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還沒有出現在地球之前,就有一群龐然大物主宰著地球,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恐龍。恐龍的種類有很多,體型有大有小,雖然年代久遠,但人類對恐龍的研究從未止步。隨著研究的深入,人類對於恐龍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從1677年,英國普洛特發掘第一具恐龍化石起,這場探索之旅便開始了。
下面盤點那些曾經被認為體型最大的恐龍。
1979年,在新墨西哥州發掘出一堆骸骨,包括脊椎、骨盆以及肋骨。雖說在1979年就被發掘出來,但是直到1991年才正式被命名。它被命名為「地震龍」,換句話說就是使大地震動的龍,當即就被認為是體型最大的恐龍。地震龍屬於梁龍科,是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植食性恐龍,大約生存在1億5400萬年到1億4400萬年前。根據所挖出的骸骨來看,此龍單是體長就有32至36米長,體重大約31至40噸。它和梁龍類似,地震龍的鼻孔位於口鼻部前端,但頭顱骨上的鼻管孔位於頭部頂部;而地震龍的前肢稍短於後肢。
易碎雙腔龍也被認為可能是最大最重的恐龍。它是1988年由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所聘請的化石收藏家Oramel Lucas所挖掘的。它和地震龍也同屬於梁龍科。易碎雙腔龍的脊骨保存狀態很差,但是卻異於其他恐龍的大和寬,挖掘出來的就有1.5米高,在科學家的計算下,完整的脊椎可高達2.7米。易碎雙腔龍的體長大約有40至58米,體重平均大概180噸,最重可達220噸,他的身高大約有10至15米高。但是因為易碎雙腔龍的骸骨並未找全,並且還丟了一塊,所以許多人都在質疑這個數據。
2014年,在阿根廷境內挖掘出阿根廷龍的脊椎骨,阿根廷龍的命名很簡單,就是在阿根廷發現的,阿根廷龍是泰坦龍類的一種,它生存於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到9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陸地恐龍之一,它的體長大約35至43米,體重大約88至107噸,大約是地震龍的兩倍。科學家們發現的只是一部分的椎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阿根廷龍的脊椎就有1.5米高,1.1米寬。阿根廷龍和地震龍一樣都屬於蜥腳類恐龍,是大型的植食性恐龍,蜥腳類恐龍成功地統治著整個侏羅紀時代。目前,阿根廷龍的骸骨被保存在美國的亞特拉大博物館。
2015年9月,被命名為「無畏龍」的恐龍被媒體稱作是迄今為止最大的陸生生物,研究者們估計無畏龍的體長長達26米,體重大約59噸重。2016年,在阿根廷又挖掘出南巨龍,它的肱骨是巨龍類裡最長的,長達1.67米。它的復原的整體骨架被放置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頭和尾部甚至都伸出了展廳。南巨龍生活在距今88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也是植食性恐龍,體長接近30米長。
另外,目前發現的最高的恐龍可能是長頸巨龍。長頸巨龍具有一具比較完整的骨架,高達12米。長頸巨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是體型巨大的植食性恐龍,它具有小型頭部,長頸部和長尾巴。對於長頸巨龍的體重有不同的說法,輕至15噸,重則78噸。戴爾·羅素等人的15噸估計值,是根據較小骨架的四肢骨頭;而內德·科爾伯特等人的78噸估計值,則是根據過時、過重的體重模型來估計的。另外,一些近年的研究,則將骨頭體積、氣囊系統、肌肉列入計算,估計長頸巨龍的體重約為23噸或37噸。
其實,根據不完整的化石,尤其是僅根據某一部位的化石,根本無法完美地復原恐龍的體型,到底哪種恐龍最大,哪種恐龍最重,幾十年來眾說紛紜,難以定論。到底誰才是恐龍界的「巨無霸」,還有待研究者們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