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移民,科學家正努力把腦洞變為現實

2020-08-23 中國航天報

隨著人類對於火星這個鄰居了解得越來越多,「登門拜訪」變得不再遙遠。美國宇航局就曾宣布,準備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向火星運送第一批人類。而火星移民這個議題,也早早就提上日程,並時不時因為各種專業人士拋出的新腦洞一次次引起熱議。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幻作家們一直熱衷於這個紅色星球上的故事,描述那裡有可呼吸的空氣、液態水和先進的外星生命。

然而,1965年水手4號探測器拍下了第一張近照,卻發現火星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高達96%的二氧化碳濃度,荒涼、乾燥、大氣稀薄,非常危險。

1965年,水手4號探測器拍下的第一張火星近照

但是,作家和科學家們並沒有放棄。相反,他們專注於將火星地球化:利用技術從根本上把火星改造成人類可以生存的地方。

許多業內知名人士都曾提出讓火星變暖的想法,甚至是給它重塑一個大氣層。

1971年,卡爾·薩根提出將火星冰冠上所有的冷凍水和二氧化碳全部蒸發,由此產生的氣體將使火星變暖。

火星冰冠

而埃隆·馬斯克的想法聽起來更讓人難以置信,他竟然提出在火星的兩極引爆超過1萬枚核彈頭。他認為,爆炸會使火星上相當大一部分的冰冠蒸發,釋放出足夠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同時核彈爆炸時會釋放大量熱輻射。好在這個天馬行空的方法不管從技術上還是倫理上都沒有得到科學家們的認可。

相比之下,一種叫做二氧化矽氣凝膠的材料看起來更具有可實施性。將整個火星「地球化」難以實現,可以考慮先將小區域改造成適宜居住的環境。這種氣凝膠可以從陽光中吸收足夠熱量,在火星上形成液態水和類似地球的溫度區域。

二氧化矽氣凝膠

雖然名字叫「凝膠」,但它其實是一種固體、剛性、乾燥的材料,是用類似製作脫咖啡因咖啡的超臨界乾燥法從凝膠中提取出來的。作為超輕固體,它有97%的多孔性,這意味著光可以穿過材料;而二氧化矽納米層的相互連接會捕獲紅外輻射,大大減緩熱傳導。

如果這項技術可行,未來的火星居民可以居住在氣凝膠製造的溫室「大棚」裡,溫室裡的水保持液態,植物可以生長,溫度適宜居住。

改變世界,還是改變自己

即使我們解決了水、氧氣和溫度,還要面對輻射暴露的問題。火星沒有地球那樣的磁場,所以無法抵擋太陽風。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建造大量低溫超導體環,產生人工磁場,但這仍是一個紙面上的粗淺概念。

約翰·列儂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你就改變世界;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你就改變自己。」科學家們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改變火星環境困難太大,或許可以把視線投回人類自身。

有遺傳學家表示,人類有朝一日或許能通過基因工程來減少太空旅行和定居火星的風險。如果科學家能找到一種幫助人體細胞抵禦輻射影響的方法,那航天員就能在太空中更健康地生活更長時間,例如通過表觀遺傳工程。這通常意味著他們將「開啟或關閉」某些特定基因的表達。

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

科學家們看上的DNA來源於恢復力極強的水熊蟲,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的動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X戰警的感覺?可是看完水熊蟲的圖片之後,筆者表示,極度不想和它結合……

《X戰警》

火星餐館,原材料竟然是…

民以食為天,在火星上吃什麼是個很大的問題。未來的火星居民想必不會願意像《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那樣,餐餐靠土豆為生。

《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和他的土豆

我國在「天宮二號」曾經進行過太空種菜的試驗,但植物提供的蛋白質和脂肪相對有限,無法滿足太空移民的健康膳食需求。

為了產生蛋白質更為富集的食品,科學家們盯上了人類的便便。由於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和碳元素,便便理論上具備合成蛋白質食物的可能。

