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大海裡長出來的山》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後獲得的第五張著作權證。據悉,《大海裡長出來的山》也是擇上述著作之精要而成的一本書。
(《大海裡長出來的山》效果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地球上的山,千姿百態,景色迥異。可是,你知道嗎,地球上大多數的山,竟然是在大海裡成長起來!《大海裡長出來的山》這本書,就是向讀者朋友講述山的成長故事的。該書通過介紹海蝕地貌、古海蝕地貌、深山裡的古海洋生物化石、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造型地貌、古堡礁、古環礁等大量典型實例,來幫助讀者朋友認識大海裡長出來的山。
大海仿佛具有無窮的能量,漲潮之時,海水不停的扑打岸邊,呈現出一幅幅驚濤拍岸、亂石穿空的壯觀景象。天長日久,大海邊就出現了海蝕穴、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岬角、海蝕岬灣、海蝕平臺、海蝕崖、海蝕錐狀巖體、海蝕際線等鬼斧神工的海蝕景觀,《大海裡長出來的山》這本書推今及古,從現代海蝕地貌談起,告訴讀者朋友,古地質時期裡形成的海蝕地貌,已經成了今天的人們眼中的奇異風景,如張家界地貌、嶂石巖地貌、岱崮地貌等,我國有所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巖地貌、張家界地貌、岱崮地貌等造型地貌,它們都是大海創造出來的傑作,大海是這些造型地貌的總造型師。
人們很早就已經知道,海水曾經覆蓋了地球表面。在古地質時期,當海水面在某一位置上長時期停留後,就會在海岸線上形成豐富的海蝕地貌,海退發生以後,便會在陸地上留下豐富的古海蝕地貌,憑著這些古海蝕地貌,我們能夠找到古海岸線,從而確定古地質時期海水面的位置。
古海洋生物化石遍布全球,是海水曾經覆蓋全地球的見證。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古海洋生物化石几乎都埋藏在山裡、包含在巖石之中,這又是為什麼呢?《大海裡長出來的山》這本書則告訴讀者朋友,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地球上大多數的山就是在海洋中成長起來的,山的本身就是各種各樣、許許多多的海洋生物共同成長的結果,當山在海洋中成長的時候,山就是這些海洋生物共同的家園,它們生於斯,息於斯,最後成為化石被包含在山體裡。
《大海裡長出來的山》這本書,告訴讀者朋友,陸地上大多數的山,就是古地質時期海洋中的堡礁、環礁、岸礁。人們把現代海洋中正在成長的山分類為環礁、堡碓、岸礁等類型。其中,環礁形成條件十分嚴苛,以全球海洋之大,形成的環礁也僅在330~400個之間。古海洋中同樣有環礁形成,留存到陸地上,就是今天的環形山脈,而古環礁獨特的環狀形態,則更有利於人們快速認識大海裡長出來的山。山脈,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且有某種整體性質可以一起稱呼,而稱之為山脈。一些綿長的山脈,動則上百公裡,最長至數千公裡。「離岸礁」——堡礁與海岸保持平行的特點則可以幫助人們較好的認識山脈的形成原因——綿長的山脈如岡底斯山脈、平行山嶺等,它們就是古海洋中的「大堡礁」。
大海裡長出來的山,成長過程中會受到海(潮)流、光照的影響和海水面的控制,當然有著受海洋環境影響而形成的特徵。長成於海洋的山,有著成長的年輪,它們的坡度、高度、巖層傾向都會呈現出規律性的表現,《大海裡長出來的山》這本書,概要地向讀者朋友介紹了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坡度定律、高度定律、巖層傾向定律。在海洋中成長起來的山,在坡度、高度、巖層傾向等的外觀上的規律性表現,反過來又佐證了地球上大多數的山長成於海洋。
同時,讀者朋友通過認識大海裡長出來的山,也可以認識到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理論的錯誤,從而有助於使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讓地球科學更好的造福人類。
據悉,《大海裡長出來的山》將於近期由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