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磴河上的橋 九龍坡區住建委提供
【我家就在岸上住】
一個冬日的午後,我走在跳磴河邊。
我陪著一條河流散步,或者說,一條河流陪著我。
河邊只有我一個人,我與河互相陪伴著,四下裡靜得能聽得見自己的心跳。
跳磴河流經重慶主城的三個區,最長的一段在我們九龍坡。當藍天與雲朵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裡,仿佛漫步在天空之境。再看看周圍,蘆葦叢在風中飄搖,葦花像是它們剛剛換上的鬆軟毛衣;紫花滿天星在舊礦車裡盛開,那星星點點的紫色為冬天增添了一絲可愛;青石欄杆邊,鑲嵌著密密的芒草,每一根都被陽光染得金黃,有著溫柔的模樣。
記得我小時候,爺爺飯後總喜歡出去走一走。我對散步沒興趣,爺爺對我說了句悄悄話,我就屁顛屁顛跟著他去了。我們沿著土公路往鎮上走,十來分鐘就到了小賣部門口。按照我們悄悄的約定,爺爺給了我一角錢。我迫不及待拿去買了糖,把糖含在嘴裡,仿佛腳下的路也變得甜了。
長大以後,我也喜歡散步了。雖然爺爺已經離開很久了,但是我始終記著他教會我的節奏。我就這樣慢慢地走穩每一步,陪著一條河流散步。
在跳磴河邊,我最愛去的是草海灣公園。草海灣是跳磴河岸的十個濱河公園之一,放眼望去,整個公園就是一個長滿了蒲草的起伏的山坡。草是很高的,比成年男子還高出一個頭。這是過去在野外才能看見的景象,成片的蒲草綿延向遠方,就像是大自然寫在陽光下的詩篇。在這裡,沒有假山,沒有盆景,沒有噴泉,沒有精心雕琢和打造的一切,有的只是草。不管是一棵草的冷冷清清,還是兩顆草的相依為命,不管是一片草地的竊竊私語,還是數畝草海的浩浩蕩蕩,每一處景致都是活靈活現的生命篇章。那條引人注目的河流也灑脫了不少,仿佛變成了一條野外的山間小溪。
草海灣的蘆葦叢中,有很多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穿行時需與蒲葉們「親密接觸」。初冬來臨,蒲草的葉片卻依然是墨綠色的,還聲勢浩大地形成密密的一片森林,連風也吹不進來。這些葉片千姿百態,或如做早操的孩子一般側平舉,或呈圓弧形自然垂下,或打了個慵懶的捲兒,或三五根親密地糾纏在一起。蒲葦的穗兒則高傲地揚起腦袋,如一面面羽毛旗幟迎風招展。深呼吸,用大自然的草木芬芳過濾身體,與自然交換能量。閉上眼,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凝固。
把草海灣的蒲草小路走個遍,是需要大半天的,像只麻雀似的從蒲草叢鑽出來,抖一抖身上的蘆葦花絮,疲憊和煩惱仿佛都落了一地。
我又走到了河邊,河水仿佛在等我,與我並肩而行。我們走得那樣默契,互不打擾,只用聲音和氣味交流。
曾經有段時間,這條河的氣味是難聞的,河水發黑髮臭,路人不得不捂鼻而過。這是河流的語言,它在向人們傾訴自己的遭遇。
幸運的是,我們聽懂了它的訴說。2017年,跳蹬河水汙染問題被重點掛牌督辦,這條河流又開始像一個被人牽腸掛肚的孩子,每天都有了它新的模樣,之後便奇蹟般變成了我小時候那條清澈明亮的小河。
聽老人們說,跳磴河上以前沒有橋,過河的人們踩著一塊塊石頭跳過去,便有了「跳磴河」這個很接地氣的名字。現在,河上有了橋,人能走,車也能開。很多住在附近的人,每天都要來跳磴河邊散心。這裡有步道,可以悠閒地散步;這裡有二十四小時自助圖書館,可以潛心閱讀;這裡還有花鳥蟲魚和大自然的風,以及一條河流的忠實陪伴。
(作者:李姍姍,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九龍坡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