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正在尋找這8個引力波源

2020-12-04 騰訊網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翻譯:汪榮鑫

校譯:陳豔玲 華子乾 陸寅楓 田程偲

編排:胡暖暖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ligo-virgo-searching-sources-gravitational-waves

天文學家仍然希望能夠捕獲超新星和表面粗糙的中子星的引力波

使用LIGO和Virgo天文臺的物理學家正在捕捉各種宇宙碰撞,包括成對的中子星(圖示)。但是科學家們希望能夠找到更多樣的引力波來源。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CI LAB

引力波探測器正在參加一場宇宙級的尋寶活動。

自從2015年升級後的LIGO開啟以來,物理學家們已經從幾種奇異的引力來源中捕獲了這些時空漣漪——但科學家們仍然想要更多樣的引力波來源。

本周,LIGO及其合作夥伴天文臺Virgo在一個月內宣布了五次可能的新引力波探測信號,這使得曾經需要數十年努力的目標現在幾乎變得司空見慣。

「引力波天文學方興未艾,」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LIGO發言人Patrick Brady在5月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就像打開一個關於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有望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宇宙。」

引力波信號的特徵使天文學家能夠弄清楚它的來源。以下是科學家已經確認的,以及他們希望找到的8個引力波來源。

1.黑洞合併

狀態:已發現

LIGO第一個捕獲的信號來自一對碰撞的黑洞,每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30倍。該實驗在2015年9月14日,正式開始使用新升級的LIGO進行觀測的前四天檢測到合併黑洞的引力波。

第一個發現證明,大型的移動物體實際上確實可以震蕩時空來產生引力波,正如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前所預測的那樣。不僅如此,這一發現證明了地球上的實驗可以探測到這些波,而愛因斯坦則對此持懷疑態度。LIGO的三位創始人在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總的來說,LIGO和Virgo已經從10對確認的碰撞黑洞中檢測到了引力波,另外還有3個候選目標在上個月被記錄。

2.中子星合併

狀態:已發現

據認為,一對合併的中子星,即在超新星中死亡的大質量恆星的緻密屍體,也可能引發引力波。然後,在2017年8月,LIGO-Virgo團隊抓住了第一個這樣的事件的實例,並在今年4月25日發現了第二個事件。

各電磁波段望遠鏡的後續觀察揭示了第一次中子星碰撞的隱藏細節,例如這樣的碰撞會產生貴金屬元素,如金,銀和鉑金。

3.中子星與黑洞合併

狀態:可能已發現

另一種可以在時空中產生漣漪的合併類似於巧克力香草冰淇淋:一個黑洞和一個中子星合併成一個物體。LIGO在4月26日看到了這種合併的可能標誌,但信號太弱,科學家無法確定。

如果團隊確認該信號確實代表了一個黑洞和中子星漩渦,那將證明這兩種物體可以共同生存。在合併之前,黑洞和中子星必須在一個緊密的二元系統中相互繞軌道運行。

伊利諾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的LIGO團隊成員Christopher Berry說:「如果這一現象不存在,我們會感到驚訝,但我們確實還沒有發現過這一現象。」

研究這樣一個系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構成中子星的神秘物質核麵團[註:核麵團只存在與中子星內部,由於高密度環境將物質擠壓成像義大利麵一樣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限制了中子星的最高自轉速度。]。「中子星有點像巨大的原子核,它與我們在地球上創造的東西完全不同,」貝瑞說。在2017年發現的中子星合併給出了中子星組成的一些細節,包括它們的最大質量和被壓扁的程度。黑洞-中子星合併可以顯示中子星如何在黑洞的極端重力附近變形,這是關於核麵團的另一個難題。