當然,直接食用是沒有補充蛋白質效果的,即使有效果,恐怕更多人也會選擇做一個營養不良的火星人。

實際上,要把便便變成可食用的蛋白質,需要在其中加入不同細菌,一種用來產生甲烷和含氮氣體,而另一種則以這兩種氣體為食物,進一步產生蛋白質和脂肪,最終製作成類似龜苓膏或是魔芋塊口感的食物。這種食物裡含有52%的蛋白質和36%的脂肪,看起來營養比例也不錯。

如果將「便便食物工廠」的溫度提高到70度,把「員工」換成耐熱的水生菌,還能生產出對於胖子更加友好的食物——蛋白質含量被提高到61%,而脂肪含量下降到16%。

如果真的在火星開一家「便便餐廳」,航天員或許會成為第一批顧客。畢竟他們已經在太空中暢飲了很久由尿液淨化處理生成的飲用水了。

國際空間站配置了一套價值2.5億美元的水循環系統,用來收集航天員們排出的尿液、蒸發到空氣中的汗液和呼出到空氣中的水蒸氣。經過淨化處理後生成的可飲用水,再被航天員們喝進體內,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霍金曾經預言:人類必須在100年內逃離地球,否則將會滅亡。

2016年,埃隆·馬斯克在第67屆國際宇航大會上詳細介紹了「火星殖民」的計劃,在未來40~100年運送100萬人口和大約1000萬~1億噸的物資到火星上(這個數字是根據火星文明自給自足所需要的人口的一個粗略計算)。

馬斯克為「火星殖民」計劃準備的概念飛船

4年過去了,「火星殖民」計劃似乎仍停留在宏觀層面,缺乏令人振奮的實際進展。倒是發表在《新空間:空間創業與創新》雜誌上一項具有爭議性的新研究,著眼於資源利用和技術戰略,通過人口增長、熱量需求、土地利用和潛在食物來源的詳細模型表明,火星可在100年內實現100萬人糧食自給自足。

不過,即使能夠大幅降低前往火星的成本,並解決了在火星生存的基本問題,能否招募到這麼多有勇氣的火星愛好者也是個未知數,畢竟這很可能是一趟有去無回的單程旅行,一次挑戰巨大的背井離鄉。

對火星的探索是為了人類延續而進行的綜合性大課題,如果有生之年能夠有一次去火星的機會,你會為自己買一張「船票」嗎?


