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暴虐霸王龍外表上還是基本上是霸王龍,可以看出基因合成技術是有選擇性的,可以讓他們保持主基因的外表,擁有其他生物基因的能力。所以小女孩身上沒有恐龍的特徵並不奇怪,她也許擁有的只是恐龍的一些能力和特徵……我們可以引申開來腦洞下,當時洛克伍德的女兒是因為某些悲劇的原因(不一定是車禍,比如身患某種人類無法治癒的絕症),為了不讓悲劇重演,洛克伍德才製造出了梅茜,讓她擁有女兒的外表,卻更強大的身體。
至於已經在《侏羅紀公園2》中充分展示頭部實力力的腫頭龍s, 這次則將許多精彩的出鏡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小同胞,體型小了一半的——冥河龍。不過關於冥河龍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些科學家認為冥河龍和另一種名字很有意思的龍王龍。因為科學家將龍王龍的定屬種起名叫霍格沃茲龍王龍,取材於《哈利波特》)其實都只是腫頭龍的年輕形態而已。以下分別是龍王龍、冥河龍、腫頭龍的頭骨化石,似乎是能夠看出腦袋頂上的增厚越來越明顯的一種趨勢。
我們再來看看它的地形圖和恐龍展示區域分布。有人投餵食物的情況下還好,但明明這個遊樂公園已經癱瘓了好幾次了,而且跨度已經快三十年了。裡面的恐龍居然都能一次次地生活良好,也真的算是不容易。我們姑且相信島上的植物資源豐富到能夠自然養活那麼多擁有具大飯量的植食性恐龍,並且相處愉快。那肉食性恐龍怎麼辦?即使植食性恐龍多到足夠包括老暴在內的這麼多種的大小型肉食恐龍吃N年。它們之間就真的能和平共處嗎?
而在《侏羅紀公園3》中還多了棘龍。實際情況,這裡的恐龍種類和數量肯定比努布拉島多。而且關鍵的問題是,本次電影中因為火山爆發而毀滅的是努布拉島而已,壓根就沒提索納島怎麼樣了,那裡的恐龍應該都沒什麼事。老粉絲們一定記得《侏羅紀公園2》的結尾,John Hammond說在政府的努力下,將把那裡建成沒有人幹擾的自然保護區。距那時,已經二十一年過去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下一集裡,索納島有可能會再次回歸我們的視野,那麼,這部看完了,只能在恐龍與人類共存的電影宇宙中繼續期待下一部的精彩了!
我們之所以稱侏羅紀公園為初代,是因為在眾所周知的「大事件」)發生後,由InGen公司打造的主題樂園被遺棄,之後Masrani公司繼承但並未完全複製之前的項目,甚至沒有在已有的設施上繼續建設,而是重新打造了新的主題樂園——侏羅紀世界。在努布拉島的東北區域,哈蒙德先生為觀光者設計了多個巨型的建築,這其中包括了為15個不同恐龍品種提供的研究設施。遊客可以通過海路抵達努布拉島,並沿著水陸兩條平行的道路進入遊客中心,而VIP遊客則可乘坐直升機,飛越瀑直接抵達遊客中心。
本片特別八股地搞了個首尾呼應,來繼續點明中心思想:恐龍該不該救?救了,人類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不救,就得眼睜睜地看著這些生命死亡。人和恐龍誰更有權利活著?這確實是一個道德難題。道德討論的過往經驗告訴我們,必須把道德困境推到極致,像之前幾部那樣不痛不癢地提一下,是無法引起深入的思考和旗幟鮮明的論證的——這也是本片不同於之前四部的最大特點:真正意義上提出了關於生命倫理的討論。
如果你真的想看懂這部電影,想理解導演傳遞的信息,那首先你得站在更高的格局上討論,而不是停留在「誰誰誰打開的潘多拉魔盒為什麼要我們無辜的人來承擔?」這種層面上。車諾比核電站只是由政府、一部分科學家和建築工人造出來的,但是當它核洩漏以後疏散的卻是整座城市裡所有無辜的人,一模一樣的例子幾十年前就發生在這個世界上了。侏羅紀世界2已經上升到了人與動物的概念,它討論的不是個人,而是當人類復活了恐龍以後是否能夠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侏羅紀系列從第一部的《侏羅紀公園》開始,就在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生命科學與倫理之間的界線等深層次的議題,《隕落國度》也是傳承其血脈的優秀續作。希望諸位不要將其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噴噴白左、噴噴狗粉、過過嘴癮,而拋棄了對於人類自身存在、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那樣就沒意思了。如果能通過藝術引起大家的警醒,不要去做復活恐龍建公園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這部片子的意義就達到了。
《侏羅紀公園》裡出現了很多經典場面,除了前文所述,還有一個場景,那便是主角們和一群恐龍們一起奪命狂奔。而這個場景在《侏羅紀世界2》再度出現,種類各異的恐龍瘋狂地在草地上亂跑,男主女主們也感到了威脅,混在龍群裡一起狂奔。只是在前作裡,狂奔的理由是後面有巨大的掠食者追趕,那就是暴龍。而在《侏羅紀世界2》裡,是因為火山噴發,恐龍生存的小島即將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