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任務不是學習而是玩,會玩的孩子,在未來會更出色。
作者:木木(富書籤約作者)
隨著2018年高考成績的陸續發布,各省的高考第一名逐漸出現在公眾面前。
湖北省的理科第一名,是一名還未滿17歲的少年——鄭凌驍,他考出了715分的好成績,其中數學更是摘取了滿分。
在鄭凌驍班主任的眼裡,他並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死讀書的孩子,他平時一樣會玩手機玩微信玩遊戲,但是一旦學習起來,就成為一個專注力非常強的人,有著非常高的學習效率。
來自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卓夕聰獲得了文科653分的好成績,在採訪中,我們發現這位學霸除了成績優異、愛好籃球外,還在實外藝術節中擔任主持,並自導自演了《趙氏孤兒》舞臺劇。
無獨有偶,去年江蘇省理科高考狀元潘慰慈,也同樣不是大家傳統中認為的苦苦求學的形象,他興趣廣泛,博覽群書,並且非常會玩,打球下棋、竹笛吉他、音樂繪畫等,都充滿了喜愛和樂趣。
在對高考狀元的調查中發現,很多的高考狀元都是既會玩,又會學,甚至有很多狀元還打得一手好遊戲。
01
會玩,正在拉開孩子的起跑線
前段時間,《極限挑戰》節目組來到上海崇明中學「高考衝刺誓師大會」的現場,針對即將到來的高考做了一次特別的專題節目。
學生們站在足球場的同一條起跑線上,由《極限挑戰》的六位成員依次分別向在場的同學提出一個問題。
如果同學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可以前進到下一條線。反之,如果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只能留在原地,繼續等待下一輪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便是:「你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在這個問題問出後,只有近一半的同學往前邁步。
未曾想到,孩子會玩,已經成為一種能力的要求,並且,孩子會玩的能力,正一步步拉開孩子的起跑線。
02
玩,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龍應臺說「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8200萬的德國人佔據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在德國,憲法規定禁止學前教育。
目的在於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進行過早的知識學習,而讓孩子通過充分的玩耍,來留給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通過玩來學習。
德國人認為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學校,所以很多的小朋友會參加「森林公園」,他們在森林裡,爬樹、做冰屋、學會使用工具,在失敗後,會在老師的鼓勵下重新進行嘗試。
在森林裡,遠離了城市及人工打造,沒有車、沒有電,只有柔軟的土地,他們不用帶紙筆上課,而是拿著木匠使用的刀和鋸,用雙手去觸摸世界。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任務不是學習而是玩。
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也表明,自由玩耍會讓孩子受益無窮。
比起早早安靜地坐在書桌前學習知識,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摸爬滾打其實更有意義。
玩耍,是孩子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的孩子通過與自然界的接觸,逐步認知自然規律;在與玩具的接觸中,感受到物體的守恆,增加感官能力和想像力;在與人的接觸中,習得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智慧……
學會玩耍,是孩子向這個世界學習的重要方式。
03
會玩,就是讓孩子積攢技能點
說起孩子愛玩,我們常常充滿排斥。
因為在我們的理念裡,認為「玩=玩物喪志」,古人告訴我們「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玩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於是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貪玩如臨大敵。
但是,馬雲在貴州「人工智慧」高峰對話上卻說道: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強迫他們去背,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
根據預測,在未來,算法、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知識領域的那些單純重複而不需要創造的工作,到那時,很多不涉及人類特有共情和體驗的工作,很可能將在這一波智能大潮中失業。
專家認為,未來將會屬於那些很會玩的人,因為知識可以在書本上學習,而人類特有的體驗和感受,只會從與外界接觸的玩耍和活動中獲得。
所以,孩子學會玩,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未來世界的剛需。
04
限制孩子的玩耍,可能正在限制他的成長
記得在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有一次跟別的幾個孩子在一起拼樂高,其中一位5歲小朋友非常有創造力,他指揮著別的幾個小孩分工合作,儼然是一個團隊的靈魂人物。
後來,他媽媽來了,不停抱怨說好好的時間都浪費在玩積木上,應該回家做算術題,孩子眼巴巴地望著這些積木,哭著被媽媽拽回了家。
當孩子大了的時候,我們常常抱怨孩子缺乏創造力,思維太教條,可是創造思維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發形成的,它在孩子的自我想像中萌發,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會發生,在團隊的合作中也會相互啟發。
會玩的孩子,會在玩耍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通過玩耍去學會解決問題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很多畫家是玩出來的,很多運動員是玩出來的,很多作品也都是玩出來的……
席慕蓉曾說過:「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幹而脆的落葉,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當我們的孩子拆掉家裡的鐘,研究指針為何會轉動;
當他從小花園裡興奮地挖出一條蚯蚓,並遞到你的面前;
當他用五顏六色的顏料在家裡的雪白牆面上,畫了一幅他心目中的星際大戰……
請慢一點指責他們,只要你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此刻在他們的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他們的眼神裡滿滿地都是好奇。
當我們以成年人的標準,限制孩子的玩耍,有可能我們限制的,是孩子更好地成長。
05
陪玩的父母,才會給予孩子最好的養育
前段時間,有段視頻特別火。
曾是香港歌壇與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陳美齡,在淡出大眾視野30年後,61歲的她再次以媽媽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做媽媽的獨到智慧。
她的三個兒子,先後進入美國排名第一的史丹福大學學習。
在談到教育孩子的理念時,她說,做功課也是一種玩,玩的時候也是學習。
在遇到下雨時,他們會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在公園的水裡面放葉子,看誰的葉子跑得最快,媽媽問:「為什麼會下雨呢?"
於是孩子會有很多的興趣去找答案,孩子看得到,感覺得到的東西,學起來特別快。
有時候她在炒菜,孩子跑過來問她一個她不知道的問題,她會關上燃氣灶,陪孩子去查詢。
當家長陪著孩子玩,是對於孩子最深度地陪伴,在陪玩的過程中,不僅滿足了孩子對於世界的探索欲望,同時也滿足了孩子對於愛和陪伴的需求。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亞歷山大-魯宏創立的生物動力學心理療法認為:
人的個性,就像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發展下去的。嬰兒的一圈,代表享受與愛;孩童的一圈,代表創造與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與嬉戲;青年的一圈,代表愛與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徵現實與責任。一個完全的人,要具備上述特徵。
而通常是,我們把成年人對生活的焦慮和壓力放到了孩子身上,讓孩子在孩童時期失去了創造與幻想的機會。
以至於在自己的青年和成年,帶來現實與責任的缺失。
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好陪著他去玩吧。
因為,會玩的孩子,在未來會更出色。
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