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臺灣師範大學的排名衝到世界第20位,臺灣科技大學第36位,表現不俗。特別是臺灣師範大學的教學和研究分數都接近80分,排名與大陸的部分985學校排名相近。所以,如果你本身的條件不錯,希望在教育學領域有所研究,可以考慮臺灣的這些學校。20世紀以來,為了順應社會發展,臺灣地區的教育學群也發生了改變和轉型,形成了各校各自發展特色的格局,值得關注。在臺灣,因為少子化的現象,「流浪教師」(沒有本職工作,不屬於任何單位的「兼任教師」,他們不在編制內、不作評等、沒有升級為正職的機會、鐘點費偏低、無退休金、沒有病假產假、調課要獨力承擔等。截止至2017年,全臺有近5萬流量教師)數量逐漸增多,因此,為了讓教育學群專業的畢業生有更多的選擇,不少高校在培養教育相關系所的學生時,開始鼓勵學生嘗試多方面發展,不再以當老師為單一目標。臺灣高校的教育院系也紛紛嘗試轉型,在傳統的教學系所中開設實用的與企業能直接對接的學程。如臺北市立大學的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就設有「英文秘書技能組合學程」,還有不少學校加開多媒體課程,以適應當今的新媒體發展趨勢。除此之外,如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教育大學等,也針對學生不同的需求,設立師培組和非師培組,讓以教師為就業目標的學生能有更明了的準備方向。
教育學系、教育行政學系、教育管理系:實務與理論並重,培養宏觀視野
在臺灣,教育學系學習了大量教育行政、教育管理相關專業,因此不少教育行政的管理人才都來自教育學系。同時,教育學系需要有宏觀的視野,更強調學生的管理、企劃以及思考能力。比如暨南大學教育學院中設有教育領導培育中心,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以專業化和系統化培育校長、主任等學校高階管理人才為目標。東華大學則設有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用學程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修有興趣的課程,課程規劃則以小學師資培育、行政與公務職、文教事業經營三大類為主。政治大學教育學系雖然課程偏向理論,但上課時輔以教學觀摩與實習,實務與理論並重。他們希望能培養更多懂得「教育」,而不是只懂得「教書」的老師。希望透過實務,讓教學成為一種行動和研究的過程。在實踐資源上,從政大附幼、政大附小到政大附中,政大提供了非常完整的實習合作機會,是政大教育學系實務上的一大優勢。除了基本的數理能力培養,數理教育學類與一般數學系的最大不同,即是加強了許多教育領域相關的課程,包括教育心理學、班級經營、輔導原理與實務、教育社會學等。或甚至提升數學教學能力的數學解題、數學與計算機、數學教材教法、數學教材教法研究等。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更設有加強數學教學能力的數學專門科目,如數論、解析幾何、高等幾何等。這些科目在一般大學數學系中十分少見,卻是在中學數學中相當重視的單元,因此開設此類課程,對未來教學非常有幫助。數理教育發展的另一大宗,則為統計分析相關領域的就業。數理學科本就需要優異的邏輯思考,優良數學能力更是統計分析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因此也有不少科系朝此目標發展,例如彰師大數學系就加強統計、信息等領域的研究,並設立統資所,結合多方資源。又如臺南大學數學教育系,除了預計轉型為應用數學系,也於系上設立了應用數學和數學信息兩門相對實務的學程。淡江大學科技教育系由於並非設立於一般教育大學,因此雖隸屬教育學院,但課程目標相對較向業界靠攏。系上的畢業生不少向人資、教育訓練或項目管理師等領域發展,甚至還增加了企業實習方案,以提升學生的就業力。公民教育與成人繼續教育 :公民教育擴領域,成人教育重實務