來自LIGO和Virgo實驗的科學家們可能已經從一個全新的來源發現了時空漣漪:一顆融合著黑洞的中子星(圖為計算機模擬圖像)。

F. FOUCART/UNH AND SXS COLLABORATION/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 2017

4.中等質量黑洞碰撞

狀態:尚未發現

到目前為止,LIGO和Virgo檢測到的所有黑洞都是恆星質量,這意味著它們的重量通常不到太陽質量的100倍。物理學家也知道存在重量是太陽質量的數百萬或數十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中等質量的黑洞。

義大利特蘭託大學的Virgo團隊成員Giovanni Andrea Prodi在5月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種中等質量的黑洞「可能是恆星質量黑洞與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之間的過渡」。

以前的研究已經發現了這種中量級黑洞的線索,但是用引力波探測到的碰撞將是更明確的證明。如果它們不存在,「那真的很有趣,」貝瑞說,因為這意味著超大質量黑洞必須比物理學家能解釋的更大。

5.表面粗糙的中子星

狀態:尚未發現

另一種探索中子星神秘核麵團秘密的方法是在其表面探測微型「山脈」。所有加速的大質量物體都會產生引力波,但大多數都太微弱而無法探測到。物理學家認為,一顆略有缺陷,例如一個高達一毫米的凸起的孤立中子星,會在旋轉時發出可探測到的引力波。這樣的波可以幫助說明中子星材料的被壓扁的程度,以便支撐凸起。

與大多數其他來源不同,表面粗糙的中子星將產生連續的引力波,被LIGO視為恆定的「嗡嗡聲」。

6.超新星爆炸

狀態:尚未發現

LIGO和Virgo也可以從超新星爆炸中獲取引力波,超新星發射出許多類型的光和粒子,包括稱為中微子的幽靈亞原子粒子,它們出生在爆炸的中心深處。

天文學家在1987年看到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當時一顆恆星在附近的大麥哲倫雲中爆炸(如圖所示,來自NASA’s Kuiper Airborne Observatory)。有朝一日,科學家們可以利用引力波天文臺觀測並了解超新星爆炸。

NASA』S AMES RESEARCH CENTER

7.大爆炸引發的波浪

狀態:尚未發現

物理學家們預計應存在來自宇宙各處的許多小引力波一直撞擊地球。這些小引力波構成了引力波的隨機背景,就像在擁擠的房間裡混雜的聲音。

物理學家認為至少有一些聲音來自宇宙大爆炸。探測大爆炸本身產生的遺留的引力波意味著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歷史。但是,很難把這些這種信號從噪音中梳理出來。

Berry說:「我們現在還沒有足夠靈敏的儀器,如果有,我們就能分辨每一個獨立的聲音。」

8.新來源?

狀態:尚未發現

探測器仍有可能從科學家無法識別的來源捕獲引力波。每當研究人員以新的方式觀察宇宙時,他們就會發現一些他們沒有預測到的東西。「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引力波,一種完全不同的輻射,」Berry說:「認為我們知道一切可有點傲慢。」

在短短一個月內,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5個可能的引力波事件,這裡繪製的是它們與地球近似距離。與之前所有觀測結果中的11個事件相比較。大多數事件來自黑洞合併(黑色),但中子星合併(紅色)也在其中。一個事件(黃色)可能是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合併。

