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一點想法、一些建議。這是昨日舉行的成都市「十四五」規劃編制企業家和行業協會座談會上的高頻詞。
一座城市的發展與企業息息相關,企業如何融入城市發展?
會上,全市眾多企業家、行業協會代表,以主人翁的姿態,從企業的角度積極為這座城市長遠發展獻睿智、出良策,共謀城市與企業同發展共命運。
既有如話家常的開誠布公,又有謀劃深遠的火花碰撞。城市和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大家形成共識:城市和企業相互賦能,共同構築高質量發展的比較優勢。
1 加快全球供應鏈體系建設
實現成都通至世界城市的跨越
一組數據顯示了戴爾成都公司的蓬勃勢頭。
今年1月至11月,戴爾成都公司的產值達到48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2%。「發展非常好。」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戴爾成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耀華難掩喜悅。
「後勤和物流是企業發展的核心保障。」在張耀華看來,今年企業產值的增長得益於成都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為成都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注入了強大勢能、提供了戰略機遇。
面向未來,成都提出將加快拓展立體化戰略通道,推進「兩場一體」運營,打造全球性航空樞紐、洲際航空中轉中心和貨運中心,構建連結全球的亞蓉歐陸海空聯運戰略大通道,建設泛歐泛亞陸港主樞紐和國際航空門戶主樞紐。
如何在「雙循環」格局下打造全球供應鏈體系,增強城市招商引資能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張耀華建議,把航空貨運能力的架構作為「十四五」期間開放能力建設的一個重點。「成都因為地理位置,海運沒有優勢,鐵路、航空將在未來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成都的中歐班列非常棒,我們是中歐班列的第三大用戶,受益匪淺。」張耀華表示,最重要的是成都一定要大力促進航空物流的發展。
成都發展航空物流有沒有機會?
張耀華認為,航空物流要麼是一個生產基地集中的地方,要麼是從貨物集散中心發展起來的。「成都有非常好的貨源基礎,因為成渝地區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基地,而且這個增長速度是GDP的2倍,需要用更多的航空運輸方式出口,所以有增長空間。成都有利的區位,可以成為中國向西向東南的國際物流集散中心,而目前國內航空樞紐的競爭格局還沒有形成。」
如何抓住機會?「機制上,成立專門的航空物流部門統籌;引進培育貨運基地航空公司,構建歐洲成都泛亞洲際航空通道網絡;優選配套產業,構建排他性優勢。」
2 構築細分領域的全球比較競爭優勢
建設高效協同、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圈
在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背景下,產業功能區要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和動力源。產業生態圈是產業功能區的內核與關鍵,是必須始終貫穿產業功能區建設的理念。「十四五」期間如何建好產業生態圈?企業家們暢所欲言。
「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打造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承志拋出了自己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宋承志認為,應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鏈的牽引作用,加快打造一批過萬億、世界級、現代化產業集群。「建議市委市政府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集中資源培育和支持優勢企業發展提速做大做強,在『十四五』期間形成千億級的現代化航空產業規模,整體拉動區域製造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
如何打造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宋承志給出四條建議:加快培育一批專業化頭部企業,持續拓展航空產業鏈,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進一步關注航空製造企業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重大牽引作用,推動軍民協同領銜發展;精準劃分和布局成都產業功能區加大開放合作,構建協同發展新格局;突出政策引領,增強航空航天產業聯盟凝聚力,厚植產業生態土壤。
會上,企業家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句句捏住「七寸」提建議,發出最真實的聲音。
「騰訊最近在規劃人工智慧平臺等一批創新型的項目,我們希望充分發揮成都和企業本身自身雙向的比較優勢,通過重點項目打造,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的生態圈能級。」騰訊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夏就產業功能區發展中,如何打造高能級的數字產業生態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以整合和集中政府、行業以及企業三個維度的資源,通過這種項目發揮功能性引導,實現生態鏈建設上面的一個吸附力和凝聚力,實現從項目到生態轉換。」他認為,打造數字產業生態圈,成都在數字內容的生產領域、人工智慧方面有比較優勢。
以產業生態圈建設引領產業功能區建設。
