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源頭在哪,是至今未解的一個謎團。近來有輿論稱新冠病毒可能是由實驗室「人工合成」,但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不僅是自然生成的,而且在傳染烈度突變前可能已經存在了數十年,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最初發源地。
來自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6名科學家3月17日聯合在科學雜誌《自然醫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明確指出,SARS-CoV-2新冠病毒既不是實驗室的產物,也不是有目的性的人為操控的病毒。
論文通過對病毒的基因分析後指出,新冠病毒不具備任何已知冠狀病毒的骨架。它在核酸序列組成上有不少細節上的變化,說明這個病毒並不是由一個已知的模板改造而生成的病毒。它很可能是由一種蝙蝠體內的病毒和另一種可能由穿山甲攜帶的病毒重新結合進化而成。
論文的作者之一、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加裡(Robert Garry)近日在接受ABC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目前陰謀論在網絡上風行,因此有必要集結一支團隊來探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也對這項研究結果表示支持。他在個人博客上稱,這項研究基本確定了新冠病毒來源於大自然。
論文提到,新冠病毒與在蝙蝠中發現的一株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達96%,而4%的變異恰好解釋了為何它有如此高的傳染性。加裡表示,對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表明,病毒有能力獲得這種變異,並由此變得更具致病性。
加裡還提到,病毒表面蛋白突變可能是觸發此次大流行病的原因,但這種病毒可能已經以較弱的狀態在人類中傳播了若干年,甚至長達數十年。但目前這些觀點都還未能得到證實。
可以確定的是,現有的國際研究分析指出,病毒的出現早於武漢發現疫情之時,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很可能並非病毒發源地。
論文中也提出,新冠病毒的祖先可能已經從非人類動物躍遷到人類身上,其基因組特徵是通過在隨後的人傳人中進行適應而獲得的。一旦病毒獲得了這些適應(同時或連續),就將導致疫情暴發,進而產生足夠大且異常的肺炎病例群,醫療監控系統被觸發,從而發現病毒。
另一種可能是此前更多提及的人畜共患病轉移前非人類動物宿主中的自然選擇,但在轉移到人類之前,病毒很可能已在多個物種中流傳。
無論是哪種情況,新冠病毒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
病毒的中間宿主是誰,也是目前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上述論文提出,考慮到新冠病毒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序列相似度極高,蝙蝠來源這一點是可靠的。與此同時,有初步分析表明,一些馬來亞穿山甲身帶一種與新冠病毒相似的冠狀病毒。
香港大學/汕頭大學聯合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家管軼的團隊3月26日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稱,他們在來自馬來亞穿山甲的樣品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RS-CoV-2序列一致性達85.5%至92.4%,包括SARS-CoV-2的兩個亞種,其中一個在受體結合域與SARS-CoV-2表現出很強的相似性(97.4%)。
這意味著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之一,但目前還沒有證據指出病毒是直接由穿山甲轉移至人類的。
論文的作者之一、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專家林贊育(Lam, Tommy Tsan-Yuk)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在馬來亞穿山甲體內發現病毒後的下一個問題是,穿山甲是從何處感染該病毒,是否在走私途中從蝙蝠身上感染,還是在東南亞的棲息地感染。儘管穿山甲在病毒傳播鏈中的角色還不清楚,但這種野生動物的非法交易必須嚴令禁止。
倫敦動物學會(ZSL)教授坎寧安(Andrew Cunningham)表示,還不能對論文結論過度解讀,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指明穿山甲是SARS-CoV-2的自然或中間宿主。很多哺乳動物都攜帶有冠狀病毒,而穿山甲不過是其中已被研究的一種。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30日2時39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71萬例,達710918例,死亡病例達33551例。
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是美國,累計突破13萬例,達135499例;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是義大利,累計達10779例。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7日表示,新冠肺炎疫苗研製至少還需要12至18個月,所有個人和國家不要使用未經證明有效的治療方法。
譚德塞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相關研發工作是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最重要的領域之一,而新冠肺炎疫苗的研製至少還需要12至18個月。與此同時,全球正在推進新冠肺炎療法的臨床試驗。他說,挪威和西班牙的首批患者將很快被納入世衛組織「團結試驗」,該試驗將比較4種不同藥物或藥物組合治療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譚德塞表示,「團結試驗」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試驗,它將大大縮短生成與藥物作用相關的有力證據所需的時間。超過45個國家將參與這項試驗,更多國家表示有興趣加入。「參加試驗的國家越多,我們取得成果的速度就越快。」
他同時呼籲所有個人和國家不要使用未經證明對新冠肺炎有效的治療方法。「在醫學史上,有很多藥物在紙面上或試管中有效,但(實際)對人體無效或有害。」
譚德塞說:「我們必須依據證據,沒有捷徑可走。」他表示,應注意避免針對新冠肺炎使用未經驗證的藥物,這會導致這些藥物在已被證明有效的疾病治療領域出現短缺。
世衛組織此前表示,由於採用不同方法開展的多個小型試驗可能無法提供明確有力、有助於挽救生命的證據,因此世衛組織及其合作夥伴正在多個國家組織一項研究,對其中一些未經測試的治療方法進行對比,以生成可靠數據並確定哪些治療方法最有效。這項研究即「團結試驗」,它提供了簡化程序,即便是已經超負荷運轉的醫院也能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