文/ 嶽夢雲

編輯/ 王立莉

審核/ 楊建 楊蕾

監製/ 索阿娣

相關焦點

  • 用小龍蝦在火星蓋房子,科學家的腦洞太大了,這樣的房子能住嗎?
    ,尤其是科技狂人馬斯克對相關技術進行了大量投資後表示「我們有望在本世紀中葉對火星展開移民」,這令人感到十分振奮。,所以移民火星是一個時間跨度極長的過程。,火星移民如果僅僅依靠飛行器搭載密閉空間的話或許很難進行,加上未來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陸續前往,所以就地取材是最佳方案。
  • 移民火星已經倒計時,你願意成為第一批原住民!開墾火星嗎?
    今年初,地球上那個最富激情,腦洞最大,思想最狂放的男人「馬斯克」,向全世界宣布,他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移民火星,其他事業,都是圍繞人類移民火星的目標而服務!2022年,發射兩艘太空飛船前往火星,建造火星基礎設施,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供水系統!2年後、也就是2024年,「馬斯克」計劃運送100個人前往火星,以及後續物質,建成永久基地!高潮部分是到2050年,「馬斯克」決定向火星移民100萬人!每天有三趟前往火星的航班,比地球上一些地區的航班都要密集!!直至把火星變成人類第二家園!
  • 改造火星將成現實,未來移民火星的第一批「居民」,並非人類
    今年夏天,人類航天領域將會出現多次「大動作」,美國、中國、以色列瞄準了火星將要運行與地球最近距離的時機,以發射各自的火星探測器。7月17日,我國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順利運到了發射區,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也成功發射。於是人們也開始對火星的未來充滿了遐想,未來中國能否在火星上建立移民基地?移民基地裡是否需要發展農業?可以說,大家都對火星充滿了憧憬和想像。
  • 埃隆·馬斯克竟表示十年內可移民火星,移民火星有那麼簡單?
    2003年.美國召開了一次意義極為重大的國際會議——關於火星移民,同時提出了火星地球化的概念提議:在未來幾個世紀甚至上千年,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將火星改造成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使其成為未來人類的第二家園。
  • 馬斯克和他的火星移民計劃
    從人類第一次看見火星開始,無數的人就開始嚮往這顆星球,並且有無數的猜測,是否有生命,是否適合人類居住之類的,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一切的火星計劃都還只存在於紙上,但是最近有一個人想要將這種夢想變為現實。
  • 如何在火星上製造氧氣?科學家:地球上有一種植物就能做到
    人類自從發現了地球以外的行星,便一直抑制不住太空的移民計劃,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科學家已經證實,人類目前最適合移民的星球是火星,但在移民之前有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人類呼吸所需要的氧氣。而現在科學家已經有了如何在火星產生氧氣的構想。在最新的「科學」雜誌上就詳細講述了在火星生產氧氣的構想,這主要得益於一種植物——藍藻,說到藍藻,大家一定聽說過,它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往往一不小心就成為湖泊殺手。在前些年我國還對藍藻泛濫進行過直接整治。
  • 移民火星成為現實!專家:「將水轉化成氧氣就可以了」
    太空機構和私人公司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移民火星」的計劃,越來越多的類地行星被發現,使得人類渴望太空旅行的感覺越來越強烈,然而「移民火星」的過程中,人類在太空中生存並不容易太空中氧氣稀少(太空中並不是空無一物的),而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太遠,物資很難進行快速補充。但是最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移民火星」已經有了一些更加可靠的方法,該報告說明人類「移民火星」或將成為現實,那麼這份研究報告是如何使「移民火星」成為現實的呢?
  • 未來成功移民火星的人類,將居住在地下空間,還會產生火星語言?
    移民火星已經不僅僅存在於人們的設想中,不同功能的火星探測器正在研製中,未來都將為人類登陸奠定基礎。科學家們制定了不同的登陸方案,正在通過模擬實驗等方式進行更加準確的驗證。由於地球到火星需要經過相對漫長的飛行時間,科學家們正在考慮為太空人們制定更健康的太空生活計劃。
  • 太空探索之路充滿挑戰:從《火星救援》看如何移民火星
    在科學家們的眼中,火星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移民基地,這源於火星自身的條件特徵。火星與地球在某些方面很像,半徑約為地球一半,表面積相當於地球的陸地面積,具有和地球差不多的自轉,一年相當於地球上兩年,也有分明的四季。火星還有稀薄的大氣,95%是二氧化碳,氧氣只佔很少一部分。近年來,人類接連發現火星上存在液態水的證據,2018年美國宇航局更是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有機物存在的確切證據。
  • 火星移民將會面臨諸多困難,科學家發現有幾個困難人類或無法克服
