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神經心理學講習班
暨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年會
2019年11月7日-9日
「2019年全國神經心理學講習班」於11月7-9日在合肥梅山飯店舉辦,本次會議邀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川等地知名神經心理學專家,講授神經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提供實用的實驗演示,與參會者互動分享,促進我國神經心理學事業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家斌教授致歡迎詞,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會長,重慶醫科大學校長謝鵬教授,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組長陳海波教授致開幕詞,安徽醫科大學副校長本次講習班發起人汪凱教授主持開幕式。
抑鬱症腸道微生物紊亂新機制研究
闡述了抑鬱症的發病與腸道微生物紊亂密切相關,後者可以誘發小鼠抑鬱症的發生,並且引起情感相關腦區的代謝組學改變。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表現出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異常,且與抑鬱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具有良好的區分度。神經系統疾病如重症肌無力患者也可表現腸道微生物紊亂。
帕金森病的情緒與認知障礙
帕金森病患者的認知障礙與多種遞質系統損害、皮質萎縮、基因學改變等有關。其損害表現在多個認知領域,包括執行功能、心理理論能力、決策、視空間障礙、注意和記憶損害等;抑鬱可能是PD的前驅表現,且貫穿PD整個病程。還介紹了PD相關認知損害和抑鬱、淡漠的最新治療推薦。
▼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歷程
系統闡述了從傳統的神經心理學到現代神經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即從行為到腦電生理到神經影像再到基因影像學的發展過程。臨床腦科學研究瞄準神經環路/行為,立足神經精神疾病,旨在貢獻於腦功能定位以及神經重塑,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軀體化症狀的幹預策略
詳細介紹了軀體化症狀的定義及其臨床特點,相關主訴在抑鬱症患者初診中非常常見,而臨床識別率不高。指出臨床上需要學會從軀體化症狀中發現病人的內心狀態,識別病人的負性情緒是醫生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自我保護的基礎。診療上遵循等級診斷制,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抗焦慮/抑鬱藥物規範應用,且藥量要足,療程要夠。
▼
Broca區進化發育連接腦圖譜
介紹了Broca區的研究背景,該區域在進化發育過程中體積沒有明顯改變,而功能平衡、靜息態功能活動、信息的整合以及背腹側語言通路髓鞘化程度都明顯增強,但功能連接模式具有異質的改變。背側中央的IFGm子區參與到語義記憶,在進化、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個進化、發育的重要腦區。在Broca區中,語言處理呈現分級處理,及具有層級模式。
▼
認知障礙精神行為問題評估與個體化幹預
認知和精神行為問題無法分割,AD除了認知障礙,其精神行為問題也十分常見,且縱向研究表明這些精神行為問題是發生痴呆的重要危險因子。行為問題的發生機制涉及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上的諸多因素。臨床處理的基本過程(DICE)包括:描述行為→調查原因→制定方案→評估效果。
▼
靜息態fMRI基本概念方法及臨床應用
介紹了靜息態fMRI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活動、功能連接和複雜網絡。功能連接具有類似「腦紋」的作用,不論在個體水平還是在組水平均具有自動化診斷的作用,可用於一些疾病的輔助診斷。腦白質中BOLD信號的意義長期被忽略,研究證明腦白質的BOLD信號可以被探測並分析,可能為腦機制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
ERP技術與臨床應用
闡述了ERP的優勢、概念和基本原理、信息提取、主要成分及其臨床應用。ERP具有時間解析度高、直接、敏感、可靠、經濟等優點,其信息提取主要包括潛伏期、峰-基線、峰-峰、平均波幅等。詳細介紹了臨床上常用的ERP成分包括視覺P1成分、聽覺N1成分、N170、MMN、FRN、P3、N400等。ERP技術廣泛應用於臨床,包括預測預後、疾病鑑別、療效評價等。
▼
tDCS原理及其常見腦疾病應用
系統介紹了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的方法學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在神經科疾病方面,tDCS應用於改善AD認知功能、PD運動症狀、卒中後失語症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癲癇患者異常放電等;在精神疾病方面,tDCS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幻聽、工作記憶損害,改善抑鬱症、強迫症患者的臨床症狀等。
