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059字,閱讀僅需3分鐘~
人們常用「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興坪山水甲陽朔」來形容桂林、陽朔和興坪山水之秀美。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藝術家到桂林、陽朔和興坪遊覽。董義方1955年至1958年從遠在北方的大連南下,到桂林寫生數次,創作了大量描寫灕江山水的作品。

但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董義方沒有機會再次到桂林,他在河南期間走遍了河南所有名山大川,也到湖南、安徽、陝西、山東、浙江和江蘇寫生,留下了許多寫實的作品。1963年創作的以黃山為題材的作品被中國政府贈送給古巴的卡斯楚。在「文革」期間,由於他的作品太寫實,少了鬧革命的主題,沒有被推崇。但是現在看來卻為中國名山大川和旅遊景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1974年董義方又捲入了當時著名的 「黑畫事件」。以後的1975年,參加了鄧小平復出後委託江蘇省美術創作組主導的傳統繪畫復興調查班。1979年,董義方再一次回到桂林後指導王亞妮和程開濤學畫。董義方非常喜歡王亞妮。從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繪畫神童的影子,並告誡王亞妮父親和王亞妮畫畫是漫長的,千萬不要浮躁。

1988年,董義方從大連退休,毅然離開大連,索性搬到了桂林。他沒有在桂林舒適的榕湖飯店作畫,而是學習莫奈在鄉間生活。興坪成了他作畫的地方。在那裡住下以後,用自己祖父傳下來的一枚清代印章「青山白雲樓主」作為自己畫室的名字。從1988年到2003年的15年間,董義方一如既往探求如何用中國畫畫出桂林山水的光和影,並創立淡墨畫法。同時,他繼承了明代叢竹的畫法,創造出了現代桂林叢竹的新畫法。

董義方在1996年接受日本《水墨畫》雜誌專訪的時候提到了黃賓虹、李可染和張仃三位藝術家:黃賓虹善於用「積墨」和「宿墨」作畫;李可染善於用「濃墨」和重彩法作畫;張仃以「枯墨」稱著,專畫中國北方的太行山。唯有淡墨畫法沒有人專門研究。但是中國南方尤其是桂林雨霧迷離的山水現實和逆光下的景物最適合用淡墨表現。因此董義方潛心研究了15年。

淡墨畫法表現中景的山樹、竹林、以及水的流動與倒影,均與其他畫法不同。淡墨畫法需要極精湛的寫實能力,長期在大自然中寫生、觀察及對墨的準確調配使用,畫家需要在大自然中長期磨鍊。這是董義方為了表現灕江山水的美而創造的畫法。淡墨畫法最適合表現大自然中的桂林山水在逆光下的層次和變化。那麼多的層次,物體與無語色調的區分又是那麼微妙,全靠黑色和灰色的墨來表現,當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最常見的畫法在表現層次和區分物體形象時,常用色彩來調劑和補充,或者一遍遍積染墨色來達到效果,而淡墨畫法是不用色彩也不重複積染而達到墨的效果,所以較難。這是對「墨分五色」的中國千年墨法傳統的繼承與大膽發展。

原文作者:董二為原文來源:《藝術品》2018年11月刊《青山白雲樓主——記畫家董義方在桂林的日子裡》(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百家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