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珵珵的童年樂趣「關注。
私人定製 澳洲低齡留學解決方案
依託原創文章和口口相傳招生 1對1連線理念契合的家庭
從2015年至今 辦理接待微留學/海外擇校 逾700家
獲人民日報海外版專訪 2016年10月24日刊
篇篇原創文章,歡迎轉發。
諮詢2020年寒暑假微留學
請添加Didi 微信:bdyjade
Daniel 微信:dandanwang0330
每逢佳節愛抒情,值此國內端午吃粽子,澳洲女王過生日的小長假氣氛中,Didi 想結合五年來的項目觀察,跟大家聊幾句關鍵的。
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
澳洲微留學的意義,究竟何在?
五年來,在辦理和接待了那麼多家庭的(微)留學之後,我們沉澱出如下的回答。
第一,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英語這門學科。
這個觀點是第一期參加微留學的上海媽媽Judy在文章中提出的,她提到七歲兒子之前是只把英文當作一門學科,和其他的學習任務一樣,是必須完成的一部分。
但參加了三周微留學之後,他感受到,在澳洲的課堂環境裡,英語太重要了,它是所有需求的載體,只有聽得懂,才能參與其中,只有表達出來,才能被理解;而交流和理解,本來就是孩子們自然而然的訴求所在。
全文:【群分享精華】上海美媽講述澳洲小學微留學,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
而看待英語全新的眼光,只有全新的母語環境,和孩子親身體驗過之後的真實感受,能夠塑造。它產生的影響,也絕不僅僅局限在澳洲課堂裡那幾周,它會源源不斷地,作用在孩子日後的每一次英語閱讀,每一次網課,每一次背單詞,和每一次和外國人的面對面交流中。
👆 2017年寒假 北大秋陽和墨爾本同學們
孩子們會意識到,我學的這麼多英語,不光是為了考高分,也為了在澳洲那個信賴我的老師,那個讓我感到愉悅的同齡人圈子。
關於孩子們微留學後英語的進步,可以查看這篇文章:往期家長答|來墨爾本讀幾周小學,英語到底能提高多少?
第二:是擁有超越自己的思維,也是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
Didi 不止一次聽到一些媽媽說,
來講講過去的案例吧:
15年暑假,抗拒來墨爾本上學的北京小夥子James,16年暑假是主動要求回墨爾本上學的。為什麼第二次來墨爾本小學微留學?|乾貨
18年寒假,來墨爾本的成都五年級姑娘,開始家長擔心孩子的英語水平想降級,後來順利入讀五年級,體驗也很好,擔心的統統沒有發生。解析|來澳洲中小學插班, 怎樣確定申請哪個年級合適?
16年暑假,上海四年級姑娘Chang在進教室之前,小聲詢問我們負責陪同的老師,「如果遲到了會被批評嗎?如果問題回答不上來,會被同學笑話嗎?」
也是這個女孩,上學後的幾天,用孩子媽媽的話說,簡直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活潑,歡快,唱著學校音樂課學的歌,止不住的笑。
家長都是最熟悉自家孩子的,而有趣的是,很多很多的家庭,都在墨爾本微留學的幾周裡,發現了孩子們身上的變化,那些超越自我的進步。
比如北京媽媽姜姜在文章中提到,之前很難想像大兒子玩足球,可他卻在澳洲同學們耐心的示範諒解和真誠的肯定和鼓勵下,愛上了足球這項運動。
高知兩娃媽|小學出國留學的意義,遠遠超越學英語
比如西安Anson媽媽提到,孩子在17年的第一次微留學裡,觀察到同班同學都在讀複雜一點的英文章節書,而自己應該也不會差到哪去,嘗試了一下果然可以做到,沒有之前想像的那麼難。
👆 2017年 Anson媽媽用朋友圈記錄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們都能用這樣的成長型心態看待自己,並且不被之前權威圈子定義的刻板印象而影響時,令人欣喜的改變就不知不覺地發生了。
這個成長型思維,同樣也適用於陪讀的成人。Didi 已經見證了數不清的娃媽們(也有少數爸爸),第一次獨自帶娃出國遊,第一次開右舵車,第一次負責一家人的飯,第一次英文約會,每天都挑戰著這些全新又充滿樂趣的新領域,見證著自己的巨大潛能。
多好,聽起來就令人充滿力量。
第三:學會在新環境裡的合作
在澳洲受教育的小學生們,淡化競爭,強調合作,考試的氛圍也不那麼濃重,評價體系也比較多元化,算是沒有被過度比較傷害過吧。
澳洲課堂的任務常常是分組分工,幾個孩子合作完成。課下我也注意到他們時不時發起一個小項目或者小遊戲,然後制定規則,和推進每一個環節的進展。孩子們看似稚嫩,可討論起問題來調理清晰明確,進退得當。
這五年裡,我觀察過微留學或留學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們,凡是融入英文集體比較理想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願意與新老師新夥伴展開合作的小朋友。合作裡無所謂誰強誰弱,起始的英語水平高些肯定有幫助,而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的主觀意願。
尹建莉老師在書中提到: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面對一個弱小而又有無限潛力的孩子,與其著力培養其「競爭意識」,不如專心培養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好品格本身就是競爭力。
👆 2018暑假 上海Shawn媽媽的分享,友善正能量的澳洲同學
第四,親子關係的提升
有媽媽說,在國內的時候,孩子身邊有老人照顧,或有阿姨司機陪伴,生活上這些瑣事用不著孩子操心。
但是在墨爾本這幾周,勞動力變少了,事事都要親力親為,孩子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起來,有擔當,可以依賴,特別暖心。
暫時脫離國內快節奏的環境,和層層學習任務的監督催促,孩子也覺得媽媽變得更可愛了。
有媽媽說,我特別懷念放學的時候,不用去趕場上補習課,可以拉著孩子的小手,你一言我一句聊聊學校裡發生的事情,逗一逗路邊呆萌的澳洲鳥們,沿著樹蔭小路輕快地步行回家。
即使陪著孩子上運動課,也能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 企業家煙臺Danny媽媽陪孩子上一對一高爾夫球課
還有媽媽說,我發現我兒子在澳洲上了兩周課,脾氣都變好了,他以前比較容易生氣。而澳洲的老師和同學大都比較溫和,讓他發現有很多事情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解決。
第五,陪娃目標的重新排序。
五年來,已經有一些家庭,在嘗試過澳洲短期讀書之後,決定在孩子的求學之路上,做出一些改變。
而更多的家庭,在結束微留學回到國內原有的生活軌道之後,父母們培養孩子的目標和優先級,也悄悄地發生了一些轉變。
不少家長,增加了孩子運動項目的比重,不為競技,不為升學,只為強身健體,增加活力。
不少家長,增加了更多的親子交流時間,不談學習成績,只聊真實感受。
不少家長,把澳洲學校更多元的評價體系,對興趣和擅長的正面引導,融入日常的生活裡。
不少家長,焦慮的次數不知不覺地減少了。。。
其實Didi接觸很多很多高知家長,一直踐行這樣的理念。比如杭州的Jade媽媽曾說,「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次自我成長的好機會」。澳洲之旅,也是更加堅定和確信自己教育理念的旅程。
💖感恩一直與你們同行
Didi 80後 | 理工碩士 | 培訓師
墨爾本 |技術移民 | 九歲女娃媽
澳洲中小學微留學| 留學
微信:bdyjade
didi.peng@ddedu.com,au
微信公眾號:珵珵的童年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