E. OTWELL, T. TIBBITTS

責任編輯:陳豔玲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號:astronomycn

空間站上看到的日落

來自太空人Alexander Gerst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LIGO和Virgo探測器發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引力波源的信號
    據研究人員所知,GW190521是由一個距離地球大約50億秒的源產生的,當時宇宙大約是其年齡的一半,這使它成為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遙遠的引力波源之一。至於是什麼產生了這個信號,基於一套強大的最先進的計算和建模工具,科學家們認為GW190521很可能是由一個具有不尋常性質的雙星黑洞合併產生的。迄今為止,幾乎每一個被證實的引力波信號都來自於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之間的雙星合併。
  • 發現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引力波源,瞬間釋放8個太陽質量的能量
    這個引力波源產生時,當時宇宙的年齡約為其年齡的一半,使其成為迄今為止檢測到最遠的引力波源之一。至於是什麼產生了這個信號,基於一套強大最先進的計算和建模工具,科學家們認為GW190521最有可能是由具有不尋常性質的雙星黑洞合併產生。
  • 「不可能質量」黑洞被發現,LIGO-Virgo探測到迄今最強引力波源
    這也是目前探測到的最遙遠的引力波源。至於信號的來源,科學家根據先進的計算建模工具,推測 GW190521 最有可能是具有特殊性質的雙黑洞合併時產生的信號。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確認的引力波信號均來自於雙星合併,包括雙黑洞合併和雙中子星合併。
  • 新引力波源:白矮星雙星系統
    當像太陽這類的恆星耗盡他們的燃料後,剩餘的熱核所形成的緻密星就是白矮星。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天體應以引力波的形式發射能量,也就是時空結構中的波動或幹擾。雖然並不是探測到了引力波,而是發現了這個可能是引力波源的雙星系統。
  • LIGO和處女座探測器表示迄今為止最大的重力波源
    他們於2019年5月21日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上檢測到了標記為GW190521的信號,這是美國一對相同的,長4公裡的幹涉儀; 還有義大利的3公裡長的探測器Virgo。該信號類似於四個短時間的擺動,持續時間非常短,持續時間不到十分之一秒。
  • 首個雙白矮星引力波源證實,軌道周期短至一千多秒,正產生引力波
    首個獲證實雙白矮星引力波源(藝術圖)。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科技日報北京 4 月 7 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由兩顆獨立的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該系統名為 J2322+0509,軌道周期短至 1201 秒,目前正產生引力波,是科學家確認的首個此類引力波源。這一最新發現有助於增進我們對此類雙星系統和引力波源的理解。白矮星是類似太陽的恆星燃料耗盡後留下的核心。
  • 「不可能質量」黑洞被發現,人類探測迄今最強引力波源
    這也是目前探測到的最遙遠的引力波源。至於信號的來源,科學家根據先進的計算建模工具,推測 GW190521 最有可能是具有特殊性質的雙黑洞合併時產生的信號。這次合併產生了一個質量更大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42 倍,可以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宇宙釋放出相當於太陽質量 8 倍的巨大能量。Christensen 表示:「這和我們通常探測到的啁啾聲一般的信號不一樣。」
  • 中國「慧眼」望遠鏡成功監測引力波源所在天區
    中國「慧眼」望遠鏡成功監測引力波源所在天區 2017-10-17這是人類首次同時探測到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印證了「雙中子星併合不僅能產生引力波,還能產生電磁波」的理論預言,因此有評論稱「正式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由於該引力波事件意義重大,天文學界使用了大量的地面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進行觀測。但在引力波事件發生時,僅有4臺X射線和伽馬射線望遠鏡成功監測到爆發天區,其中就有「慧眼」。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而愛因斯坦得到的其他4個偏振解並不傳輸能量,傳播速度也是隨機的。實際上這是個在當時未能被理解的數學問題,問題出在了坐標系的選擇上。事實上,相對性原理規定,物理量的值並不隨坐標系的選取而發生變化。愛因斯坦選擇的坐標系並不完美,用它算出的偏振模式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下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現在研究其他引力理論的物理學家發現,這些偏振解中的某幾個具有物理意義。
