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析(每小題5分,共30分)
1.消費者均衡
答案: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如何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購買中以獲得最大的效用。假定消費者的總效用函數為U(xi),他在預算約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有:
2.經濟增長
答案:在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通常被定義為產量的增加。這裡,產量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GDP總量),也可以表示為人均產量(人均GDP)。經濟增長的程度可以用增長率來描述。
若用Yt表示t時期的總產量,用Yt-1表示(t-1)時期的總產量,則總產量意義下的增長率可以表示為:
其中,gY為總產量意義下的增長率。
若用yt來表示t時期的人均產量,yt-1表示(t-1)時期的人均產量,則人均產量意義下的增長率可以表示為:
3.奧肯定律
答案:奧肯定律說明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 2個百分點。
奧肯定律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y為實際產出,yf為潛在產出,u為實際失業率,u*為自然失業率,α為大於零的參數。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的上升。也就是說,GDP必須不斷增長才能保證失業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讓失業率下降,實際GDP的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的增長。
4.流動性偏好理論
答案:流動性偏好,也就是對貨幣的需求,指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犧牲利息收入而存儲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
凱恩斯認為貨幣的需求動機分為以下三種:交易動機、謹慎動機、投機動機。
5.價格歧視
答案:在某些情況下,壟斷廠商以不同價格銷售同一種產品,被稱為價格歧視。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市場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區分開;第二,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的。價格歧視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價格歧視。
6.市場失靈
答案: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有時會達不到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就稱存在著市場失靈,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四個: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信息不對稱。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穀賤傷農的現象
答案:「穀賤傷農」指的是風調雨順時,農民糧食增收,糧價卻下降,賣糧收入反而比往年減少的現象。
如圖所示,農產品的需求曲線D是缺乏彈性的。農產品的豐收使供給曲線由S向右平移至S′,在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的作用下,農產品的均衡價格大幅度地由原先的P1下降到P2。由於農產品均衡價格的下降幅度大於農產品的均衡數量的增加幅度,最後致使農民總收入量減少。總收入的減少量相當於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積之差。
政府在農業領域可以發揮的作用:政府保護價收購、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在一定條件下,通過適當減少某些農產品的種植面積,來減少農產品的供給,從而將這些農產品的價格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保證農場主和農民的收入。
2.乘數在經濟中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
(1)社會中存在閒置資源,即社會中過剩生產能力的大小。如果沒有過剩生產能力,沒有閒置資源,則投資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費支出增加,並不會引起生產增加,只會刺激物價水平上升。
(2)投資和儲蓄決定的相互獨立性。要假定它們相互獨立,否則,乘數作用要小得多,因為增加投資所引起的對貨幣資金需求的增加會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會鼓勵儲蓄,削弱消費,從而會部分地抵消由於投資增加引起收入增加進而使消費增加的趨勢。
(3)貨幣供給量增加能否適應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貨幣供給受到限制,則投資和消費支出增加時,貨幣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貨幣供給相應增加的支持,利率會上升,不但會抑制消費,還抑制投資,使總需求降低。
(4)增加的收入不能用於購買進口貨物,否則GDP增加會受到限制。
3.用AP和MP曲線圖像解釋SMC和AVC曲線呈U型的原因
答案: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於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並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作用下,MP曲線呈現倒U型特徵,從而AP曲線也呈現倒U型特徵。如下圖: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