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有一個核心論述,亦即選民選出蔡英文為領導人,就是支持她的兩岸論述。建立此基礎上,要求大陸「正視臺灣新民意」。有論述卻無論證,讓人不知真假。
如果說2012是藍綠政黨兩岸政策比拼的結果,2008、2016就有懲罰執政黨的意味。上述兩場選戰中兩岸關係是重要議題但非主軸,民眾更關心社會民生議題。臺灣選民在全臺性反對執政黨的聲浪下投票,投票結果未必是對獲勝者的認可,更多是對前朝的不滿。
2020選舉主要是因為韓國瑜落跑高雄市長,這個問題導致自己人不挺,也缺乏自信。另外,民進黨大打香港牌,也是一個原因。
在藍綠陣營旗鼓相當的時候,兩岸政策幾乎成為選舉結果的決定性因素。若一方陣營幾乎敗選,就是把兩岸政策喊得震天響也沒有用。2016年的國民黨遭遇"換柱"、"軍宅"、"周子瑜事件"三重打擊,加之國民黨內部不團結,故而被早已準備好的民進黨打敗。 民進黨相比2012年也僅僅成長80多萬票,主要來自於年輕人跟部分中間選民。與其說民進黨獲得了選民認可,不如說國民黨遠離了選民的期待。
整體算來尚且如此,具體計算蔡英文兩岸政策的認可度,恐怕也只是泛綠選民支持而已。
一方面兩岸紅利並未惠及「三中一青」,另一方面綠營的攻擊甚至是汙名化國民黨的兩岸主張,讓不少民眾對於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不滿。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也不讓部分民眾放心,就產生了不去投票跟投廢票的傾向,這也是2016大選投票率創新低的原因之一。
2020大選與之相反,民眾不再期待國民黨,同時深深感受到民進黨製造的危機感,於是乎踴躍投票。大家都知道不能投給韓國瑜,那蔡英文就成為唯一的選擇。
臺灣新民意像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蔡英文說她是什麼她就是什麼。臺灣的新民意要求蔡英文維持兩岸交流的現狀、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然而她做不到。
對蔡英文而言,做不到的事情再沒有比「內政怪國民黨,外事大陸扛」更方便的了。陸客不來,怪國民黨「開放太多」;沒法參加國際組織,怪大陸「打壓」。然後搬出所謂新民意,要國民黨往這邊靠近,要大陸「正視」臺灣民意。
如果選民選出的執政黨,只會怪東怪西而無法解決問題,那選民要你幹什麼?
臺灣選民選出蔡英文來,是希望她能帶領臺灣走向未來、維持跟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
然而蔡英文只會躲在新民意後面,以民意為幌子,讓大陸認可她將兩岸作「兩國」的論述。 沒有準備好執政就貿然上場,想必是蔡英文對自己的過高估計。
選民選蔡英文出來是解決問題的,問題沒解決,反而為民眾增添了不少煩惱,體現在兩岸部分尤其是如此。
選民告訴蔡英文,他們想要兩岸關係繼續發展,想要臺灣搭上經濟成長的快車。如何達成?是蔡英文的任務,在蔡英文那裡還沒有影子。
蔡英文當選時幾乎沒有拿到或是甚少拿到泛藍的票,如今民調顯示中間選民跑掉不少,是否意味著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只是泛綠認可的呢?
如果再算上「獨派」炮轟蔡英文的兩岸人事,似乎蔡英文的兩岸主張,只是淺綠們的主張而已。
對於「獨派」而言,2022年以前的蔡英文時代簡直是民進黨最好的時代,掌握了「中央」、"立法"大權,此時不推動「臺獨」更待何時?一直壓迫蔡英文加速進行「臺獨」作業。
對於沒那麼「臺獨」的而言,兩岸關係已經陷入停擺,再往深綠靠近極有可能導致大陸反彈、加深藍綠撕裂,故而主張維持現狀甚至向中間再做修正。
蔡英文就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節點,目前的狀態是她所能選擇的較好狀態,偏向中間或者深綠都會導致一批人的反彈。結果也就註定了,蔡英文無法解決兩岸難題。兩岸題目解決不了,也就沒法解決內部問題。
本文首發於華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