  • 今日科技話題:「等距」排列、「卡裡金」「竺可楨石」、雙白矮星引力波源、新冠病毒、從鰭到手
    天文專家表示,一旦錯過,要等到2040年才能再次欣賞到這一奇特景象。天津市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李梅叢介紹說,從2020年1月開始,火星、木星、土星就出現在日出前的東南方天空。進入2月和3月,這三顆明亮的行星相互間的角距離很近,在天空呈一條直線排列。
  • 在這個雙星白矮星系統中,天文學家發現了引力波源
    這意味著地球上一個68公斤重的人在白矮星的表面上將重達2270萬公斤。這也使得它只能被中子星和黑洞所摧毀。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或者說是兩個物體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這樣的質量星體繞著彼此軌道運行,應該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能量—一種時空結構中的波紋或擾動。
  • 宇宙最強音,8個太陽質量瞬間釋放,LIGO發現最強引力波
    在1/10秒不到的時間內釋放出相當於8個太陽質量的引力波,輻射到宇宙空間中去,這比人類探測到的第一個引力波信號GW150914所輻射的3個太陽質量能量高出一倍多。根據數據模型擬合的結果,此次最強引力波是由一個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和一個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產生,最終在以引力波形式輻射出8個太陽質量的能量後,合併形成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 創世以來宇宙最強音,8個太陽質量瞬間釋放,LIGO發現最強引力波
    在1/10秒不到的時間內釋放出相當於8個太陽質量的引力波,輻射到宇宙空間中去,這比人類探測到的第一個引力波信號GW150914所輻射的3個太陽質量能量高出一倍多。從編號GW190521可以看出這個引力波信號是2019年5月21日捕獲的。
  • 黑洞引力波源合併產生劇烈爆炸,科學家觀察到中質量黑洞
    海外視頻網站ladbible於9月2日新發布了一段太空視頻,視頻內容顯示,美國科學家在太空中再次探測到了引力波,而此次引力波之所以被探測到,是由於兩個黑洞的「巨大引力波源」合併,產生了相當於8個太陽能量的巨大爆炸,從中心向宇宙中擴散出強烈的衝擊波。
  • LIGO和處女座宣布了四次新的引力波探測
    尋找合併的宇宙物體,例如成對的黑洞和成對的中子星。LIGO和Virgo合作現在可以自信地從總共10個恆星質量的二元黑洞合併和一個中子星的合併中探測到引力波,這些恆星是恆星爆炸的緻密球狀殘骸。之前已報告過六起黑洞合併事件,其中四起是新近宣布的。
  • 看不見摸不著的引力波,LIGO如何捕捉?
    在有風的日子裡,風滾草呼嘯而過,堆積在長臂的混凝土外殼上,這使得實驗室的維修人員頭疼不已。不過,實驗室內部一片繁忙,LIGO的科學家們正在為天文臺14年歷史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個階段做著準備。他們將開始使用升級的設備和新的儀器進行觀測,他們有一種感覺,這一次,當他們繼續搜尋時將會捕捉到一個大的引力波。
  • LIGO給出解釋:這是雙黑洞合併星系的信號
    但是現在研究員們公布了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的顯著的信號:GW190412,這是對雙黑洞併合星系的首次觀測。在這個系統中,兩個黑洞的質量完全不同,分別是太陽質量的8倍和30倍。而這一引力波不僅提供了更多關於這一系統天體物理性質的珍貴測量數據,也使得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探測器的科學家們能夠驗證關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至今未被證實的預測。
  •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一旦未來的引力波通訊技術開發成功,可能引導人類進行跨越星際的交流,幫助人類走出地球這一生命的搖籃,向宇宙的深度進軍。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R)在1915年提出、於1916年發表,這是關於引力場中物質運動的規律描述,而引力場是控制宇宙萬物的四個基本相互作用之一,有物質就產生引力場。諸如,地球上的蘋果為什麼下落?為什麼月球圍繞地球、地球圍繞太陽運動?這些就是萬有引力現象的案例。
  • 從脈衝星到LIGO:引力波的60年探測史
    編者按:  6月16日凌晨消息,正在美國聖地牙哥參加再次召開的第228屆美國天文學會的LIGO科學合作組(LSC)和Virgo 合作組的科學家舉行新聞發布會,稱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這是兩個遙遠的黑洞相互合併過程所產生的時空擾動,該事件的漣漪穿越宇宙被探測到。關於引力波,你真的都了解了嗎?  在引力波的探測上,最早的關鍵性突破來自於英國物理學家菲利克斯·皮拉尼(Felix Pirani)於1955年所做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