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總經理袁漢平也表達了同感:建設好成都市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高地,構建新能源智能網聯的生態圈。「具體來說,要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儘早與國際和國內起步早,有先發優勢和技術實力的大型汽車以及知名的零部件集團緊密合作;希望加大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的基礎能力投資,搶佔布局『五化』出行的生態的建設;加強政企合作,產學研的互動,搶佔智能汽車的高地,構建新的優勢;加大對本地市場和成都平原經濟區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促進,形成示範促進。」
3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推動人才政策與企業需求動態化精準匹配
以專業視角建言成都未來發展,「人才」成為大家發言的高頻詞。
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厚植人才優勢。成都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制定什麼樣的人才政策?如何發揮人才作用?大家紛紛提出建議。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人才是關鍵。「重點支持航空航天等高技術製造業,在5G應用、人工智慧、石墨烯應用、量子通訊等技術上開展研究,取得突破,面向下一代裝備開展智能製造、精確裝配和集成測試技術研究,鞏固相關的先發優勢和地位。」宋承志建議,進一步關注航空製造方面的領軍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培養一批本土的航空製造專家、院士,為實現產業自主,領銜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使成都成為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基地。
對於成都打造未來的消費之都,新希望集團黨委書記、新希望六和股份執行董事長、總裁張明貴也談到人才的重要性。「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批年輕的創業者,對吸引年輕人成都有天然的優勢。」他認為,應考慮如何吸引生產製造企業裡面的中層幹部、優秀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各個行業的創業者,讓這些人批量地湧入到成都這個消費場景裡面。「我想這些人的聚合最終一定會形成化學反應,產生圍繞新消費創新創業的群體。」
「構建能級的數位化產業生態圈,也需要加強人才政策的創新。」林夏建議,希望探索怎麼樣讓人才政策和企業發展階段、貢獻和價值更精準化連接和融合,使人才政策與企業需求形成動態化的精準匹配。
「成都的高校非常密集,人才資源非常豐富。」袁漢平建議整合各方的資源力量,充分發揮成都市的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的聯盟作用,把這個「朋友圈」做大,進一步凝聚核心的人才引進和聚集,加快5G、人工智慧「五化」技術的發展,搶抓機遇。
4 增強城市功能
全面提升城市的位勢能級
如何全面提升城市的位勢能級,也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話題。
如何助力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工行成都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李思林建議,可以引導金融機構利用總行在集團化、國際化、信息化上的優勢,助力成都的經濟發展。同時,鼓勵在蓉金融機構向總部爭取更多權限,創新更多產品;向總行宣傳成都發展機遇,帶動金融要素聚集。「還可以利用商業銀行在境外的分支機構,為『一帶一路』走出去的企業服務,並向全球講好成都的故事。」他補充到。
充滿激情和想像力的發言引起大家熱烈反響,也將座談會氣氛推向高潮。
如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美團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敏希望成都未來能將服務消費作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的戰略支點。「成都的服務業發展的基礎非常好,而且有非常強的韌性。」
「我覺得成都應該抓住大消費時代這個背景,打造真正全球的新消費之都。」張明貴認為,成都具備打造新消費之都的基礎。此外,成都打造新消費之都應該兩手抓,一是創造良好的消費服務,二是構建消費的產品品牌矩陣。
既有對城市功能宏觀的考量,也有對城市建設細微之處的精細設計。
伊藤作為成都商業的一分子,正在積極投入社區商業的建設,目前已經落地1家小型食品生活館,明年將依託TOD站點新開出迷你食品便利店,創造建設品質型、集合型、服務型的經營模式,開放協同發展項目,嫁接社會優勢資源,賦能社區商業創新發展。
「伊藤洋華堂作為零售業代表,也希望承擔起融入城市發展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使命。」伊藤洋華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亞美說,對於社區商業建設,希望政府能夠統籌規劃社區商業,明確社區商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業態清單;政府各部之間做到協同發展,加強營商環境建設,保護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政府能夠細化政策,完成社區商業頂層設計,給予實體經濟更多保護政策。
「打造國際商貿消費中心、發展社區商業,成都可以把所有商業進行數字升級。讓老百姓、外來遊客,在成都、不在成都都能買到成都的產品。」阿里巴巴集團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潘新春給出自己的建議。
本報記者 李穎 侯初初 攝影 張青青
【來源: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