▼
基於神經網絡的失語症評定與康復
介紹了語言加工的神經網絡和雙通道模型、失語症的諸多評定方法,以及康復手段。失語症的康復手段主要包括言語語言治療、神經調控機制和中醫療法等。
▼
纖維束定量分析在卒中後失語症語言通路中的研究
介紹了語言加工模型的演變和最近的研究熱點與方向,介紹了研究活體大腦纖維束的DTI成像的技術方法,結果表明DTI參數與多項語言指標均存在顯著關聯,下額枕束顳幹段在語言加工通路中具有關鍵的樞紐作用。
▼
腦小血管病的多維度認知量表體系建立和應用
系統介紹了三層次多維度認知評估體系,包括第一層次的認知初篩、第二層次的整體認知測查和第三層次的多維度認知評估;400例健康對照和200例腦小血管病測查數據顯示這一評估體系實用敏感,方便篩查診斷,值得推廣。
▼
PSCI診治新進展
詳細介紹了PSCI的概念、流行病學、發病機制、評估量表、治療原則等。
▼
腦澱粉樣變的診療手段
CAA是腦小血管病的主要類型之一,介紹了CAA的概念、臨床特點、發病機制;CAA相關腦葉出血的標誌物包括腦出血、微出血和皮質表面鐵沉積,Aβ PET及Aβ40、Aβ42等生物標誌物可用於CAA的輔助診斷。
▼
腦小血管病轉化醫學研究專家共識
介紹了2018年發布的《腦小血管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國專家共識》的諸多亮點,包括新增轉化醫學研究部分,完善CSVD影像學技術,新增CSVD量表評估、運動症狀及評估,完善CSVD藥物治療以及新增CSVD的特異性靶向治療。
▼
AD的腦網絡機制與神經調控
介紹了AD的神經心理學和ATN生物框架,兩者結合有利於AD的精確診斷,早期識別AD,治療時機前移。AD發病前期在內嗅皮層及嗅覺通路中存在病理改變,基於海馬亞區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表明海馬認知亞區的結構和功能連接與嗅覺表現存在相關。TMS對AD具有認知促進作用,且與功能磁共振參數改變存在相關性。
▼
PD的認知及腦環路幹預研究
額葉紋狀體環路功能障礙是PD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基礎,其部分認知功能可以被多巴胺能藥物調節;rTMS改善PD患者的運動功能,可能是通過調節SMA-GP環路功能起作用。
▼
癲癇的神經心理學研究
介紹了癲癇的概念與流行病學,影響癲癇認知功能的因素,研究癲癇認知功能的方法,及研究結果。
▼
本次會議增加了三層次多維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測量方法和RTMS的序列優化及臨床應用的工作坊,進行現場演示和操作環節,場面火爆,受到了廣大參會人員以及與會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
綜合醫院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症狀的診斷治療
焦慮、抑鬱、軀體化症狀患者除情感、認知症狀外,多伴有全身症狀或多個系統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大多會以不同軀體不適主訴出現在綜合醫院不同臨床科室,治療的總體目標是儘可能緩解或消除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症狀, 降低對軀體疾病影響,提高治療依從性,預防症狀復發。
▼
失眠與抑鬱焦慮
抑鬱患者的腦電改變,表現為睡眠連續性損害、REM睡眠脫抑制、非REM睡眠改變;焦慮性障礙睡眠腦電的研究尚不多;抑鬱和焦慮性患者失眠的臨床治療,抗抑鬱藥物是目前最常選擇的藥物,但不同的藥物作用特點不同,特別是客觀指標仍是今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
綜合醫院焦慮抑鬱的症狀識別與評估
綜合醫院軀體疾病伴發焦慮抑鬱具有以軀體症狀多樣化、症狀不典型、核心症狀易被忽視、輕中度多見、否認及掩飾、依從性差等特點;量表評估有助於焦慮抑鬱的篩查與早期發現,防止對軀體疾病影響及慢性化。
▼
綜合醫院焦慮抑鬱的症狀識別與評估
綜合醫院焦慮抑鬱的症狀識別與評估常見的困惑,神經科疾病伴抑鬱如何選藥,如何快速控制症狀,如何停藥等項目。
▼
抑鬱症ECT治療的認知行為及影像學研究
從抑鬱症ECT認知行為研究,抑鬱症ECT神經影像學研究解釋兩方面,抑鬱症ECT治療的認知行為及影像學研究。
▼
記憶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及應用
記憶評估標準化的研究,記憶錯誤和遺忘的研究,記憶障礙臨床康復的研究,記憶障礙因果關係的研究
▼
共情的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及應用
介紹共情對於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功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共情的神經基礎包括前額皮質、杏仁核、腦島、鏡像神經元等廣泛的神經網絡,共情常用的實驗範式包括疼痛共情、面孔識別和人際共情等。
▼
學科交叉:虛擬實境技術在戒毒工作中的應用
講述建構適合我國甲基苯丙胺成癮人群特徵的虛擬實境甲基苯丙胺線索誘發渴求評估模型,並進行模型有效性驗證。
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症狀的腦網絡機制
介紹綜合醫院焦慮抑鬱軀體化的流行病學及診斷治療的迫切性,抑鬱症伴軀體症狀的神經環路,抑鬱症伴慢性疼痛的神經環路,焦慮症的軀體化症狀的神經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