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11月11日消息,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纏繞式機械軟體抓手,它不僅具有一般FEA驅動軟爪的優勢,整體輕薄、扁平,同時還克服了傳統模型載荷小的技術難題。據稱,這款發明有望在一年至一年半內投入商用。
這款纏繞式軟抓自重僅8.2g,不僅能夠拾取易碎物品,還能抓取最重為1.8kg(自重的220倍)的重物,而且尤其擅長從細長的管道、溝槽中取物。
此外,它的觸覺敏感度達到了常規模型的15倍,還具有實時觸覺傳感能力。
因其在狹小封閉空間的出色表現,這款抓手在工業易碎物品抓取、狹窄空間探測、油氣開發、野外勘探、抗險救災、醫療輔助、下水道建設等方面有著相當廣泛的應用前景。
▲機械軟爪原型機的抓取能力試驗。A-L展示了原型機通過纏繞的方式抓取物體的表現。A:滴灌器;B:馬克筆;C:圓柱形電鑽頭收納盒;D:塑料三腳架;E:螺絲刀;F:超級膠水瓶;G:鋸子;H:錘子;I:檸檬草;J:黃瓜;K:葡萄;L:540mm長試管。M、N、O展示了原型機在封閉空間內抓取馬克筆、螺絲刀和金屬板手的表現。P、Q、R展示了原型機勾取物體的表現。
一、大幅提升現有軟爪載荷和適應性
近年,隨著材料科學、化學和工學等學科研究的不斷精進和突破,機器人研究領域衍生出了一個新的門類——軟體機器人。
相較於傳統剛性機器人,軟體機器人可以靈活適應周圍環境,貼合複雜平面,在保持柔軟結構的同時施力、運動、改變物體形狀,滿足高精確性工作的需求。
其中,一種名為末梢執行器、又稱「軟爪」的軟體機器人被廣泛用於人機互動、醫療保健、觸覺感知等,成為了相關研究的焦點之一。
11月,來自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的一支研究團隊在《先進材料技術(Advanced Material Technologies)》上發表一篇名為《具剛性調節能力和觸覺傳感功能的仿生高貼合纏繞式柔性材料抓手(Bio-Inspired Conformable and Helical Soft Fabric Gripper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and Touch Sensing)》的論文,文中詳細說明了該團隊的研究成果——新型纏繞式軟爪,針對性地解決了軟爪存在的通病。
▲《具剛性調節能力和觸覺傳感功能的仿生高貼合纏繞式柔性材料抓手(Bio-Inspired Conformable and Helical Soft Fabric Gripper with Variable Stiffness and Touch Sensing)》一文發布情況
FEA流體致動器是目前軟體機器人研發中應用最為廣泛、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項驅動技術,基於該技術製成的軟爪具有易於製作、成本低、輕巧耐用、衝程大、高能重比的優點。
因此,UNSW研究團隊也在發明中應用了這項技術。
然而,基於FEA驅動的軟爪常採用類爪或類手結構。由於接觸面積不夠,這類軟爪無法抓握超長、超大、超小、空心球形等特殊尺寸的物品,也無法拾取重物。此外,受形狀限制,它也無法在狹小封閉空間內作業。
而且,使用FEA驅動的軟爪都有一個通病,那便是載荷較小。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UNSW團隊從蟒蛇、象鼻等生物結構中汲取了靈感。
「大象、蟒蛇、章魚等動物在狩獵或者取食時,會使用柔軟的身體部位緊緊地纏住對象,同時不斷增大接觸面積和穩定性,它們的身體構造在探索、抓取、操縱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研究員Dr. Thanh Nho Do講到這項發明的靈感來源。
▲新型纏繞式軟爪的發明從動物的生理結構汲取靈感
但僅僅使用纏繞式結構還不足以解決載荷小的問題,UNSW團隊又引入了由熱塑性材料製成的VSS變剛度結構,賦予軟爪更強的靈敏度和可塑性。
在設定溫度下,僅需短短24秒,軟爪便能完成由軟到硬、由硬變軟的完整調節過程,創下已知調速之最。
實驗中,這款「蛇形」軟爪原形展現出了驚人的抓握力,重8.2g、長13cm的原形機不僅能夠提起超自重200倍的工具盒,還能夠纏握住直徑達30mm的膠捲。
二、非凡的觸覺敏感性
除了載荷小和適應性差的問題,由於欠缺較好的剛性調節和觸覺反饋功能,傳統軟爪在力度控制方面表現平平,無法用於抓握脆弱物體。
引入VSS技術解決了剛性調節問題後,為了提升觸覺傳感能力,UNSW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了傳感器技術研究,尤其是EGaIn等新型液體合金材料的應用。
目前,製備液態金屬軟傳感器主要用到的是微通道(microchannel)結構,方法主要是將液態金屬直接注入彈性體內部的微通道中。相較於微管(microtubule),這種方法並不能有效發揮材料的優勢,而且工藝複雜、費時費力。
這是因為在和微通道排列模式相同的前提下,微管周圍的彈性體材料相對較少,在外界力的作用下,能產生較大形變,因此敏感度大於微通道。
因此,UNSW研究團隊創造性地將液態金屬注入微管中,大幅提升了軟爪的延展性和觸覺靈敏度。
同時,UNSW團隊還為軟爪配備了觸覺反饋裝置,從而更好地掌握力度大小。
目前,Dr. Do已經為這項發明申請了臨時專利,同時尋找合作夥伴,希望能在未來一年至一年半內將之投入商用。
他還談到了這項發明的後續發展:「我們現在想繼續優化合成材料,開發閉環控制算法,同時爭取將軟爪和機械臂相結合,最終做到自主取物。」
Dr. Do對這項技術的前景十分樂觀:「一旦成功,未來在抓取大體積重物的時候,就不需要人類操作了,我們還想將軟爪和近期推出的觸覺手套連接起來,讓用戶能遠程體驗抓手工作,同時感受物體形狀。」
結語:一個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
軟體機器人這一年輕的技術方向,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軟體機器人的發展經歷了由部分軟體到全軟體、由有拖纜到無拖纜的轉變,從人工操作逐漸向自主運行過渡。
但是,作為一門新興技術,軟體機器人技術發展在動力輸出、實際運用等方面還有著許多問題等待著研究者深入探討。
UNSW研究團隊的可喜成果,對於技術研究的整體發展發揮了啟示和鼓舞作用。在材料選擇、模型構築、實際運用方面給出了一些解法和思路。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期待這項成果正式投入商用,廣泛應用於勘探、救援、醫療輔助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