    所以現在科學家希望能夠找到第二個地球,這樣人類未來的發展才能夠得到保障。但是人類想要移民到別的星球,確實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從目前我們的科學技術來說,這一點很難達到,最近科學家在這方面有了新的發現,美女小倩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朋友們喜歡科學文章的話,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會給大家推出最新的科學趣聞,希望朋友們能夠積極的留言評論。
  • 科學家要帶小龍蝦上火星,竟然不是為了吃,而是用來做這個?
    筆者:扶蘇 21世紀,人類離火星移民的夢想又近了一步,尤其是科技狂人馬斯克對相關技術進行了大量投資後表示「我們有望在本世紀中葉對火星展開移民」,這令人感到十分振奮。
  • 馬斯克為何執著於上火星?100萬人移民火星現實嗎?
    ,並將帶領100萬人移民火星時,你多半會認為這個人有精神類疾病。  如果只是登陸火星,那馬斯克的火星夢確實更近了一步,但想要實現100萬人移民火星,恐怕還相距甚遠。雖然馬斯克在暢談移民火星計劃時,說的天花亂墜,描述大型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助推器,以及人員和貨物運送到火星的巨型運輸車等,但馬斯克在所有採訪、論壇、發布會等場合,從來沒有就移民火星的細節給出答案,比如移民乘坐飛船內部生活細節、如何避免太空射線、避免太陽耀斑等,這些統統沒有。
  • 埃隆-馬斯克計劃2030年前送第一批人類移民火星,這個現實嗎?
    埃隆-馬斯克這位太空紅人曾計劃在2030年前將第一批人類送到火星移民,並且是單程票,有去無回的火星移民之旅,富人們將在火星開啟新的生活,這個消息一經傳出,許多富人甚至搶著要買這張火星單程票,但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不現實。首先,送這幫人上火星讓他們怎麼活?人類才剛剛探索火星,還是初級階段,火星上目前就有幾個衛星和火星車,連火星基地都沒有,這幫人去火星要如何生存?
  • 火星移民新挑戰,科學家發現太空人身體變化,類似腫瘤發生過程
    火星移民計劃聽起來是多麼地不切實際,可就是這麼一個荒誕的想法,似乎在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手上都能變為現實。今年1月,馬斯克披露計劃在2050年之前用火箭把100萬人送上火星,並且要在火星建立人類的第二根據地,甚至就在不久之前,網上已經曝光了馬斯克為火星殖民所制定的火星法律底層框架,這是多麼地瘋狂?
  • 第23期:太空探索的道路充滿挑戰 從影片《火星救援》談移民火星
    在科學家們眼中,火星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移民基地,這源於火星自身的條件特徵。火星與地球在某些方面很像,半徑約為地球一半,表面積相當於地球的陸地面積,具有和地球差不多的自轉,一年相當於地球上兩年,也有分明的四季。火星還有稀薄的大氣,95%是二氧化碳,氧氣只佔很少一部分。
  • 想要移民火星有可能嗎?
    想要實現星際移民我們自然需要尋找跟地球相似的星球,經過幾十年的太空研究與探索,科學家們發現火星與地球環境是最為相似的,所以,目前星際移民的焦點集中到了火星身上。那麼移民火星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2018年7月25日,科學家研究發現火星上第一個液態水湖第二,大氣層,火星也是擁有大氣層的,但是相比較地球而言,異常的稀薄,並且沒有氧氣的存在,主要是二氧化碳,人類想要在火星上呼吸,必須要有氧氣。所以目前人類如果想要在火星表面生存,必須要穿帶厚重的太空衣,可能到了密封的基地才能脫下來。
  • 馬斯克:火星移民不是夢!30年內,百萬人類或將成功移民火星
    那麼,在未來30年內,人類憑著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能成功移民火星嗎?人類要突破這些認識了,因為已經有科學家在著手準備火星移民計劃了,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30年內人類登上火星或許可能實現,但要移民火星,涉及的問題就多了去了,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或許上千年,或許上萬年才能夠真正實現。
  • 人類到火星體重會變輕,跳起來高度增加,空中飛翔在移民後可實現
    但是科學家在過去那麼多年中,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於火星的研究,大量的探測器開始往這星球上發射,從之前的機遇號以及好奇號的發射就可以看出火星的重要性。 所以在經過了那麼多年的研究之後,就有人類移民火星的想法,這是科學家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而誕生的想法,畢竟在現階段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已經突破70億,是一個相當大的人口數量,讓地球背上沉重的負荷,星際移民就是大勢所趨。
  • 科學家發現人類移民月球及火星的新棲息地 熔巖洞穴
    自從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月及後來的火星探測開始,人類就不斷夢想著哪天能移民月球及火星,並為此在不斷努力探索著。最近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結論,他們發現火星和月球的火山熔巖洞穴寬度可能分別是地球上熔巖洞穴的100倍和1000倍,這可以為地球上的太空人提供庇護所和探索機會。
  • 邯鄲「火星移民」候選人李大鵬:不信是騙局
    很多人都會說非「火星移民候選人」李大鵬莫屬。  自從央視報導了面向全球招募志願者移民火星的「火星一號」計劃公布了候選名單的消息後,我市80後小夥兒李大鵬就一直被媒體包圍著。可以說,羊年春節是在全國媒體的電話和鏡頭包圍中度過的。  2月23日,李大鵬接受了記者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