭負責為第五網格內400多戶居民提供「網格化」服務:採集基礎信息、收集社情民意、辦理民生事項、宣傳政策法規、調解矛盾糾紛、監督安全衛生。
在巴中市區,這樣的基層網格員還有2000多名。按要求,網格員將不定期開展「巡邏」,守好「責任田」,及時、動態掌握社情民意,處理糾紛,反映訴求等。「我們就像群眾的眼睛和腿腳。」趙興蘭說。去年以來,巴中全市的網格員先後代辦各類民生服務事項12萬多件,其中為特殊人群代辦服務3500多件次。
除了網格員,巴中不少社區還從機關事業人員、社會組織帶頭人、專職社工、熱心人士中,由社區居民選出兼職委員,協助社區「兩委」開展政策諮詢、環境整治、矛盾調解等社區服務工作。目前,巴中市20個試點城市社區選舉產生兼職委員112名,再加上各社區書記、主任擔任網格督導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區治理人才匱乏、能力不足等問題。
清理取消83項社區證明減法
「以前很多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都往社區派,這些工作不僅網格員難以承擔,不少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精力也難以應對,造成一些工作流於表面。」面對社區工作的難處,一位社區工作人員用「社區是個筐,啥都往裡裝」來形容。
這顯然與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初衷背道而馳,如何才能減負增效?
對此,巴中市探索制定出社區「兩委」依法依規履行職責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並調動多元主體共治,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等舉措。
具體而言,即屬於基層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職責範圍內的事項,不得轉嫁給社區;應由社區協助的事項,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要求,為社區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保障。同時,對以上兩項清單以外需進入社區「兩委」工作職責的工作事項實行準入制,由社區建設領導協調機構審核批准,推進社區減負增效。
數據顯示,今年來巴中市共清理取消市級30個行權部門社區證明83項,落實「費隨事轉」經費2000餘萬元。這樣一來,社區工作人員和網格員的工作變得更有針對性和效率。
乘除並用 激發社區活力 減少矛盾糾紛
「老闆,你這個音響聲音太大了,調得小聲些。」「收廢品可以進小區,但最好還是先聯繫好居民。」
在巴中市平昌縣同州街道,有一群不戀麻將講奉獻的大叔大媽,他們戴袖章、持標牌巡邏在道路、樓院間,為社區大小事忙前忙後,他們就是被當地人親切稱為「同州大叔大媽」的志願服務隊。
同州街道是平昌縣城主要街道,常住人口多,人口流動大,管理難度高。前不久,同州街道轄區內發生一起商戶與居民因裝修引發的糾紛,眼看就要發生肢體衝突。到現場後,志願服務隊成員王桂華立即用終端機向辦事處網管中心反饋。幾分鐘後,社區幹部、派出所和相關部門人員相繼趕來協調,圓滿解決了問題。
「同州大叔大媽」是巴中市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提升強化社區社會工作專業能力,完善社區志願服務網絡的縮影。
「志願者的充實成為社區治理的『乘數因子』,最大限度激發了社區治理活力。」巴中市依法治市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巴中各城市社區內註冊志願者數量已達社區居民總數的10%以上。
提升社區治理水平,也有除法破弊。「『除』即凸顯民意、保障民生,疏導破解社區治理中的矛盾糾紛。」巴中市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年多來,在該市排查的2萬多件各類矛盾糾紛中,近六成實現了在社區網格內化解落地。此外,巴中還建立了社區建設及治理創新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清除社區建設和治理過程中面臨的機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