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地球是球形,並且還進行著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自轉運動,所以地球上每個位置看到太陽的角度並不一樣,日出和日落的時間不一樣。
隨著世界近代史的發展,尤其是航海貿易的興起,全球交流日益頻繁的情況下,日期差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1881年10月1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通過了七個決議案。其中:
決議案之二:出席會議的各國政府應採用通過格林尼治天文臺子午環中心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
決議案之四:提倡採用世界時,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地方時或標準時。
決議案之五:世界日以本初子午線的零時為起點,民用日也從子夜零時開始。
而中國那個時候還處於滿清政府時期,因此直到1902年,即清光緒28年,中國海關制定了海岸時,以東經120度之時刻為標準——因京師(即現在的北京)離東經120度最近,因此取的這個時間。
公元1912年,位於北京的中央觀象臺將全國分為五個時區,民國28年(1939年)3月9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召集標準時間會議,確認1912年劃分之時區為中華民國標準時區。分別為:
崑崙時區GMT+5.5 新疆西部與部分西藏
新藏時區 GMT+6新疆及西藏
隴蜀時區 GMT+7 中國中部
中原標準時區 GMT+8 中國海岸
長白時區 GMT+8.5 中國東北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統一採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即民國的「中原標準時區」。
至此中國開始進入統一的計時標準。
但是這裡的「北京時間」不是北京的時間,而是東經120°的時間,而北京位於東經116°21′,因此實際上北京的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4.5分鐘。
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兩端日出日落時間差距較大。因此新疆、西藏等地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郵政通訊費用優惠分界點雖然也是用北京時間來表示,但是比其他各省要晚兩個小時。如中國電信的長途電話優惠時段,在新疆、西藏推遲兩小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