彰化師範大學大公民教育系認為,公民教育是社會學科的基本,因此在研究領域上,有許多相互印證的內容。過去公民教育的課程目標多以培育中小學師資為主,但在教師錄取率愈發低下的今天,不少學校在教育領域專業之下,同時加強法政、財經領域知識,擴展學生學習的多樣性。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與教育及活動領導學系,就加開了法政、財經、學生事務等三個學程;彰師大的公民教育學系也分為公民教育和公共事務兩組,未來教學將試圖令兩者並行,可說是臺灣首創,也符合了教育大學的轉型趨勢。成人繼續教育的對象較一般教育領域特殊,在教材教法和學習組織規劃上,都有不同於一般教育的規劃和方法,且涵蓋許多人力資源與生涯規劃成長領域專業,包括成人教育方案規劃與營銷、成人心理與學習、成人教育社會學、終身學習、學習型組織人力資源、成人教育行政與管理、高齡者教育等。未來就業方向並不局限於學校單位,包括文教機構、政府單位、企業界人資部都是不錯的選擇,有鑑於此,繼續教育和社會教育學都特別重視實習和實務經驗,臺師大社會教育學系和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都規劃了許多社區與志工服務的學分。提到輔導與諮商學系,一直以來都是與學校輔導老師的出路連接相當緊密的,但在各大學積極發展跨領域專業下,情勢已與過去不同。以新竹教育大學輔導與心理諮商學係為例,輔導與諮商學系本就是與「人」高度相關的專業,所以很適合所有與人相關的行業。包括人力資源、營銷與廣告及市場調查等領域的工作,學生畢業後申請相關的研究所也相當廣泛。工商心理除了設計工商心理系列課程,也安排實務講座、企業參訪及就業服務乙級技術士證照研習等。學生相對較容易向業界發展,有不少人會進入企業界的人資部門工作。銘傳大學也將原本輔導諮商學系的課程內容,調整為以「諮商」與「工商」為主,更名為「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足見工商心理已成為輔導諮商的趨勢之一。而對於仍以取得輔導老師資格為目標的同學,輔導與諮商心理學系也設計安排了輔導與諮商相關的實習課程。在少子化的衝擊中受到最直接影響的幼教系,也積極思索其他出路,臺北教育大學幼教組就分為師培與非師培兩大區塊,分別針對不同目標因材施教。臺北教育大學幼教系認為,幼教最重視的是觀察、引導,和自然而然的認知學習,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專業。除與幼兒互動之外,教材編輯、家長互動都是幼教專業的一部分。臺北教育大學幼教系1980年成立,是全臺第一個設立的幼兒教育學系,之後更以「兒童研究」為核心,積極發展幼兒教育、兒童與媒體、兒童與家庭、兒童與服務等四項幼兒相關領域。除了藉此開發與業界的互動,也希望從中發掘更多幼教可能性。由於幼教老師在教學上,非常重視個案和輔導,因此臺北教育大學與鄰近學區的許多附幼都有實習合作方案。特教系師資目前競爭壓力相對較小,主要是因為臺灣特教發展起步晚,資源和師資還未飽和。臺南大學特教系認為,若以教職競爭的角度看來,特教系是教育領域中,就業市場前景較好的科系。但即使如此,因現代社會的環境變化與心理疾病的增加,特殊教育學系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許多學校目前皆積極培育特殊教育行政和身心障礙機構的特教人才。 臺北教育大學和中原大學的特教系,就分為師培和非師培兩組,以全人教育為目標,希望學生的發展不要只是侷限於教師資格的取得。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推動跨系整合學程,利用教育大學中的優勢,引進音樂、美術相關人才、師資,支援特教系中的資賦優異類教學,同時結合聽力和語言治療等資源,開設心理、治療的相關課程,開創特教的多元性。臺南大學則擁有目前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特教系,深受學校重視,也因而擁有大量特殊教育的專門器材與設備,對學生的實務學習頗有幫助。「跨領域及多元開拓就業可能」,幾乎已是現今師資崗位競爭激烈競爭下,所有準老師的共識。教育大學體制也因應臺灣當局政府推動,紛紛增加各種學程。
政大教育系原系主任湯志民說,當老師不只有傳授知識而已,關心學生的人格、家庭成長、生涯規劃輔導,如何因材施教都是學問,「培養一個『人師』而非『軍師』,才是教育的真諦。」
[1] 馬淑靜:《臺灣「流浪教師」的困境》,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thpl/tdyh/msj/2017/03/5253123.html[2] 陳宜平:《教育學群:多元化的學程規劃,就業也能在企業》,遠見https://www.gvm.com.tw/article/amp/15429